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三农关注

望远镜:粮食“八连增”?

望远镜 · 2012-03-23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望远镜:粮食“八连增”?  

望远镜 2012-3-14  

摘要:鉴于2004-2011年统计公布的粮食总产连续8年增加,人均占有粮8年增90.7公斤,同时人均净进口又增54.6公斤,人均可供量共增145.3公斤。8年粮价却上涨98.3%。故对粮食“八连增”打上问号。  

粮食“八连增”成了最近报道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对此打了问号。  

所谓“八连增”是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粮食总产量从2004年起,至2011年止,连续8年比上年增产。具体数字见表1。  

表1 2003~2011年粮食总产及人均占有量表  单位:万吨,万人  

年份  

总产量  

人口  

人均粮食-公斤  

人均比上年增加-公斤  

2003  

43070  

129227  

333.3  

-22.5  

2004  

46947  

129988  

361.2  

27.9  

2005  

48402  

130756  

370.2  

9.0  

2006  

49804  

131448  

378.9  

8.7  

2007  

50160  

132129  

379.6  

0.7  

2008  

52850  

132802  

398  

18.4  

2009  

53082  

133474  

397.7  

-0.3  

2010  

54648  

133972  

407.9  

10.2  

2011  

57121  

134735  

424  

16.1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字据当年统计公报。  

由表1可见,2004-2011年,每年的粮食总产量均超过上年。2011年比2003年总产量增加了14051万吨,增幅达32.62%,年均增幅达3.59%。人均粮食也从2003年的333.3公斤增加到424公斤。除2009年比上年人均粮食减少0.3公斤外,其余各年均比上年增加。其中2010年、2011年分别比上年增加10.2公斤和16.1公斤。如果真是这样,谢天谢地,那太好了。实际情况如何?  

1、粮食总产“八连增”,粮价“连年涨”,违背“供求规律”。  

我们知道:粮食的价格早已被放开,那些天天咒骂计划经济是“僵死的”,天天歌颂“市场万能”的精英们,比所有的人都熟悉:按供求规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可供的粮食增加了,粮价自然会下跌--即所谓“看不见的手”起作用。也就是说,每年粮食的漲幅应该低于包括粮食在内的“居民消费价格”的漲幅。但实际情况是:8年内只有2005年粮价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0.4个百分点,其余7年前者均高于后者,见表2。  

表2 2004~2011年粮价涨幅与居民消费价涨幅对照表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8年累计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3.9%  

1.8%  

1.5%  

4.8%  

5.9%  

-0.7%  

3.3%  

5.4%  

 28.8%  

粮价比上年涨  

26.4%  

1.4%  

2.7%  

6.3%  

7.0%  

5.6%  

11.8%  

12.2%  

98.3%  

粮价比居民消费价涨幅高-百分点  

22.5  

-0.4  

1.2  

1.5  

1.1  

6.3  

8.5  

6.8  

69.5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  

361.2  

370.2  

378.9  

379.6  

398  

397.7  

407.9  

424  

人均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公斤/人  

27.9  

9  

8.7  

0.7  

18.4  

-0.3  

10.2  

16.1  

90.7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摘要》,2011年数字来源于中国统计网。  

按统计口径,表中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由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8个大类,按一定权数加权平均,与上年比较而得。在“食品”中,又由粮食、肉禽及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等6小类加权平均与上年分别比较而得。可见粮价只是8大类中的1小类。由表2可见,8年内全国人均粮食增加了90.7公斤,增幅高达27.2%。那么只要去向不变,粮价涨幅应低于“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但实际上,8年粮价累计涨幅高达98.3%,比同期“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高69.5个百分点。  

以大米为例,36个大中城市2004年4月平均零售价格为每斤1.40元,12月下旬新米上市为1.37元。[i]而2012年3月14日“中华粮网”44个品牌大米,每斤报价:国产中低档26种平均4.91元,其中小于3元只有3种,其余23种为3-7.0元;中高档8种,7.01-9.9元;高档10种,平均19.8元。以中低档4.91元计算,比2004年4月(即2003年所收稻谷加工的米)的1.4元上涨了250.7%!年均涨幅17%!  

