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想象”是这样炼成的!
4月9日 ,北京西城检方首次披露,贪污腐败案件已出现了“35岁现象”。据介绍,最近6年,西城检察院反贪局受理35岁以下职务犯罪案超立案总数的12%,且呈涉案金额巨大,大案、特大案多等特点。这说明官场已经腐败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在官方文件上,在领导报告上,在各类媒体上,我们经常听到“各级领导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的训诫,我们也经常听到“大力构筑反腐倡廉防线,让领导干部不敢腐败,不想腐败,不能腐败”这样的自信,我们还经常听到“要让腐败者‘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这样的豪壮,更经常听到“党与腐败水火不容”这样的决绝……
可现实又是啥样的一种情形呢?“59岁现象”、“39岁现象”野草未除,“35岁现象”又形成气候,年轻干部正在崛起为一支源源不断的官场腐败生力军!
人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刚刚成为部门领导的“少壮派”,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分子呢?检察官是这样认为的,工作环境中的“金钱至上”、“等价交换”等错位价值观影响了他们,造成这些青年干部犯罪心理普遍为“上行下效”、“贪慕虚荣”等。
诚然,由于这种错位价值观的影响,致使许多年轻干部产生了一种“政治是虚的,信仰是空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心理,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信仰信仰,有性就痒;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自然成为他们“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动力。
现在的问题是,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工作环境中的“金钱至上”、“等价交换”等错位价值观呢?笔者想起了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四千”前不久发出的“教育格言”:“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
原来,连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都是用“金钱至上”这样的价值观来教育学生,而且还要求学生在40岁时就必须成为拥有4000万身价的千万富豪。在这样的教育语境下,走向社会的学生怎么不会把“金钱至上”奉为人生成功的最大追求呢?
之前,曾经有小学生这样表达过“长大也要做贪官”的人生理想;今天,官场上的“35现象”,不正好成为这名小学生的人生榜样吗?这也不正是 “董四千”教育理念的形象诠释吗?
今日之中国,虽然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社会环境被各类错位价值观污染得一塌糊涂。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一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接受错位价值观的长期熏陶;人一成为学生,就接受错位价值观的长期灌输。这样的人一旦走向社会,进入官场,要他们不当贪官,可能吗?
试问,如果我们的子孙们还继续接受这样的教育,还继续被这样的环境所污染,中国的官场能干净吗?中国的发展能科学吗?
邓小平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反思:“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可这个反思就是振聋发聩,也没有真正警醒梦中人,而且这种状况还在继续恶化。不能不令人担忧啊!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对于“钱学森之问”,有各种各样的阐释。我以为,我们理解和体会“钱学森之问”,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层,还应该结合他的另一句警语来领悟。他说:“中国如果丢弃了毛泽东思想,如果丢弃了公有制,就完蛋了!”这才是“钱学森之问”的精髓和灵魂!
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会造成教育这个最大失误?为什么“35岁现象”会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归根到底一句话,关键是否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真理价值!
孩提和学生时代的错位价值观的长期熏陶和灌输,炼就“35岁现象”,这到底是中国教育(这应该广义的)的成功,还是失败?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大声呐喊:“救救孩子!”今天看来,鲁迅的这个呐喊仍然具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意义!两江我想仿鲁迅的疾呼而大声呐喊:“救救教育!”
救教育,就是救孩子,就是救学生,就是救官场,就是救明天!
行文至此,本应该收宫,但还是想画蛇添足般写敲下如下的文字,连“邓小平反思”、“钱学森之问”都未能真正激起波澜,谁又会在乎、在意人微言轻的两江居士的呐喊呢?
或许您对下列文章有兴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