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伊格尔顿三十年前如何锐评齐泽克?

伊格尔顿 · 2024-09-16 · 来源: 读书札记与学术译介|微信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形式与内容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他的作品闪烁着水银般的光芒,但其内容却暗淡无光、机械重复,而在“实在界”(Real)中,“享乐”(enjoyment)正是我们遇到最不讨人喜欢的真理的地方。

  【译者按】本文发表于1997年11月的《伦敦书评》,当时齐泽克在国际学术界成名还不算太久,还远没有进入21世纪之后的那种影响力。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撰写的这篇题《Enjoy!》的文章,对齐泽克的思想背景、理论指向、写作风格及其优缺点作了精彩的分析和点评,直到今天依然不过时。

图片

  翻译:赵丁琪

  叔本华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永远孕育着一个怪胎,在我们存在的最核心处,蕴藏着一种与之完全对立东西。他称这种东西为“意志”,它是制造我们的材料,但却对我们漠不关心,给我们一种目的性的错觉,但它本身却是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弗洛伊德对叔本华颇有好感,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形而上学版本的“欲望”概念。“欲望”是一个非人的过程,它对意义充耳不闻,对我们有自己的讨好方式,暗地里却只关心自己。欲望不是个人的东西:它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在等待着我们的痛苦,一种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其中的变态,一种我们一出生就陷入其中的难解的媒介。在弗洛伊德看来,使我们成为主体的是这个寄居在我们体内的异物,它像致命的病毒一样侵入我们的肉体,然而,就像托马斯·阿奎那眼中的全能者一样,它比我们自己更接近我们。

  正如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在恐怖电影中所说的那样,这个“原质”(Thing)在拉康的“实在、想象和象征三位一体”理论中被称为“实在”。它也是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伊·齐泽克(Slavoj Zizek)作品中的主角,齐泽克通过提请我们注意拉康三个范畴中这个最弱势的范畴,挑战了拉康作为“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的时髦形象。齐泽克笔下的拉康不是一个“漂浮的能指”的哲学家,而是一个更加强硬、令人震惊、不可思议的理论家,他告诉我们,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的“实在”,不仅是创伤性的、不可穿透的,而且是残酷的、淫秽的、空洞的、无意义的和可怕的享乐。齐泽克本人既多产得令人生畏,又多才多艺得令人眼花缭乱,他能在一个段落中从黑格尔跳到侏罗纪公园,从卡夫卡跳到三K党;但正如拉康充满幻想的日常现实世界中隐藏着永恒不变的“实在”内核一样,齐泽克在一本又一本书中浮夸的主题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他兴趣的多变性近乎滑稽,却掩盖了对相同主题的强迫性重复。就像弗洛伊德的“不可思议”概念一样,他的书既熟悉又陌生,既有令人惊叹的创新,又有似曾相识的“陆地”,既充满了独创性的见解,又不断地相互重复。如果说他对拉康的解读是“一系列试图抓住同一顽固创伤内核的尝试”,那么他自己的写作也是如此,不断以谢林、希区柯克或波斯尼亚战争为题材迸发出新的火花,却从未将目光从同一个令人恐惧、引人入胜的心理场景上移开。

  在齐泽克看来,拉康的“实在”几乎是“现实”的反面,“现实”对拉康来说只是一个低级的幻想场所,我们在其中躲避“实在”的恐怖。人类的自然状态就是生活在虚幻的谎言中。幻想并非现实的对立面:它填补了我们存在的空白,使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一系列虚构得以出现。“实在”是我们从前俄狄浦斯伊甸园坠落时所造成的原始创伤,是我们从大自然中被撕裂的伤口,欲望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尽管我们压抑着这种创伤,但它作为自我的核心顽固地存在于我们体内。我们的内心深处缺少了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使我们成为了我们自己,这种缄默抗拒被符号化,但却消极地显示为我们话语的外部界限,是我们的表述崩溃和失败的点。

