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人民公社实践持否定态度,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民公社搞了二十多年,却没有能够解决吃饭问题。所谓“人民公社好,就是吃不饱”,正是他们否定人民公社的理由。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人民公社相关的粮食产量增长情况。
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不仅跟产出的粮食总量相关,同时也同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关。因此,对吃饱不吃饱的问题,应该把粮食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联系起来看。
195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52公斤,人口是6.60亿;
197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89公斤,人口是8.25亿;
197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40公斤,人口是9.75亿;
198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60公斤,人口是10.03亿。
1,从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人均占有量增加了88公斤,平均每年增长4.4公斤;20年人均粮食只是增加了88公斤,看起来实在不多。但是,在此同时,人口则从6.60亿增加到了9.75亿。人口增加了47.7%,相当于本来两个人吃饭,变成了三个人吃饭。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人均占有粮食能够增加88公斤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2,如果我们假定人口数量不变,那么,从1959年到1979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3*340/2=510(公斤)/人。也就是,按照人民公社粮食产量的增长水平,如果人口保持不变,到197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可以达到510公斤。假如人口不增长或增长速度不是太快的话,根本就不存在吃不饱饭的问题。
3,从1970年到1979年的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89到340公斤,增加了51公斤,平均每年增长5.66公斤;平均增长速度比整个20年的粮食增长速度快了1.66公斤。这表明人民公社在进入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调整之后,粮食产量增长处于一个加速的状态。
4,如果人民公社体制不变,按照从1959年到197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4.4公斤/年的速度来预测,1983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应该是4.4*4+340=357.6(公斤)。相比于实际的产量360公斤相差2.4公斤。而如果按照后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预测,1983年的人均产量应该是5.66*4+340=362.6公斤,相比实际的产量360公斤多了2.6公斤。
从这里看出,吃饱饭和吃不饱饭,与是不是分田到户是没有多少关系的。即使体制不变,根据人民公社粮食原有的增长速度,在1983年吃饱饭是大概率的事。
我们再来看人口增长情况:
1,1959年到1962年的人口增长率分别是:1.83%,1.83,-1.02%,0.82%。这一时期受三年特殊情况影响人口增长从1.83%到-1.02%,再回升到0.82%。
2,从1963年到1974年期间的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超过了2.00%,其中增长最高峰的是1966年到1971年,增长率在2.57%-2.79%之间。这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3,从1972到1984年人口增长率呈现一路递减趋势:分别为:2.46%、2.08%、2.07%、1.77%、1.55%、1.36%、1.34%、1.33%、1.25%、1.28%、1.47%,1.44%.1.31%。这一时期也是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即从吃不饱到吃饱的转变时期。
4,此后在1987年人口增长率稍有反弹,但增长率最高不超过1.61%,之后是一路下滑,在1998年时开始跌破1.0%。
对比人均粮食的增长与人口增长的发展趋势,我们看到,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59年到1979年是不断增加的,而且在1970年到1979年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整个二十年的增长率。相反,人口的增长率却是从1959年开始到1970年达到了2.79%的高峰值,之后就一路递减,到1983年前后达到了1.30%上下。这就不难知道,所谓一分田就吃饱饭,只是一个误区。在人民公社粮食产量进入上升通道的情况下,如果人口一直快速增长,那吃不饱就会是一种常态。只有在人口增长速度低于粮食增长速度时,吃饱饭才有可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