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毛泽东
突然整活
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半。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点,长期处于守势的乌军突然整了个大活。
他们在8月6日反手攻入俄罗斯境内的库尔斯克州,从“保卫基辅”秒变“剑指莫斯科”。
库尔斯克州是东欧大平原的中心地带,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俄罗斯地名之一。
这里的地形主打一个“无险可守”,特别适合坦克集群冲锋。1943年苏德大决战之一的库尔斯克会战就在这里打响,此战也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决战。
最终苏联在付出了6000多辆坦克的代价后艰难取胜,从此树立起了钢铁洪流的威名。
而8月6日杀入库尔斯克的乌军也同样享受到了这种“无险可守”的地形红利。
他们经过数天的突袭,目前已经控制了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占领了80多个居民点,并造成十几万俄罗斯平民被迫疏散。
乌军对这场战役的投入可谓不惜血本,参战兵力超过1.2万人,且队中的装甲车辆比例极高,属于精锐中的精锐,大概率还夹杂着北约军队。
这不是简单的边境骚扰,这是货真价实的“北伐”。
当然,这个土地控制面积多少还是有些水分,因为那片区域并没有多少俄军驻扎。乌军基本上是走到哪算哪,打个卡就算是控制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二战以来俄罗斯领土遭受到的最大规模的袭击,泽圣再次创造了历史。
那么乌克兰能否就此翻盘呢?
这个问题的讨论就非常热闹了,现在什么观点都有。不过人们在讨论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最基本的因素:
乌克兰他自己是怎么想的?
要预测战役的结果,咱总得先搞清楚战役发起方的目的吧。
按照乌克兰官方的说法,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个行动向俄罗斯施压。
不过交战双方的嘴基本上都是骗人的鬼,乌方的这个说法其实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单纯是为了施压,那么对重点目标进行持续的远程打击才是更好的办法。
除非你有压倒性的优势,不然地面部队派出去后能不能杀到重点目标附近都不一定;而且还有损兵折将的风险,非常不合理。
也有观点认为他们是在“围魏救赵”,占块土地来作为谈判筹码。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筹码就未免太小了。
1000平方公里也就半个深圳那么大,在库尔斯克州只是很小的一块地盘;对于幅员辽阔的俄罗斯来说更是九牛一毛。现在被人占了虽然丢脸,但并无大碍。
面对这种级别的领土损失,俄罗斯大概率会选择上膛而不是上桌。事实上俄罗斯在乌军发起进攻后就中止了和谈议题。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库尔斯克州并非“亲乌地区”,这意味着乌方实施占领的成本很高。
弱势方支付高额成本去占领强势方的土地,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给自己放血的水平,搞不好还没撑到谈判开始的那一天资源就烧完了。
目前看来唯一靠谱的筹码就是俘虏了上百名俄罗斯边防官兵 ,以后可以多换点战俘回来。
但这种小目标显然不是精锐尽出的主要原因。
那么乌军此次大动干戈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要理解一个组织或个人的行为目的,就要先搞清楚他的真实处境。
抉择
2024年3月9日,刚从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的位置上辞职的瓦列里·扎卢日内被解除现役,彻底开除出军队。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体检不达标”。
从照片上看,大概是太胖了。
扎卢日内的作战思想比较灵活,不受传统苏式军事理念的束缚,所以和北约朋友合作起来颇为愉快。
他在2014年乌克兰内战爆发后迅速崭露头角。
2021年,扎卢日内被泽连斯基提拔为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
扎司令上任后立刻对乌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为之后的俄乌战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乌军在他的领导下不仅守住了基辅,还在同年9月份发起了哈尔科夫大反攻,一举收复了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如果用四个字来总结扎司令的职业生涯,那就是“战功卓著”。他也因此成为了乌克兰的民族英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牛逼哄哄的人物,最后居然因为“体检不达标”而离开军队。
该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乌军的真实处境。
2022年哈尔科夫大反攻结束后,乌克兰就在西方的舞台上走上了国生巅峰。
总统泽连斯基频繁在各种国际会议上“C位出道”,大量的援助许诺也跟不要钱似的纷至沓来。
这种“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感觉确实很爽,只不过金主爸爸们也不是慈善家。人家砸了钱,当然是要看到收益的。
所以西方世界很快就向乌克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023年春季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反攻,打穿扎波罗热,将俄军一分为二。
泽连斯基表示没问题,扎卢日内表示很卧槽。
之前的哈尔科夫反攻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除了因为乌军自己打得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俄军的前线兵力严重不足。
信心过剩的俄军一开始只为这场战争准备了十几万人,结果就是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到处都是窟窿,往哪捅都是吹弹可破。
但等到2023年的时候,这个条件就不复存在了。
此时的俄军已经完成了新的战争动员和兵力部署,防线上不再有明显的漏洞。
所以扎卢日内的心里很清楚,这个时候再莽上去就是送。
只是他虽然贵为全军总司令,但在这场战争中的真实地位其实只相当于一个项目经理,头上还有CEO和投资人。
经常摸鱼的朋友都知道,平时我们最好不要把工作做得太出色,不然会引发领导对你不切实际的期望。
那以后受累的事就少不了了。
此时看着乱提要求的投资人和对这些要求照单全收的CEO,不知道扎卢日内有没有后悔之前的自己太过优秀。
怎么办?一个字:拖。
只要上头一催,扎司令就回复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西南北风...
