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新冠后遗症与现代生活

北方朔风 · 2024-12-15 · 来源:新潮沉思录|微信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新冠与它的后遗症已经造成了太多的破坏,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大了,我们更应该去做的,是认清楚现实,在下一场灾难到来之前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好。只不过现实留给我们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

  虽然某些专家与媒体矢口否认,但是新冠后遗症,或者叫long covid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的问题,对一个如此常见的问题熟视无睹,实在是个很糟糕的事情。最近我国医学工在《柳叶刀》的子刊上面,发表了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研究,研究对象包含了数万名患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

  数据的结果并不令人愉快,按照这份研究的结果,新冠后遗症并不像是某些人说的那样,只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或是只影响老年人并不影响年轻人,它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长期持续的复杂问题。这件事情我们几年前就知道了,笔者也曾经在当时很多篇文章里多次重复这一点,只是显然有不少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

  两年过去了,无论当时是出于什么想法,现在再否定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欺骗自己。尤其,国内目前长新冠研究者中,就包括当年鼓吹“小感冒”“无害”的某位专家。这不得不让人感受到一种莫大的讽刺。(本篇文章并没有引用该专家的研究结果)

  这次研究主要的形式是问卷调查——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对long covid的主要研究方式,因为我们对于许多机制的认识十分浅薄,所以很多症状缺乏实验室和影像学手段作为证据,只能用个人体感来说明问题。从事过相关研究的朋友应该知道,以调查问卷调查,很多时候准确度并没有那么理想,容易被主观因素影响,而这也是新冠后遗症研究的一个关键挑战。不过科学研究从来都是尽其所能,在没有更好的手段之前,用可以用的方法去做尽可能多的事情,本就是科学的一部分。

  按照这项研究的数据,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群,在感染后会有后遗症。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的人数是会高于这个的,因为很多后遗症在问题较为严重之前,并没有明显的体感,需要进行很复杂的检查才能发现,同时调查表内的后遗症也只有几十种,按照部分研究,目前已知的新冠后遗症症状种类,已经超过了二百种。

  而这些后遗症许多在感染一年之后还会持续,多次感染之后,各种后遗症的发生率会体感,同时感染新冠之后,类似支原体之类的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也会提高,这倒是可以很好解释最近发生的几次情况。而接种疫苗,尤其是多次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新冠后遗症的发生率。

  各个症状持续时间

  疫苗的影响

  应该说我国科学家所进行的这项研究,是十分扎实仔细的。但是得出的结论,实在是算不上新鲜,很多结论和之前科学家的结果是类似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可能更期待的是关于新冠后遗症的起因,治疗与预防的突破——

  实际上研究如何治疗新冠后遗症的项目并不算少,但是大多数得出的结论却不算积极。而新冠和其他慢性疾病之间极度复杂的关系,少量的研究给出的结论也往往带着不祥的气息。这种困境并不是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家的问题,而是整体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复杂矛盾。

  我们虽然总说科学的客观性质,但是现实的情况下,科学研究就和追星一样,是十分看风向,追潮流的,尤其是生命科学相关领域,选项太多,不追热点反而显得无所适从,没有了热度,就没有社会关注和投资,研究也难以进行下去。

  而对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偏偏并不是那种只要简单的研究就可以突破的。很多前期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些后遗症是多个机制共同造成的,包括病毒的慢性存在,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血管内壁结构被破坏,免疫细胞的枯竭等等,这些机制背后的基本原因,科学家的认识依然有很多的缺陷,我们需要对这些认识实现突破。

  想要找到系统性诊断治疗新冠后遗症的方法,没有长期持续的研究投入与政策支持,是不太现实的,否则我们连一个症状是否是新冠后遗症导致的都难以确定,就更别说治疗了。

  而很遗憾,当下的环境,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那么多的支持。无论是国内外,很多规划的针对传染病的研究,都戛然而止,无论是计划之中的广谱新冠疫苗,还是更宏大的针对传染病的防护计划,都只能停留在论文和ppt上面。