  拉康臭名昭著的“超验符号”正是代表着这种表征失败的符号,就像精神分析的阴茎代表着它总是可以被切断的事实一样。“实在”是我们的任何符号系统都无法包含的东西,但它的缺失却使我们的符号系统歪曲变形,就像一个漩涡,使我们的符号系统弯曲变形。它是确保作为人类主体的我们永远不会吸纳的因素,它使我们微妙地偏离轨道,从而使我们永远无法与自己保持一致。它是康德不可知事物本身的一个版本,而最终不可知的是人本身。

  齐泽克认为,“实在”就是欲望,但对拉康来说,更确切地说,是“愉悦”或“淫秽的享乐”。这种享乐在法语中听起来并不那么“土气”,而是一种崇高的恐怖。它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发性受虐狂的致命快感,在这种快感中,我们从“法律”或“超我”向我们释放其癫狂的虐待狂的方式中获得快乐。拉康认为,享乐是精神分析所承认的唯一物质,也是齐泽克坚定不移痴迷的东西。就像叔本华的“意志”(Will)一样,它是一种粗暴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就像美国服务员机械地命令“尽情享乐吧!”一样毫无意义。和服务员一样,法律也指示我们去享乐,但却是以一种奇怪的非及物状态进行的:我们只是为了从超我疯狂而无意义的指令中获得满足。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中,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的力量最终取决于性欲而非观念,取决于我们拥抱锁链的方式而非我们娱乐的方式。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看来,意义的根源总是非意义的残余。

  “实在”是我们的符号系统的无意义“中断”,因此比语言要粗俗得多。但由于它永远无法被符号化,也无法被正面看到,所以它也是一种虚无,只能通过其影响来探测,是在事件发生后被反向建构的。我们只能通过它对我们话语的影响来认识它,就像天文学家只能通过天体对周围空间的扭曲作用来识别天体一样。如果让“实在”有形化,以声音或幻象的形式出现,我们就会变得精神错乱。“实在”是“麦格芬”(McGuffin,麦格芬手法是一种电影的表现形式,它表示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译者按),是“小丑”(joker),是除了自身之外毫无意义的符号。齐泽克声称,每一个符号系统都包含一种超级符号,其功能只是指出系统无法被彻底符号化的事实。它是该系统的内部断裂点,标志着它并不是完全融为一体的空间。但这种缺失是整个系统的组织者,因此也是系统内部的一种存在。你可以把这种构成性的缺失称为人类主体本身,它是任何一套符号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但却永远无法被符号完全囊括。但在拉康看来,这也是“实在”的功能,“实在”在意识中的缺失正是我们试图在意识中将其符号化却总是失败的原因。如果我们终结了这种“失败”,一旦压抑被解除,“实在”迸发出来,历史就会立即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说,欲望的纯粹不可能性,即我们只能用一个又一个可怜的幻想对象来填补我们的匮乏,也是让我们保持清醒和前进的原因。我们存在的裂缝或阻碍,即“实在”,也是我们身份的支撑。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一种经典的后结构主义学说。后结构主义者几乎将“使不可能的东西成为可能”这一悖论列为专利。正如现在每个英语一年级学生都知道的那样,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就在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差异;但这意味着,赋予符号特性的差异也使得符号本身不可能是完整的。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俏皮地说,差异既“触及意义,也破坏意义”。又如齐泽克所推崇的观点:盲目是洞察力的条件,真理是错误认识的结果。对尼采来说,只有得天独厚的失忆状态才能让我们行动起来,否则我们只会被历史的噩梦所麻痹。在弗洛伊德看来,我们只有在对自己的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许多事情进行彻底压抑之后,才能成为人类的主体。正是这种残缺的遗忘让我们得以茁壮成长。如果我们要作为主体发挥作用,我们意识的根源就必须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就像法律如果要保持其庄严的权威,就必须抹去它最初是由任意的暴力行为强加的事实一样。法律不可能是合法建立的,因为在法律之前没有法律。