考虑到西方援助从口嗨到落地确实需要时间,所以高层就容忍了扎司令的拖延。
这一下就从春天拖到了夏天。
到了夏天终于动了,但节奏很磨蹭,拖拖拉拉的又打到了秋天。
更糟糕的是,此次反攻的模式跟金主爸爸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扎司令的战略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集中兵力重拳出击”,从头到尾都是一些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主打一个“多点开花,浅尝辄止”。
面对此情此景,投资人表示你们怎么收了钱不办事;CEO表示项目经理怎么不听话;项目经理表示我还想让咱公司再多活几天。
扎卢日内的如意算盘是通过这些试探性进攻找到俄军的薄弱点,打出一点成绩就交差。
但奈何俄军的准备过于充分,所以乌军的这波“多点开花”不仅没打出什么成绩,反而还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这就很尴尬了。
领导让你往东你偏往西,然后还没成绩,那么接下来你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背锅的姿势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按金主爸爸们的想法去搞“重拳出击”,那必然会迎面撞上俄军主力。
这样乌军同样没什么胜算,而且结果大概率会更惨。
扎司令的打法虽然有糊弄之嫌,但至少杜绝了全军覆没的风险,乌军的命也是命嘛。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庄园里谈笑风生的金主爸爸们只会认为你怯战、你贻误战机、你“让俄军有了喘息之机”。
更要命的是,打到10月初的时候,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了。以色列一边嚷嚷着打钱一边举全国之力向加沙攻去。
这下金主爸爸的膝下就出现了两个要饭的好大儿,蛋糕顿时不够分了。
泽连斯基万万没想到这个赛道也能卷起来,此时奋战在要钱第一线的他必须拿出有说服力的KPI才能争取到更多的蛋糕。
所以“大反攻”的战绩就成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然而扎卢日内毫不体谅领导的难处,不全力出击就算了,居然还在年底公开承认反攻陷入僵局,一巴掌把泽连斯基的国际观瞻拍进了马里亚纳海沟。
当然了,我们现在回过头看这场大戏,其实也很难分得清谁对谁错。
扎卢日内爱惜将士生命,这是乌军的根本;
泽连斯基爱惜国际观瞻,这是乌军的钱袋。
人没了会输,钱没了同样会输。
所以双方虽然背道而驰,但都觉得自己没错,结果自然是分歧越来越大。
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比如说有人支持扎卢日内当总统之类,最终扎司令“体检不过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接替扎司令的人是陆军司令瑟尔斯基。
“你要的重拳”
瑟尔斯基在俄乌战争中也有不少亮眼的表现,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巴赫穆特战役中展现出来的那种“为达目的不惜代价”的苏式铁血风格。
不过这种指挥风格也导致乌军伤亡惨重,引发了乌克兰国内的不满。
但很显然,需要尽快打出成绩的泽连斯基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不惜(官兵的)命的“铁血将军”。
毕竟大头兵只需要送死就可以了,我泽圣可是要费尽心思去到处要钱的呢。
结果这个“铁血将军”上任后干得最多的事就是指挥乌军后撤保存实力...
