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抗日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鲁艺首期学员60余人在延安北门外云梯山麓下开学)
这首气势恢弘的旋律,委婉流畅,曲调优美。歌词表达了千百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血青年冲破层层险阻,排除万难,以坚强的意志奔赴根据地延安。那强烈的愿望和真挚的情感,似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抒情藴含着激情,铿锵藴藏着力量,融合为一,浑然一体。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延安颂》这首爱国的经典之作,是出自诗人莫耶作词,来自朝鲜的革命者郑律成作曲。热情、亲切、奔放的动人景象,具有优美抒情,又富有战斗气息,在抗日战争中诞生。他吹响了一代爱国青年的心声,从延安飞向战斗前线,从抗日中心飞向国统区,飞向全国,成为不可抗拒的洪流,成为流传最广、最快,经久不衰的精神之歌,让延安成为一座红色歌咏的山城。
1938年5~6月,抗日军政大学的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的教员,朝鲜革命者,中国共产党党员郑律成。参加了“文化沟”文艺工作团、艺术研究社、八路军军政学院和军事学院在八路军大礼堂(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步兵第二团住址左侧)专场演出后。耳濡目染地感受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为争取民主独立解放而斗争的呐喊与热情,让他激情澎湃。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府城北的北围城,文化沟的半山坡上(今军分区一带)成立。(1939年8月迁至桥儿沟)郑律成和莫耶都是在这所学院学习的学员。
鲁艺邻近就是杨家岭、王家坪,红色电波昼夜不停;对面是延安大学、女子大学,每天军号嘹亮,唤醒延安黎明的晨曦,青春朝气拨动着整个山城;《战斗》社、电影团、摄影社等社团都沉浸在抗日的烽火之中。
延安的初夏傍晚,繁枝叶茂的山川,夕阳照耀下古朴典雅的宝塔,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更显庄严而神秘。塔影斜铺,轮廓清晰,似一幅水墨画卷。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尽显它的内藴与婉约。而余辉倾洒在远处的群山和波光粼粼的延河上,呈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河水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在清澈的河面奔腾不息。
这是一个夏季的黄昏,作曲家郑律成与鲁艺学员们,走在北城门的山坡上,走向欢快的延河边。同学们发音练声、游泳、低吟浅唱。正值五彩的余辉将群山、河床涂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河水泛着白浪,让人感到亲切、惬意和一种冲动的兴奋。
(诗人莫耶作词《延安颂》(1938.7))
郑律成指着眼前的美景,心潮汹涌,热血沸腾,一种孕育已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油然而生。向站在旁边的文学系,诗人莫耶说:“你写首歌颂延安的歌,我来谱曲。”莫耶也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感染,高兴地答应了。
因为莫耶不止一次地徘徊在延河边,瞭望夕阳西下庄严雄伟的宝塔、古城,听着脚下波光粼粼,清灵般流动的水声,久久不愿离去。郑律成的提议与她不谋而合。
莫耶,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1918年出生在福建安溪县一个归侨的豪门望族,从小聪慧好学,出口成章,有写诗词的天赋,被人们称赞为方圆百里的才女。
14岁写诗歌、散文、小说,15岁在《蓝天》杂志发表诗歌《无声的期望》、小说《黄包车夫》,17岁出版剧集,18岁任上海《女子月刊》的主编。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20岁创作歌词《延安颂》,21岁任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的编剧、创作,跟随部队离开延安。22岁推选为晋绥文联常务理事。她的一生,以笔为剑,以梦为马的多产作家,是新中国文坛上的女杰。