  继拉康之后,齐泽克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黑格尔,他也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悖论。在黑格尔看来,真理与其说是错误的对立面,不如说是错误的结果。理性的狡猾之处在于,我们的错误和疏忽已经被真理本身考虑在内,而这正是真理得以实现的过程。真理看似一个最终产品,却包含了导致真理产生的整个试错过程。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就会明白那些错误的认识对于整个过程至关重要,根据齐泽克颇为异端的观点,这就是真理或绝对理念的时刻。同样,当被分析者能够摆脱这样一种幻觉,即存在着某种与移情截然不同的真理,某种被分析者所掌握的超验知识,那么对于拉康主义者来说,她就踏上了治愈之路。齐泽克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男人为了逃避征兵而装疯卖傻,他的“精神病”表现为痴迷地翻找一堆文件,嘴里念叨着:“不是这个,不是这个!”。当医生们被他的狂热表现所折服,最终向他出示了免服兵役证明时,他惊呼道:“这就是了!”这种因果倒置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齐泽克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就像他对其他所有理论的阐释一样,他的阐释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事实上,他是几十年来欧洲出现的最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也是最杰出的文化理论家。在这方面,他来自前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事实可能并非偶然,因为法国理论在东欧集团一直有一定的市场。如果秘密警察不喜欢谈论政治反抗,你总可以把它重新编码为解构总体、颠覆主要符号、向他者开放。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共产主义的波兰拥有一批追随者,他曾因在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哲学黑市上进行交易而被捕。齐泽克本人是卢布尔雅那拉康学派的高层人士之一,在新斯洛文尼亚拥有积极的政治利益。

  这一背景或许也与他对“实在”的热情有关。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拉康对齐泽克来说并不是一个流行的、包装意义上的后结构主义者(齐泽克轻蔑地称之为“意大利面结构主义”),这意味着将一切都消解在话语之中。恰恰相反,“实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让语言“滑倒”,从内部封锁语言,让符号脱离真理。在拉康看来,语言被逼到了“实在”的墙壁上,被迫掏空了自己的口袋。齐泽克喜欢在陈词滥调中寻找玄妙的意义,他无疑会对那些认为语言就是一切的人大喊“现实点!”。但是,这种对消解整体性的关注,对欲望受挫方式的关注,对专制权威如何虐待狂式地强迫我们享乐这种状况的关注: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欲望被大规模阻断的背景下进行解读,同时还可以冷嘲热讽地邀请大众拥抱他们的枷锁,这就是官僚共产主义。

  这与另一位东欧异端米兰·昆德拉有相似之处。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谈到了“天使”与“恶魔”之间的对比,前者意味着太多的意义,而后者意味着太少的意义。极权主义国家是天使般的国家,害怕晦涩难懂,将一切都拖入光亮的意义和即时的可读性中;相比之下,恶魔般的国家则以一种玩世不恭的笑声为标志,通过陶醉于事物的粗暴无意义来反抗暴政的“整洁”意义制造。我们不难在前者中发现拉康的符号秩序,在后者中发现它的“实在”,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实在”的纯粹偶然性,为什么它通过唤醒人们未满足的欲望来对封闭的符号系统的扰乱,会对一个东欧知识分子产生吸引力。拉康的伦理要求——他对病人发出的即使承认欲望的不可能性也不要放弃欲望的命令,听起来颇像波兰团结工会在其最黑暗时期的立场。