一脸问号的泽圣心里苦,真是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这不就是个瘦版的扎卢日内么?
其实这并不奇怪,无论你的个人风格是什么,坐上了这个位置,就必然要向现实的大局低头。
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可以铁血,因为人打没了可以叫后方增援。至于总兵力够不够那是总司令的事。
现在自己是总司令了,总兵力够不够就是自己的事了。
于是铁血将军也像前任扎司令那样对高层的命令玩起了糊弄大法。
面对不同经理的相同选择,CEO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命令出了什么问题,他只觉得经理们都太不听话了。
本着“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基辅开始从各个方面向瑟尔斯基施压,甚至连丑闻都罗织出来了。
在前线当了一辈子牛马的瑟司令哪里见过这种阵仗,他的政治段位远不如前任,面对这股不可名状的力量很快就无力招架。
看到这里我们会觉得乌克兰高层太官僚,完全不顾战场的现实和官兵的死活。
但这种“官僚”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近期的国际形势对于乌克兰来说确实非常不利:
7月13日,反对援乌的特朗普遇刺但没逝,大有“天命所归”之势;
7月31日,以色列在伊朗首都发动袭击,大有把中东一把火烧上天之势。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对于乌克兰来说就是大有断供之势。
虽说事无绝对,但泽连斯基实在不敢把身家性命寄托在哈里斯的翻盘和内塔尼亚胡的良心发现上,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在美国大选前打出成绩,以证明乌克兰的利用价值。
因此瑟尔斯基必须马上“重拳出击”。
但这就又回到了之前的死结上:
不重拳出击,被西方抛弃,饿死;
重拳出击,大概率打出的不是成绩,而是GG。
所以瑟司令和扎司令一样面临着绝境,但和扎司令不同的是,他会脑筋急转弯。
重拳出击的风险之所以大,本质上是因为乌军打不过俄军主力。
那我对着没有俄军的地方重拳出击不就行了?
豁然开朗有没有!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俄乌版的极限田忌赛马。
乌军一记重拳打进兵力空虚的库尔斯克州,用最精锐的力量横扫俄边境巡逻队,对着边境村庄疯狂攻村略地。
至于战略意义是什么?反正金主爸爸也不懂,你就说有没有打出一记重拳吧。
虽说俄军的战争情报工作问题很大,但乌军的这次“北伐”确实没按套路出牌,俄军一时懵逼也是正常的。
毕竟谁能想到有人会用四个2来炸一对3?
只是从军事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几乎不会对战局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
乌军的机会来源于俄军在此地的兵力空虚。但这里之所以兵力空虚,主要是因为它本身也没有多少军事价值。
库尔斯克州与乌克兰交界处的交通网络并不发达,乌军打进来后,部队的大规模调动和后勤补给都只有一条主要公路可以倚仗,风险极大。
这就注定了他们很难把战线拉太长,打到现在的纵深也没有超过40公里。
而且这里和乌东四州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群众基础不同。
俄军能在乌东四州安心的打阵地战,是因为乌东四州本来就是亲俄地区。俄军不需要在这里支付高昂的统治成本,甚至还能得到当地的支持。
但乌军在库尔斯克州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
所以他们不具备在这里占领核心城市和建立大规模防线的能力,能拿下一些村庄和小镇就不错了。
虽说这个行动确实会迫使俄军调兵进行防御,有助于减轻乌军在乌东前线的压力,但乌军为此也出动了精锐力量。
由于他现在的总兵力已被俄军超过,所以谁在正面战场上受到的影响更大还不好说。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这场“北伐”本质上只是一场瑟尔斯基为了应对高层压力而打的“KPI汇报战”。
所以从军事角度去分析这场战役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但你说这场战役是不是完全属于“给肯尼迪吃头疼片-纯糊弄”呢?
