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各地正稳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半月谈记者近期在黑桂赣皖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积极通过干部与贫困户结亲帮扶及“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努力补齐“短板”,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受到贫困户欢迎。然而各地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亦存在不少隐忧,如存在帮扶举措“不精准”、急躁症、“数字扶贫”等现象。(2016年9月26日 新华网)
扶贫是民生大事,必须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个别地方为了完成形式上的扶贫任务,在扶贫数字上注水,让精准扶贫变成了“数字扶贫”。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扶贫成效大打折扣。
细细分析,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有原因的。在基层,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扶贫工作走过场,急于在数字上取得成效,看似扶贫工作大面积的完成了,实际上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实惠。抑或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工作马虎,应付了事的情况,让扶贫工作停留在表面,看似轰轰烈烈,实则不过是走马观花,没有实效。
当然,在信息化时代,扶贫工作是不可能脱离数字而谈成效的,而实际上数字也确实是衡量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那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估计还要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来寻求答案。
针对扶贫工作来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对于从事扶贫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要认识到扶贫工作是为了帮助贫困户改善生活条件,脱贫致富。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要走出会议室,走进田间地头,掌握最真实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而对于老百姓来说,不要认为政府的帮扶是理所当然,要尽可能的自己开动脑筋,找到致富的门路,自力更生。这有这样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的成为财富的主人。
一言以蔽之。为了扶贫而“扶贫”,没有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这样搞扶贫工作是行不通的。这有换位思考,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家人,才能从心里帮助 群众,才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总之,扶贫工作必须警惕“数字扶贫”,不能让“数字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软肋”。(文/刘清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