  事实上,对拉康来说,精神分析疗法有点像实现政治独立。在拉康看来,困扰我们最深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尽管我们的欲望总是他者的欲望(即来自他者,也指向他者),但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确定他者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因为任何要求都必须被解释,因此会被两面三刀的符号所混淆。对拉康来说,“他们想要我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执着的疑问,它将我们的存在掏空为欲望。痊愈的病人放弃了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承认自己的欲望完全是自发的,接受了自身存在的完全偶然性,放弃了从外部确认欲望的徒劳追求。如果说这与摆脱政治压迫者的统治有几分相似,那么正如齐泽克提醒我们的那样,这也颇有几分圣人的味道。有人可能会说,被治愈的病人的形象是塞缪尔·理查森笔下被强奸的克拉丽莎,在他的小说结尾,克拉丽莎面朝墙壁,放弃了他人的要求,并通过让自己的身体退出性欲循环来拥抱死亡。要治愈你的心理疾病,你真的需要成为一个圣人,这也许就是精神分析如此漫长而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齐泽克的马克思主义背景还有另一层意义。任何来自巴黎或匹兹堡的拉康信徒都不会像齐泽克那样具有政治头脑,在政治成为日常生活色彩的地方,这种能力是自发形成的。拉康本人提出了一种本质上是悲剧性的人生哲学,他对政治,甚至对历史本身,都抱有崇高的蔑视;而齐泽克则是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他将自己的精神分析见解应用于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反犹太主义、极权主义和商品形式的分析,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对其导师的花花公子式的自大倾向进行评论。在前南斯拉夫的种族冲突中出现一位如此高超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并不令人惊讶,就像以前在欧洲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最富有成果的相遇是法兰克福学派在逃避纳粹反犹主义迫害时的作品一样。

  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反犹主义是精神分析的深奥范畴与日常政治生活的结合点。齐泽克的写作曾一度与波斯尼亚战争如影随形,他对心理的现实政治的理解与他所蔑视的绅士化、消费主义、后意识形态的西方世界大相径庭。如果说他比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知识分子更加不折不扣地理论化,那么他也更加务实。最近,他甚至对自己的后马克思主义有些不满,斥责其传统马克思主义风格对经济的忽视。他的随意性令人吃惊。事实上,对于这样一位深邃的思想家来说,他的随意性近乎天真。他直接从精神分析转向政治,而许多理论家同行却喜欢在这一领域踯躅不前。恋物癖、转喻、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分裂、投射:如果说这些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我们熟悉的机制,那么它们也是群众运动、政治策略和军事行动。在《快感的转移》(Metastases of Enjoyment,1994年)一书中,他写到在波斯尼亚战争期间,新西兰的一个部落为了取悦一些来访的人类学家,发明了一种怪诞的战争舞蹈,他指出,戴维·欧文美国(前巴尔干地区特使)和其同伴们就是今天新西兰部落探险队的新版本:他们的行为和反应完全一样,忽略了“突然爆发出的原始残酷以及古老仇恨”的整个场面,实际上是为他们的眼睛表演的舞蹈,西方对这场舞蹈负有完全的责任。

  齐泽克写道:“只有当我能成功地将某些拉康概念转化为流行文化固有的低能时,我才确信自己正确地掌握了这些概念。他的作品中充斥着侦探小说、大卫·林奇、电影和音乐剧的典故。谢林的自由概念中一个特别棘手的方面在《打火石》中得到了阐释,而康德关于知觉的超验统一性学说则在吸血鬼小说中得到了体现。古典音乐和前卫音乐在美学上的区别体现在乐章结束时观众是否咳嗽和起立。对希区柯克电影的评论,几乎超过了他对黑格尔的分析。在《你一直想知道的关于拉康的一切(但又不敢问希区柯克)》(一本由不同撰写的希区柯克论文集)中一篇关于《惊魂记》的精彩文章中,他用拉康理论分析了这样一个瞬间:镜头首先从上方俯视被乔装打扮的安东尼·帕金斯(Anthony Perkins)袭击的私家侦探,然后切到被刺伤的侦探从楼梯上向后倒下的镜头。齐泽克告诉我们,这个鸟瞰镜头揭示了一个看似透明的现实,不透明的“原质”或神秘的凶手突然闯入其中;令人震惊的是,接下来的镜头是从“原质”本身“不可能”的视角拍摄被害者。

  齐泽克对流行文化的运用的显著特点是不忸怩作态。与他巴黎的老师刻意的隐晦不同,齐泽克的文字清晰明快,即使他的书可能艰涩难懂。难点在于思想,而非表达,这也是后结构主义狂热分子无疑会嗤之以鼻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区别。他并没有大力普及的意思,也没有臆造后现代模仿的意思;肥皂剧和迪斯尼动画片只是他思想家具的一部分,是他杂乱无章的探究对象,就像上帝、康德或消费主义一样耳熟能详。他的文风既深沉又轻快,透着强烈的政治严肃性,但又绝无预兆。他的散文带有明显的特立独行的个性共鸣,但奇怪的是没有自我展示。事实上,他对拉康和希区柯克的痴迷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玩笑,是一种令人尴尬的干扰,以至于无论还是读者提到它都会觉得无聊。