其实也不对。
军事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战争的全部。
如果我们把战场外的因素一起考虑进来,就会发现乌军的“北伐”其实是完全有可能对战争走势造成巨大影响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现代战争的特点了。
现代战争的宿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现代战争呈现出了一个显著的特点:
战争大后方的抗压能力很差。
打仗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但现代人的忍耐底线仅限于停水停电。
所以生活安逸的现代人是天然的“速胜派”,而速胜的另一面就是速败。
战端一旦开启,首先吃不消的很可能不是前方的将士,而是后方的精致男女。
比如说巴以冲突开打大半年后,尽管大部分炮弹都是落在加沙的土地上,但以色列国内依然怨声载道,老百姓天天上街要求政府迅速取胜结束战争。
而俄军之所以打了两年半后还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在前线打得有多好,而是该国的国土广袤,大部分人不会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
现在网上很多人吐槽普京打仗犹犹豫豫不敢发力,其实正是这样的谨慎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该国民众对战争的感觉。
如果动不动就全民动员、举国进入战争状态,那么一旦不能短期获胜,整个社会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里有一条现代战争的规律:
只有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战争对自己影响不大的情况下,战争才可能得到全社会的长期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乌军的“北伐”是有用的。
因为它会对俄罗斯的普通民众起到明显的威慑作用,冲击他们心中那个“战争对我影响不大”的观念。
如果乌克兰在未来有足够的资源长期坚持这种跨境作战,那么确实可以动摇俄罗斯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力度。
这里面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偶尔来一下是没什么用的。而这无疑对资源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过现实中的乌军似乎并没有长期坚持跨境骚扰的打算。
他们仅在这一场战役中就梭哈了大量的核心装甲资源,这表明他们是在把此次“北伐”视为毕其功于一役的最后决战。
其基本思路大概率就是“我一次性把精锐拼完,剩下的你们这些西方老爷们看着办”。
目前乌军在这波进攻中已经损失了2000人以上的精锐,战役性价比愈发抽象。不知道整天催促乌军重拳出击的金主爸爸们最后会不会出来为他们兜底。
另外我们也别只顾着吃瓜,这些年包括俄乌战争在内的一系列现代战争其实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
因为它们揭示了现代战争的真实模样,而我们在未来也很可能要面临一场现代战争。
如果站在战场上的是我们...
一提到属于我们的那场统一之战,大家最常说的就是“几天结束战斗”,最担心的就是“遭到全球制裁”。
但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了近期那些现代战争的经验就会发现:
“全球制裁”恰恰是最不需要担心的问题。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全球产业链的核心,任何国家制裁我们都等于制裁自己。
真正决定战争结局的,是全社会的韧性,也就是大后方能不能长期忍受战争状态。
毕竟无论双方的纸面实力差距有多大,都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速胜。
事实上在现代的城市攻防战中,强势进攻方所面临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以色列在2006年的黎以战争中仅进攻了1个月就被打回老家;
沙特从2015年开始出兵胡塞,结果猛攻7年后大败亏输;
以色列现在还在面积仅365平方公里的加沙鏖战,打了快一年了也没能拿下。
不过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讲,俄罗斯不是成功攻占了乌东四州的大片土地吗?
这个案例并不能说明进攻轻松。
因为正如上文所说,乌东四州本来就是亲俄地区。俄军来到这里与其说是进攻,不如说是和当地的友军换防。
而几场真正需要俄军大规模进攻的战役就打得非常狼狈了。
基辅战役,俄军直接败退;
赫尔松战役,俄军渡河后撤;
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等战役虽然取胜,但代价极大,只能说是惨胜。
所以说进攻现代城市,真的很难。
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大量建设;二是生产力的进步。
钢筋混凝土建筑对于防守方而言就是现成的掩体和工事。这些现代建筑过于坚固,以至于现代军队的火力并不能真的把一座城市“夷为平地”。
乌克兰的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以及巴勒斯坦的加沙等城市,都是在被狂轰滥炸数月后依然有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耸立。
背靠这些现成的工事,防守方并不需要太先进的装备和技战术水平就能完成防线的布置。
躲在暗处的火箭筒对现代装甲车辆造成的威胁是巨大的。
而生产力的进步则导致民用工业品和军用工业品的性能差距大幅缩小,不少民用产品凑合一下也能上战场。
比如说一部普通的手机加上玩具无人机,就装备好了一个低配版的侦察兵。
而且民用产品因为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价格非常便宜,大家折腾起来根本不心疼。所以利用民用产品作战,不仅量大管饱,还经常能开发出新的战法。
另外在民用工业体系的加持下,一些简单的大火力武器可以轻松的实现量产。
这类武器虽然谈不上什么高科技,但依托现代城市的地利,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比如说哈马斯自己手搓的反坦克火箭弹虽然只有几十年前的技术水平,但他们可以利用混凝土废墟的掩护从很近的距离对以军目标发起攻击,最终打出来的效果完全不输那些昂贵的尖端武器。
因此在现代城市的攻防战中,强势进攻方并不能随随便便的就“马到成功”。他们要面对的,是大量隐藏在钢筋混凝土背后的廉价武器的“花式打击”。
而对于防守方而言,只要抵抗意志足够坚决,长期坚守并非不可能。
所以未来一旦开战,我们所有人都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虽然我认为真到了那个时候对方大概率会一触即溃,但料敌必须从宽。不能像俄罗斯那样,在开战前就想当然的认为对手不会全面抵抗。
我们需要提前计划好在“对方决定顽抗到底”的情况下应该么打。
首先,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战争对本方社会的影响,这样才能保持大后方的韧性。
而这意味着前方要想尽一切办法降低人员的损失和资源的消耗。
但攻城战的难度又很大,这不是矛盾了吗?
