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21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及华东野战军首长等:“我昨晚出及正面顽强抵抗,结果黄维全线动摇,刘峙令其向东南突围,刻敌已将浍河以北主力全部退过南岸,其突围未逞,全部在南坪集东南纵横二十里地区被我合围,极为混乱,正激战中,估计三天内可能解决战斗。”[1]
刘陈邓的这份电报,对迅速歼灭黄维兵团表现出极大乐观,认为大约三天可解决战斗,并告粟陈张唐可布置歼击李延年,其依据是“刘峙令其(黄维)向东南突围”。此时黄维兵团第一次突围失败,正在竭力整顿已经混乱的部队,准备集中力量自主进行第二次突围。黄维若真的是要全力突围,人民解放军即可将展开行军队形的国民党军层层切断,在运动中分割歼灭之。而国民党军因突围的目标限制,就不可能组织大量兵力进行顽强抵抗。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之所以能迅速歼灭拥有5个军的廖耀湘兵团,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廖耀湘兵团企图突围撤退回沈阳,因而在运动中被人民解放军彻底分割围歼。而眼前黄维兵团被围的态势和其突围的企图,与在辽西的廖耀湘兵团非常相似。在这种情况下,刘陈邓的乐观是有理由的——黄维兵团在这三天里的状态,的确是危如累卵。
国民党军史政编译局所撰《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写道:
26日,第十二兵团为期突破僵局,以第十八军在右(西)、第十军在左(东),由双堆集之线,并列向东南攻进前进;第十四军在第十军左后侧跟进,掩护兵团左侧安全;第八十五军仍在南平集以南,拒止匪之尾追。是时,匪第四、第九纵队,已淹至双堆集东南约10公里一带,浍河两岸之匪,亦倾力南犯,晌午,第十军先头进至许家附近(大营集以北约7公里)时,随其左后跟进之第十四军,突遭强大匪军攻击,被迫收缩至第十军之后,遂致兵团左侧完全暴露。
第十军军长覃道善,为排除左后威胁,只得抽调其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回师北攻、因之先头不克继续前进;复因担任掩护之第八十五军,被迫过早撤离南平集以南之掩护阵地,以致第十八军之后方,亦遭匪袭击,兵团在匪三面围击之下,再度陷于混乱。[2]
形势大好啊!
当日凌晨5时,刘陈邓再电中央军委,报告喜讯:
军委:
迄本晨止,黄维兵团完全被我合围于南平集、蕲县集、邵围子、双堆集、芦沟集之间地区。敌企图向邵围子、双堆集之间突围已被我堵阻。我们已令各纵逐步紧缩,达成全歼此敌。请军委令新华广播台,加紧对敌的政治争取和瓦解工作。
刘陈邓
宥五时[3]
当日20时,中央军委回电并告华东野战军首长,对刘陈邓的乐观持谨慎态度:“二十五日十一时二十六日五时两电均悉。黄维被围,有歼灭希望,极好极慰。但请你们用极大注意力对付黄维的最后挣扎,你们除使用华野的二纵、王张纵外,十纵亦应迅速进入战场,准备参加最后战斗,保证歼黄维的足够兵力。”[4]
可这个时候的总前委常委们真还没法不乐观——27日晨,当天黄维组织第二次突围,部署了四个军的兵力“齐头并进”,而突围的“尖刀部队”作八十五军一一〇师,早已被中共地下党控制,在师长廖运周的率领下,于突围的关键时刻举行了战场起义,上演了一出“釜底抽薪”,造成黄维部署的关键性突围作战,尚未完全展开就已经彻底失败。
国民党军史政编译局《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描绘了这个状况:
斯时,第一一〇师(第八十五军)师长廖逆运周趁此乱局,伪装申请向南出击,竟率该师主力,南下投匪,致第八十五军掩护使命,因组织破坏,战力削弱,难能达成。第十二兵团遂在前进不能,无力断后之双重压力下,被迫逐次向双堆集附近退缩,迄是(26)日晚,刘匪约7个纵队,已自四面完面合围。
第十二兵团自24日以来,历经两次混战,除第十军尚属完整外,其第八十五军业已残破(第一一〇师投匪,且下仅存一个不完整的师);第十八军第十九师被匪击溃;第十四军遭受重创,兵团辎重近半被毁,而各军携行弹药,存量有限,兵团战力大减,兼以被匪局限一地,士气更饱受打击。[5]
大好局面,局面大好啊!