  事实上,笑话构成了齐泽克的一些主要哲学范例。他在讽刺东欧政治幽默方面颇有建树,比如他说,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人民步行,而他们选出的代表开车,而在后者,也就是更自由化的共产主义版本中,人民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自己开车。为了说明存在与不存在的辩证关系,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导游带领一些参观者参观东欧的一家艺术馆,在一幅名为《列宁在华沙》的油画前停下了脚步。画中没有列宁的踪影;相反,画中描绘的是列宁的妻子与一位年轻英俊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在床上。一位参观者问:”列宁在哪儿呢?”导游严肃地回答:“列宁在华沙。”

  齐泽克认为黑格尔和拉康完全兼容,部分原因是他通过后者对前者进行解读,对黑格尔所谓的整体论进行异端解构。事实上,他的思想是彻头彻尾的黑格尔式的,在一系列对常识的辩证游击战中,不断寻找将自身颠倒为同一性的对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秩序和无序并不是对立的,将(纯粹偶然的)秩序强加于无序本身就是无序的最高模式;拉康意义上的他者——符号秩序或整个语言,本身不可能有他者,也就是说,意义领域不可能有终极保证;多元文化主义不过是一种反向的种族主义,是站在与自己的文化保持距离、不受质疑的角度来尊重他人的文化;法律必须是非理性的,因为如果要因为一定的理由而遵守它,它就会失去绝对权威;无意识并不是意识的对立面,而是压抑行为的基础,意识正是通过压抑行为建立起来的。

  下面这段话捕捉到了他特有的思想风格:“乍一看,热狗中的香肠似乎把两片面包卷楔开了。但是,热狗卷本身只不过是香肠在其周围创造的一个‘空间’,是香肠幻化的‘框架’或支撑,没有它,香肠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另一方面,香肠本身也不过是两块面包之间的一个空隙,只是阻碍它们结合的借口或场合。”这是我的戏仿,而不是齐泽克本人的原话,但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更奇怪的段落。

  齐泽克在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对立时,显得尤为灵巧。他指出,普遍性必须排除特殊性,因此不可能真的像它所假定的那样具有普遍性。我们之所以能够接触到普遍性,只是因为我们身处特定的文化之中,理性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都应该好好思考这一点。齐泽克指出,文化相对主义因我们无法接触到“他者”而备受困扰;但如果这个他者本质上是不完整的,因此无论如何都无法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呢?如果我与“他者”最深刻的共通点只是:我也从不透明,从不完整,从不完全受制于我自己的文化背景,而总是在某种程度上与它格格不入呢?我和他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拉康的 “大他者”),而正是在这双重缺失的重叠中,我们才能相遇。当我们能够发现另一种文化的盲点,即它的失败点时,我们才能与之融为一体,因为正是这种内部限制也构成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形式。

  在最近的两本书中,齐泽克转向了对德国哲学家谢林(F.W.J. von Schelling)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谢林从默默无闻的日耳曼人一跃成为哲学界的明星。当然,齐泽克在谢林身上发现了很多拉康的影子,因为他在一切事物中都能找到拉康的影子;但他也提出了一些相当奢侈的主张,认为谢林是“整个后黑格尔星丛”的先驱,从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到解构主义和新时代蒙昧主义。他尤其着迷于谢林的深奥神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足为奇,因为 “实在”是什么?“实在”是事物最核心处的“扭结”或“偏差”,没有这种“扭结”或“偏差”,事物就无法运转,而“实在”是幸运的“堕落”或“罪过”吗?“实在”是精神分析版的“原罪”,谢林大胆地将这一概念运用到上帝身上,上帝和我们一样,从来都不是完全的自己,在他的存在核心处有一个异物,而这个异物(人们应该猜到了)正是他成为全能者的原因。造物主也受到“实在”的困扰,这对他的受造者来说或许是些许安慰。奇怪的是,那些对“原罪”学说不以为然的保守悲观主义者无疑会把拉康和齐泽克视为理论上的虚无主义者。