  而那些针对新冠扩产疫苗产能的公司,现在很多的经营情况都受到了打击——资本市场本就不看好除了hpv这类高利润品种之外的疫苗,更何况被认为毫无意义的新冠疫苗呢?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于继续研究新冠的热情,自然是越来越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得感谢一下这些依然坚持研究新冠的科学家,他们对于科学的操守,无疑是难得可贵的。科学研究总是需要一些这样的精神。

  国内其他一些长新冠研究者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新冠后遗症实际上是一个不被广为承认的事实,虽然科学家做出了不少研究,可是在社会普遍的舆论之中,似乎这些后遗症都是不存在的,和新冠无关的。舆论似乎在试图说服所有人,新冠只是一场小感冒,很多人即使因为新冠感到了巨大的不适,也会装作这是不存在的,即使面对秋冬季节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峰,很多人也会努力去无视这一点。

  而当下全球经济面临困境,其中新冠与后遗症的因素恐怕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只是无论什么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时候,似乎都避开了这一点,这样的默契,着实令人佩服。

  而坚持做好防护的这些朋友,就笔者所见,无论中外,都处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在当下的舆论里边,坚持防护新冠,无疑是个怪异的,难以得到社会支持的行为。想要保持精神健康,总归是很有挑战的,甚至可以说,社会上对于坚持防护的认同度,还不如对性少数人群的认同度高。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不少朋友面对这样的歧视,常常感觉自己难以坚持下去,而新冠防护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也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这不是简单的劝慰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似乎和科学二字无关,可是当下,科学的影响力在人类生活之中,却上升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从衣食住行到大国竞争再到全人类的命运,似乎一切事情都与科学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可是为什么面对新冠的问题,人类又是如此的盲目呢?

  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在日常舆论之中出现的科学,很多时候并非是科学本身,而是一种挂着科学名号的消费品罢了。为什么关于防护新冠的行为,会被当做是可怕的异类而被抵制呢?是因为这样的行为背后,带有一种反消费的隐藏内涵。

  防护传染病,和大量消费行为是矛盾的,这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无疑是罪大恶极的。而防疫带来的新收入,哪怕算上那些不靠谱的新概念防护品,也远远小于消费主义本身,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困境。从这个角度想一想,当年骂别人“龙王卖伞”的人,未免过于可笑了一点。

  我们看到当年很多人反对防疫的理由,都是影响了他们如何如何的消费体验之类的,这一点是我们重复过多次的概念,当代消费主义的核心之一,是体验,很遗憾,科学本身并不是当代消费主义的重点,科学只是增加体验感的关键标签之一罢了。因此在这样情况下,传染病学这样的科学,自然是要服从消费主义了。

  正巧,新冠就卡在了一个可以自欺欺人的区间里边,新冠本身比普通的感冒和流感严重,但是对于占据了消费和舆论主流的青中年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不威胁生命;而后遗症的话,虽然很麻烦,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多数的影响也可以说是能忍受的,至于老了之后怎么办,这是资本主义告诉你不要去想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下,装作一切没有发生的舆论,就形成了。

  更加有趣的地方在于,不少研究还表明,低收入人群更容易受到新冠后遗症的影响,这个影响包括生理和经济学上的,而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之下,从来都是花钱多的人声音大,所以这些被新冠影响更严重的人群的声音,就在这套逻辑与推荐算法的综合作用之下,被清除了。

  毫无疑问,消费主义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将一切商品化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表面上消费主义给了你许多的选择,但是它并不在乎你作为人的本身,而只在乎利益的流动,正像是广告诱导你消费某些不健康的商品的时候,并不在乎你的身心健康情况,当这股力量反对新冠与后遗症的防治的时候,也不会在乎病毒对你身体造成的伤害。

  这套基于资本流动的消费主义,在当下无疑是空前强大的,强大到了新自由主义者可以多次重复那个可笑的“历史终结论”,强大到了左翼对此十分悲观的程度。笔者并不能从哲学上给出这个情况的解答,但是通过新冠这个问题,笔者可以给出一些哲学之外的建议。

