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祖国花朵的成长状况如何?来自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证据
基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国家统计局,分析中国儿童生存与发展的最新状况。
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 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 2017 年
来源:http://www.unicef.cn/en/publications/comprehensive/3210.html
1目前中国儿童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儿童人口占世界儿童人口的比例自1980年代起不断下降。
过去60年,世界总人口和0-17岁儿童人口迅速增长。世界总人口由1950 年的25 亿增长到2015 年的74 亿,是1950 年的3 倍;儿童人口由1950 年的10 亿增长到2015 年的23 亿,是1950 年的2.2 倍。1970 年代之后,在以中国为主导的人口控制带动下,世界儿童人口增长趋势出现转折,增长速度越来越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中国儿童人口占世界儿童人口比例从1980年代起逐步下降,2015年中国总人口仍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人口的18.9%;中国儿童人口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儿童人口的12.9%,明显低于总人口份额(印度儿童人口规模在1991 年首次超过中国,成为世界儿童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少儿抚养比(0-14 岁人口与15-64 岁人口之比)在1980-2015年间下降了六成,目前已成为全球少儿抚养比最低的国家之一。
2中国儿童人口规模及其占中国总人口比例自1980年代以来不断减少,但2010-2015年间保持相对稳定。
2015年中国0-17周岁儿童人口为2.71亿,占全国人口的19.7%。其中,学龄前儿童9531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1.32亿人,15-17岁高中学龄儿童4387万人。与2010年相比,2015年学龄前儿童人数增加了50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与2010年持平,高中学龄儿童人数减少1372万人。2000年以来,儿童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比例下降的同时,青少年和青年群体的规模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
受19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儿童人口规模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自1980年代以来不断减少,但2010-2015年间保持相对稳定(20%左右)。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受计划生育政策变动影响而波动。例如1980年代中期生育政策“开小口“,出现生育小高峰,再如,2014年的“单独二孩”与2015年的“全面二孩”政策,使2014年和 2016 年出生人口呈现小幅跳跃式增长:2014年出生人口数比2013年增加47 万人;2016年更比2015年增加131 万人,达到1786 万人,成为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规模最大的年份。
3 中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性别比表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群体差异。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100名活产女婴对应的活产男婴数,国际公认在没有干预措施时,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区间通常103-107。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1980年代开始偏高并持续上升,2015年达113.5,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家庭重男轻女观念及相应的性别选择生育行为、生育政策的影响、女性社会家庭地位的不平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推高了出生人口性别比。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表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地区的出生性别比高于城镇地区,不过二者差距自2010年以来有所缩小。
出生人口性别比随胎次增加而提高,表现出强烈的男孩偏好。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表现出显著地域差异:2015年,广西、湖南、广东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青海、新疆、西藏、贵州、吉林的出生性别比相对均衡。
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整体水平低于汉族:少数民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989年以前一直正常,之后超出正常区间进入偏高状态,2015 年达110.7,不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全国0-17岁少数民族儿童规模为3111万人,占全体儿童比例11%,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儿童人口最多的10个少数民族依次是壮族、维吾尔族、回族、彝族、苗族、土家族、满族、藏族、蒙古族和布依族,合计2507万人,占全部少数民族儿童人口的80.6%。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衡已经反映在儿童人口性别比上,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中,男孩1.47亿,占54.2%,女孩1.24亿,占45.8%,男孩比女孩多2259万人。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人口性别比持续上升,从1982年的106.2上升至2015 年的118.2。2015年海南、河南、江西、甘肃、山东、广东、江苏、安徽和湖南儿童人口的性别比已经超过120。
4超过一半的中国儿童居住在农村,儿童人口的城镇化率低于总人口的城镇化率。
2015年城镇地区的儿童规模1.33亿,占全国儿童的49.1%,农村地区儿童1.38亿,占全国儿童的50.9%。虽然城镇儿童比例迅速增加,但城镇儿童占儿童人口的比例始终低于总人口的城镇化率,这一方面与农村地区较高生育率、儿童比例偏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全面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而不得不留守农村有关。
5 儿童贫困:中国将近1/4的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
2015 年中国贫困地区(包括扶贫重点县和贫困片区县共计 832 个县)常住儿童规模约为6500万人,占全国儿童人口的 24%。并且,贫困地区68%的儿童生活在贫困农村地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尤其值得关注。
儿童贫困是多维度的,贫困地区儿童在健康水平、接受或完成义务教育和居住条件等方面都不及其他儿童。贫困地区儿童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 年贫困农村地区儿童5.4%未接受或完成义务教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 1.8个百分点;超龄入学问题也更为严重;贫困地区15-19岁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较严重。
6中国不到一半(45%)的家庭有儿童。
2015年,中国有4.1亿个家庭户,其中有0-17岁儿童的家庭户有1.85亿个,占45%。各省有儿童的家庭比例呈现出较大的差异。2015 年上海仅四分之一的家庭有儿童,北京和天津仅三分之一;中西部省份以及少数民族人口集的省份有儿童家庭比例较高,例如西藏超过 60% 的家庭有儿童。
从儿童的抚养状况来看, 2015年 64.7%的儿童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19.6% 与父母中的一方起居住,另有15.7%的儿童不与父母任何一方一起居住。
7流动中的儿童:每10名儿童中约有4名儿童直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
2015年,全国流动儿童3426万人,留守儿童6877万人,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总数合计1.3亿,占中国儿童总人口的38%,也就是说,中国每10名儿童中就约有4名直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农村儿童的影响更大。流动儿童中,户籍地在农村的2087 万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60.9%。生活在城镇的流动儿童占全部城镇儿童总数的21.8%,每五名城镇儿童中就有一名是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中,农村地区生活的留守儿童规模达到了4051 万,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8.9%,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9.4%,每十名农村儿童中就有三名是留守儿童。
8流动儿童早当家:15-17岁流动儿童就业率高
儿童流动参与具有较强的年龄模式,反映出了流动人口外出过程中受到户籍壁垒的影响和公共服务的限制:
(1)0岁组儿童的流动参与率最低,1岁儿童则有较为明显的上升;
(2)进入学龄阶段以后的儿童流动参与率出现了下降,说明就学和高考的障碍抑制了儿童的流动参与;
(3)15-17岁儿童流动参与率明显较高,说明完成义务教育以后的农村儿童如果没有继续读高中或者高中阶段辍学后,很快就会外出流动,步入新生代农民工大军。
9在后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儿童教育呈现显著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
2015年儿童在校率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但随着儿童年龄增长,特别是到了高中学龄以及随后的青少年时期,在校率逐渐下降,城乡差异凸显,19岁农村青少年在校率低至50%以下,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少年没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之后更高的教育。女性尤其是城镇女性的在校率好于男性。
农村20 岁时的高中完学率为47%,比城镇低了30 个百分点。
18岁女性的高中完学率为37%,比男性高出5个百分点,20 岁女性的高中完学率达到71%,比男性高出6个百分点。而女性相比于男性的优势,几乎都是城镇带动的结果,农村女性相对于男性优势并不明显。城镇18 岁和20 岁女性的高中完学率分别达到46%和81%,高于男性7-9 个百分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