于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于26、27日两电中央军委及华东野战军首长,继续作出乐观估计——26日22时电称:“已将黄维兵团压缩在东西不到二十里,南北十里左右的六七个村庄中,敌人多次企图突围未得逞。……全歼该敌,已大致肯定”[6];27日17时电称:“迄此刻止,我军已将黄兵团压缩在双堆集附近十余村庄,沿途进攻中.已有俘获。廖运周(八五军一百一十师[师长],率部今晨在战场起义(三天内不公布)。现猬集于双堆集之十八军等部,已局部有向我投降者,全[部]战斗至迟明日可以解决……中原各纵(包括王张十一纵)于明天完全解决黄敌后,须要相当时日处理战后事宜,今后战略方向请中央决告”[7]。
瞅见没有——刘陈邓已经在操心“打扫战场”了!
刘陈邓对迅速歼灭黄维表示乐观,以至于提前要尚未到位的华东野战军增援部队七纵、十一纵归还韦吉兵团建制。除去乐观因素外,应该也考虑了华东野战军南北两面阻敌有可能产生的兵力不足问题。
这种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不能不影响到战场之外的中央军委——
次日,他们也开始考虑这场南线大决战第三阶段的作战目标了:
刘陈邓,并告粟陈张,谭王,韦吉:
㈠刘陈邓二十七日十七时电、粟陈张二十七日十四时电均悉。
㈡假如(今二十八)日刘陈邓能完全解决黄维兵团,粟陈张能包围蚌埠以北之李延年刘汝明诸部,并能于今后数日加以歼灭,则整个淮海战役已起了决定性的变化,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即告结束。
㈢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是解决徐蚌两处之敌,夺取徐蚌。
㈣在完全解决黄维及李、刘在蚌埠以北诸部之后,全军须休整一个短时期,其时间依情况决定,大约须两星期左右。然后以主力取徐州,以相当大的一部取蚌埠、浦口、合肥及淮南、江北、运西、巢东地区诸城,直迫长江。
㈤华野现共有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渤、鲁、广、特等大小十六个纵队,中野现共有一、二、三、四、六、九及王张十一等七个纵队(王张纵应归还中野建制)。请你们在第二阶段结束之后,短期休整之前,立即考虑下一阶段作战的兵力部署问题,向我们提出意见,多少兵力打徐州,多少兵力出蚌浦。
㈥假如李、刘主力能在蚌埠以北被歼灭,则蚌埠及蚌浦线敌军甚少,似有乘胜夺取蚌埠及占领蚌浦线一段或全段之可能。只要有此种可能,我即应以至少两三个纵队早日渡淮南进,执行此项任务。即使蚌埠不能马上夺取,我亦应早日切断蚌浦间联系,使敌从他处可能调来之兵力无法到达蚌埠。执行此项任务之各纵,可在切断蚌浦联系之后,在蚌浦线上进行休整,休整完毕再攻蚌埠。
军委
二十八日四时[8]
然而,刘陈邓日前17时那个电报还是发得太着急了一点。
黄维在突围失败后,立即命令全兵团转入就地固守。
这是个聪明的决定。黄维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战场决断能力,并不象后来人们普遍以为的那样,是个没有实际指挥作战能力的庸才。对比辽沈战场上廖耀湘被围后,不顾部队混乱急于向沈阳突围的决定来看,黄维迅速转入就地固守的决定,要明智和老道得多——这对于第十二兵团能硬生生撑过了半个月以上,至关重要。
在黄维兵团4个军中,有3个军是陈诚系的骨干(第十、第十四、第十八军),都擅长防御作战,其中第十八军更是“五大主力”之一,第十军则是第十八军调拨的成建制部队在被歼灭的原整编第三师基础上重建的。同时,第十二兵团还编有一个师级建制的快速纵队,装备坦克和装甲车(同样编有快速纵队的国民党军,只有在鲁南战役中早已被歼灭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和正在徐州的邱清泉兵团的第五军)。相比之下,围歼黄维兵团的中野几个主力纵队,编制不满员,炮兵重火器不足,如果双方运动作战,中野可依靠部队的运动能力和各部协调能力较强的的优势,在野战和追击中对形成行军队形的黄维兵团层层截断,如同东北野战军围歼廖耀湘兵团那样,在较短时间内令敌军溃乱失去抵抗能力。但面对阵地攻坚战,中原野战军火力不足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
——黄维其实是个聪明人儿,瞅明白了“跑得快,死得也快”的道理。
就在毛泽东提出战役第三阶段设想的同时,双堆集战局就遇到了很大困难。
注释
[1]《粟裕年谱》(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办公室编)第402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第286页,[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
[3]《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关于己完全包围黄维兵团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11月26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9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中央军委关于应用极大注意力对付黄维的最后挣扎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1月26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95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5]《国民革命战史·戡乱战史·华东地区作战》第286~第287页,[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编印。
[6]《粟裕年谱》(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办公室编)第404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7]《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请示解决黄维兵团后的战略方向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1月27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9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8]《中央军委关于战役第三阶段部署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1月28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19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