郑律成(1918.8~1976.12)原名郑富恩,朝鲜人。1933年来中国加入抗日救国组织“五月文艺社”,创作处女作《五月之歌》,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奔赴延安,进入抗大、鲁艺做音乐系指导。创作的歌曲有《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定为军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毛泽东诗词合唱《十六字令三首》等。1950年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
(作曲家郑律成作曲《延安颂》(1938.7))
两天内,莫耶借着从土窗射进来的月光和土台上的残烛。那美与光影的相遇,像一曲扣人心弦的旋律,让极致与无限碰撞出一首绝唱。如同音乐节奏和韵律,让人感受生命的悦耳之声;如同舞姿轻盈和流畅,让人沉浸在艺术氛围中。倾听窗外的絮语,溢出醉人的沉香,刹那间从心底流淌的灵感,跃入笔尖,在粗糙的稿纸上跳跃。一行行娟秀、飘逸的诗歌形式排列,渐渐酝酿成行。满腔燃烧的激情,倾泻在纸张上,这就是传遍全国《歌颂延安》的初稿。
经过多次思考、琢磨、修改,反复韵律、排序,在精炼与和谐程度上,在感情与节奏鲜明上,逐字逐句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人们抗日救亡,追求光明的时代心声。
郑律成看到这首在烽火连天岁月中汇成的歌词,激动地反复朗诵、释怀。一腔亢奋、崇敬、赞赏的律动在脑海里旋绕。从景物抒情描写到妩媚中藴含着豪迈,一种激情转化为铿锵有力的创作,一种豪迈转发为奋进激昂的旋律。
郑律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将整首歌词反复研究,“塔影、河边、原野、群山、抗日”反复哼吟。最后将抒情与战火;憧憬与向往;激情与力量融为一体。分为五个部分组成,首尾与中段采用不同风格、不同曲式、不同跳度而谱写旋律。开场以抒情优美的曲调,将人们的思绪带到火热的根据地,宝塔山下,延河畔,带入雄健豪迈的气氛又转入激情有力的节奏中。在“啊,延安”达到旋律最高度,让人们的心灵在强烈的震撼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郑律成在歌词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谱曲。由鲁艺音乐系的学员们,经过几天的排练朗诵后。第一次在文化沟八路军大礼堂与鲁艺女高音歌唱家汤荣枚正式演出。
在舞台气灯的照射下,整个礼堂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学员们整齐列队,精神饱满,以洪亮的声音朗诵歌词。在音乐的伴奏下,郑律成和汤荣枚男女声合唱,婉转悠扬,动听的歌声,扣人心弦。萦绕耳畔,令人陶醉。在唱响的那一刻人们感觉这首歌曲,与众不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歌词的魅力,给人耳目一新。人们心中的革命圣地,代表着一种象征,一种精神。那强烈的愿望和真挚的情感,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能量,让人无法忘怀。
(郑律成在鲁艺指挥学员唱《延安颂》(1938.6))
(莫耶在鲁艺窑洞前(1938) 郑律成在延安,下乡演出的路上(1939))
在坐的中央首长、官兵、群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并与演出人员亲切握手,发出一致的赞扬声。人们投来羡慕的眼光和微笑,学员们气势非常高涨。演出后,歌名由中宣部征求莫耶和郑律成的意见,改为《延安颂》。他两高兴地说:“改得好!”从此,这首《延安颂》带着无数歌唱者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从宝塔山,延河畔,古城墙,很快传颂到抗日前线,传到各个解放区,传到全中国。这首红色的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饱含深情的歌词,表达对延安圣地深深的敬意和充满对延安人民的赞美,讴歌这片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和拼搏奋斗的历程,成为延安光辉的象征。
《延安颂》一首温暖心灵的颂歌,一首鼓舞军民士气,一首非常接地气,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红色永恒的时代旋律,红军战士莫耶和郑律成在延安成为“明星”成为红极一时的人物,声名远扬。
五路咽喉红色川,三秦锁阴镇延安。
巍巍宝塔耸蓝天,滚滚延河玉带缠。
在高山、在沟壑、在峡谷,到处传颂着,这首红色优美的旋律,犹如一波一波穿透时空的强音。久久回荡在山谷,萦绕在人们的耳畔,令人怦然心动。
(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