是不是唯独稻谷减产呢?否,按统计数字2010年稻谷的人均占有量比2003年增加了21.8公斤。2011年早稻比上年增产4.5%,以稻谷为主的秋粮比上年增产5.1%。[ii]  

2、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每人直接消费的粮食减少,增产的粮食哪里去了?  

既然国产的人均粮食可供“数字”增加了90.7公斤,增幅达27.2%,那么粮价猛涨是否由消费增加所致呢?粮食消费最多的是“直接食用”和“猪饲料粮”。先看直接食用,如表3。  

表3 2003~2010年城乡人口平均直接食用粮食统计表  单位:公斤原粮/人.年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农村人口-万人  

76851  

75705  

74544  

73742  

72750  

72135  

71288  

67415  

城镇人口-万人  

52376  

54283  

56212  

57706  

59379  

60667  

62186  

66557  

合计  

129227  

129988  

130756  

131448  

132129  

132802  

133474  

133972  

城市比重  

40.5%  

41.8%  

43.0%  

43.9%  

44.9%  

45.7%  

46.6%  

49.7%  

农村比重  

59.5%  

58.2%  

57.0%  

56.1%  

55.1%  

54.3%  

53.4%  

50.3%  

农村人均消费原粮--公斤  

222.4  

218.3  

208.8  

205.6  

199.5  

199.1  

189.3  

181.4  

城市人均购买粮食--公斤  

79.5  

78.18  

76.98  

75.92  

77.6  

79.45  

81.3  

81.5  

城市人均买粮折原粮—公斤  

113.6  

111.7  

110  

108.5  

110.9  

113.5  

116.1  

116.4  

每位居民购粮和农民消费的平均数—公斤原粮  

178.3  

173.8  

166.3  

163  

160  

160  

155.2  

149.1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及2011年《中国统计摘要》,其中2008年缺数字,按07及09年平均估算。成品粮重(如大米)/70%=原粮重(如稻谷)。  

由表3可见,2010年每位居民购粮和农民消费的平均原粮数,反而比2003年减少了29.2公斤。按总人口推算,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的粮食应比2003年减少3066万吨((178.3*129227-149.1*133972)/1000)。  

中国粮食消费第二个大宗去向是生猪饲料用粮。  

因为防疫“需要”,县级农牧局人员也难以进入规模猪场的生产区,清点生猪头数,更不要说统计饲粮用量了。所以全国的生猪饲养总量及饲粮消耗总量没有一个机构能提供可靠数字,只有靠市场价间接估计饲料用粮的变动情况。2011年城市的家庭主妇们不会忘记,6月起猪肉价每月都上涨,国庆节后略降,春节前又回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50个城市每斤后腿猪肉的价格:2011年2-5月只在12.29-12.49元间波动,可是6-9月从13.92元一路攀升至15.81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4%~64%。[iii] 事实上远远高于此价:去年7月初笔者在上海一家菜市场问及猪肋排价(带骨的肋骨肉,当地叫“小排”),摊主回答“35元一斤”,竟然亲见一位市民按此价成交,笔者为之咋舌。中秋及春节前,笔者在北京超市了解到,每斤后腿猪肉都在18-19元。物稀为贵,因为上市肥猪少了,专家解释是春季疫病死亡所致。不管什么原因,总之存栏、出栏的猪减幅较大,消耗的饲料粮也相应减少。  

可见粮价上涨并非由消费增加所至。  

3、既然人均粮食“连年增”,人均消费又未增,为什么连年增加进口粮?  