这个情况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两难,但我们不同,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对于我们来说,有一样东西是非常便宜的:
规模化的工业产品。
所以到了战场上,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这类便宜货去替代前方将士和高端武器。
具体来说就是充分调动民用工业的产能,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低成本的无人装备进行消耗战。
其次,我们还要稳住心态,在攻城战中不急于求成、不追求脸面,耐心的利用规模化的工业产品去和对方军队拉锯。
尤其在“不追求脸面”这个事上,我们是要向俄罗斯学习的。
他们这两年半以来,经历了前线打败仗、防线被突破、腹地被恐袭、军舰被偷鸡...
如今国土都开始沦陷了,却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继续坚持自己最舒服的作战方式,慢条斯理的日拱一卒。
这就是底蕴。
我不是开玩笑,正是因为有这种底蕴在,俄罗斯才能够单扛北约的围攻而牢牢占据主动。当然了,这也和他们的战略纵深实在太大有关。
反面教材就是以色列了,巴掌大的地动不动就举国梭哈,现在整个国家都陷在泥潭里开始撒泼打滚,金主爸爸别提多头疼了。
最后,除了降低战争对我方社会的影响外,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增加战争对对方社会的冲击。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破坏对方一切可以破坏的基础设施,封锁和切断对方社会除了生存必需品以外的所有资源供应。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现代人的脆弱性,尽早击溃对方的抵抗意志。
他们早崩溃一天,这一仗就少打一天,对大家都有好处。像俄军一开始那样这也不打那也不打的,只会害了所有人。
结语
大多数国人对俄乌战争的态度是比较微妙的,一开始担心俄罗斯一波把自己玩死,导致我们单独陷入西方的围攻。
现在看着血厚的毛熊一时半会是死不了了,又希望泽圣能够坚持得久一点。
毕竟开放的港口、新建的天然气管道、中亚的铁路、空白的市场...这些东西肯定是你坚持得越久我们得到的越多嘛。
那么未来俄乌战争结束后,中俄关系会不会出现起伏呢?
这一点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太在意,因为国际关系的起伏是一个常态,大多数国家都是极端现实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只是不管中俄关系再怎么起伏,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都回不到过去了。
比如说西方的产品在未来可能会再次进入俄罗斯市场,但中国制造在俄罗斯市场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可逆转。
这是因为中国制造本来就更加优秀。物美价廉是有瘾的,一旦试过就无法戒掉。
那么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在战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呢?
这就取决于战争结束的方式了。
如果战争以西方满意的条件结束,那么战后西方大概率会降低对俄罗斯的防备,甚至还可能会抛出橄榄枝。
但如果战争以俄罗斯满意的条件结束,那么他们和西方之间的裂痕在短期内就很难弥合了。
此后的俄罗斯必然会成为西方重点防御的对象,东欧方向也将吸引来大量的西方军力。
这会在客观上降低我们的压力。
如果中东也打一场持久战出来,那我们的压力就更小了。
当然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完全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但旧秩序的动摇是大势所趋。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从根本上来说,这取决于你的立场;而立场又是由发展模式所决定的。
正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你们的暗夜,正是我们的黎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