  谢林评论说:“如果我们能够穿透事物的外表,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生命和存在的真正内涵都是可怕的。”由此可见,谢林是齐泽克所喜欢的思想家。但齐泽克从未真正从他的探索中抽出时间来反思他向我们展示的人类生活是多么可怕,也从未反思这与他显然仍然拥护的政治异见是如何相容的。拉康式激进主义“何尝不是一个与‘军事情报’一样矛盾的词语?诚然,来自于“实在界”的视角并不比英国圣公会牧师所相信的更可怕,但英国圣公会牧师并不以政治激进主义著称。对拉康来说,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幻想,我们通过这种幻想来填补“实在”的可怕空白,齐泽克的诙谐幽默和轶事趣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掩盖他所提供的人性的淫秽视角。

  如果说精神分析学唯一认可的主题是享乐,那么作家齐泽克最终可能也是如此。他的书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诀窍,那就是能让康德或克尔凯郭尔听起来令人兴奋;他的文章充满艰涩,但却从未出现过乏味的句子。他大众化的通俗文风隐含着对许多法国理论中高高在上的恐怖主义的斥责。拉康可能坚持认为,精神分析师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他并不掌握病人不快乐的秘钥,但他装腔作势的言辞却掩盖了这种否认。享乐吧!这是齐泽克对读者发出的隐晦指令,他在一章之内从莫扎特转到时间旅行,从歇斯底里转到犹太教,从马克思转到万宝路广告,同时又设法维持一个连贯的论点。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形式与内容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他的作品闪烁着水银般的光芒,但其内容却暗淡无光、机械重复,而在“实在界”(Real)中,“享乐”(enjoyment)正是我们遇到最不讨人喜欢的真理的地方。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克言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中国的难题之一
  2. 普京开始报复了
  3. 如何看待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4. 中国诗坛真是“人才辈出”啊!
  5. 贬损毛主席、乱认祖宗的“作家”居然是个国企书记,必须严惩!
  6. 张志坤|为非公企业呐喊的声调那么高说明了什么?
  7. 别再睡觉了,岸田文雄之后,日本或将出现一个更危险的人
  8. 贬损教员、乱认祖宗的“作家”,居然是个国企书记,纪委,该干活了
  9. “全盘西化”这条路走不通(精神殖民问题)
  10. 刘继明:随想录(十四)
  1. 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纪念日,我被拦在毛主席纪念堂外
  2. “就是邓小平让你们吃得太饱了”,是恩赐主义
  3. 如果毛岸英没有牺牲,他会被安排“接班”吗?
  4. 医疗领域,也加速了买办化
  5. 从财政数据看延迟退休
  6. 越修苏修治下的人民,相信高层,相信国家就行了吗?靠谱吗?
  7. ​常 征|可怕的何祚庥
  8. 最高检内刊:中国体坛高层触目惊心的腐败
  9. 关于中美同步放水
  10. 大帝把希望放在中国
  1. 越南新书记为何高调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2. 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纪念日,我被拦在毛主席纪念堂外
  3. 大快人心,又一个反毛的人渣被抓了!
  4. 主张“免费医疗”的李玲教授有多“罪大恶极”?
  5. 胡乔木的悲哀
  6. 又有国家被颜色革命了,中国有危险吗?九点看法!
  7. 文革后的邓小平与陈永贵
  8. 叶方青:吸取苏联教训,清除险恶的人,废弃错误的路
  9. 揭开修正主义分子的画皮
  10. 48年了,该还人民真相了!
  1. 他想毛主席了
  2. 愤怒的特朗普:美国等着打内战吧!
  3. “就是邓小平让你们吃得太饱了”,是恩赐主义
  4. 大帝把希望放在中国
  5. 富士康连环跳幸存者田玉紧急求助
  6. 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纪念日,我被拦在毛主席纪念堂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