是不是把增产的粮食用于出口换汇呢?更不是,详见表4。  

表4 2003-2011年中国粮食净进口统计表 单位:万吨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谷物及谷物粉  

-1986  

501  

-387  

-247  

-831  

154  

315  

571  

545  

稻谷和大米  

26  

76  

52  

73  

49  

-97  

-78  

-62  

-52  

玉米  

-1639  

-232  

-864  

-310  

-492  

-27  

-13  

-13  

-14  

大豆  

2047  

1990  

2619  

2786  

3036  

3744  

4164  

5480  

5264  

合计净进口  

-1552  

2335  

1420  

2302  

1762  

3774  

4388  

5976  

5743  

人口(亿人)  

12.92  

13  

13.08  

13.145  

13.21  

13.28  

13.35  

13.4  

13.47  

人均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公斤  

-22.5  

27.9  

9  

8.7  

0.7  

18.4  

-0.3  

10.2  

16.1  

人均粮食净进口量-公斤  

-12.0  

18.0  

10.9  

17.5  

13.3  

28.4  

32.9  

44.6  

42.6  

资料来源:2003-2007年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1年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网。负数表示净出口。  

由表4可见,2003年粮食净出口1552万吨,2011年却净进口了5743万吨,由此,国内粮食总供应量比8年前净增加了7295万吨。人均可供量净增加54.6公斤。加上按统计公布数计算的人均增量90.7公斤,人均可供增量达145.3公斤,比2003年人均占有国产粮增加了43.6%。粮价理应大幅度下跌才是。也许有人认为2011年全年进口的粮食,是在产量数尚未汇总情况下成交入关的。就全国而言,至少在11月份前,国家统计局应该知道各级上报的粮食总产数。并将把相应信息反馈至粮食进出口的决策部门。然而,2012年1月又进口了谷物及谷粉113万吨,比去年同期进口的14万吨增加了99万吨。一个月进口量就达去年全年进口量的20.7%。而这一决策是在已经知道2011年粮食总产量数字比上年增加2473万吨的背景下作出的,可见国家是知道粮食“八连增”有水分的!  

4、增产的粮食跑到仓库去了,令人难以置信。  

当然粮食的去向还要排除库存的增加。但由朱镕基和温家宝两位总理的讲话可推出:中国粮食库存在2002~2007的短短6年时间减少了1~1.5亿吨[iv]。何况,明知2011年粮价猛涨,“以人为本”的政府,理应抛库存平抑物价,决不会囤积粮食的!  

综上所述,2011年与2003年相比:   

按统计公布数计算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了90.7公斤,人均净进口又增加54.6公斤,人均可供粮食增加了145.3公斤,达2003年人均占有量的43.6%。  

人均粮食消费量未增,按理库存也不会增加。  

而8年内粮价却上涨98.3%,比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69.5个百分点。那么粮食“八连增”怎能不打问号呢?  

请参阅“”网:望远镜:“对近几年粮食总产数字的疑问”  

关健词:粮食“八连增” 疑问  



[i] 2005-1-17海南价格网“2004年粮食价格走势分析及2005年价格预测”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ii] 2011年《中国统计公报》。  

[iii] 见国家统计局网。  

[iv] 见望远镜“对近几年粮食总产数字的疑问”一文。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走着走着,初心为何不见了?
  2.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3. 为什么“专家”和“教授”们越来越臭不要脸了?!
  4. 为什么说莫言诺奖是个假货?
  5. 陈丹青说玻璃杯不能装咖啡、美国教育不啃老,网友就笑了
  6. 扫把到了,灰尘就会消除
  7.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8. 元龙||美国欲吞并加拿大,打脸中国亲美派!
  9. 为什么走资派还在走?
  10. 双石|“高台以后,我们的信心的确缺乏……”
  1.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4. 历史上不让老百姓说话的朝代,大多离灭亡就不远了
  5.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7.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8. 到底谁“封建”?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1. 北京景山红歌会隆重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3.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4.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5.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7.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8. 欧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纪录片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毛主席扫黄,雷厉风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彻底关闭!
  2. 剑云拨雾|韩国人民正在创造人类历史
  3.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4. 果断反击巴西意在震慑全球南方国家
  5. 重庆龙门浩寒风中的农民工:他们活该被剥削受冻、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吗?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