  消费主义为什么要选择科学作为幌子,原因并不复杂,科学是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利用,基于科学所创造的生产力奠定了当下人类世界的基础,科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幌子。

  但是说到底,人类也只是利用自然规律,远远没有达到随心所欲改造自然规律的程度,各个传染病的大流行告诉了我们这点,人类并非无所不能。而这一点和消费主义告诉我们的,一切都是不受限的,是矛盾的。

  人类并不是什么活在科幻小说之中的灵能种族,能够靠想法改变一切,消费主义越是拓展,就越会遇到与现实物质基础的矛盾。无限扩张的消费主义虽然嵌入了几乎所有人的观念中,但是这些观念,终究脱离不了物质基础。新冠的问题正是如此。

  虽然再怎么装作不存在,但是大量研究足以证明,多次感染会加重后遗症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能力,进而影响社会的多个方面,这不是装作看不到就不存在的,当下人类的经济挑战,就是展现形式之一。

  感染次数与症状的影响

  而未来,人类必然还会面对其他的传染病,比如说当下就有好几个相当麻烦的问题,一个是正在流行的猴痘,一个是在美国奶牛群里边疯狂传播,具体感染了多少人很难说的h5n1流感,最近刚果(金)的未知传染病也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性。

  传染病这种东西,不是装作没有就不存在的,也不是每一个传染病的破坏力,都刚好卡在那个位置的。这并不是什么诅咒,因为人类的活动与全球化的人口流动,新的大流行风险是会更高的,更不要说生物技术武器化的风险。当下脆弱的人类公共卫生系统,该如何面对下一次大流行的风险呢?这从来都不是个单纯的医学问题。

  而更不幸的是,在这次大流行之后,人们对于科学的信任,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人类对于科学的信任从来不是理所应当的,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当有人总是拿科学作为某种消费主义的消耗品来使用的时候,人群对于科学的信任自然会减少。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是批评反智是毫无意义的,广泛传播的阴谋论背后,必然存在某种社会基础。对科学的信任减少,会让我们在面对自然规律的冲击的时候,更加捉襟见肘。

  某位著名的键政人物曾经提过一个口号,叫“保卫现代生活”,这一口号如今已经被不同立场的人士进行了不少的解读,但是很多人确实是在以商品经济的逻辑,不自觉地保卫现代生活。但是在笔者看来,基于消费主义的现代生活这种东西,实际上是相当脆弱的,甚至是通向自我毁灭的,新冠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还有新的大流行或是什么类似糟糕的东西,那么二次证明的过程,绝对会更加令人不愉快。实际上那些科技巨头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吹捧着各种号称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实际上却不好用的技术,这不是贪婪,是恐惧。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号称无所不能的大他者,那么所谓的消费主义现代生活,会一次又一次的被动摇。

  当然,接下来的挑战或许会让人类社会的消费主义基础受到动摇,只是到了那样的时候,普通人也会十分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灾难。是否一定要一场灾难才能教会大家什么呢?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失败主义了,当年1968理想受挫之后,一部分欧洲左翼转向了那种“人类必将灭亡”的环保主义,庆祝人类的灭亡。而他们的继任者,一些支持反增长理念的左翼活动家,当时甚至在庆祝新冠降低了人类的碳排放,这种歇斯底里不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式。

  更何况,一场大灾难真的一定能教会人类吸取教训吗?历史告诉我们的答案并不是如此。新冠与它的后遗症已经造成了太多的破坏,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大了,我们更应该去做的,是认清楚现实,在下一场灾难到来之前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好。只不过现实留给我们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稳定”的骗局——活过了头的阶级是没有创新能力的
  2. 爪分国有资产是对人民的背叛,是强盗式的对人民血汗的掠夺,必须受到人民的审判
  3. 借钱与借钱,是不一样的
  4. 不明白春节申遗有什么可乐的。
  5. 严肃点,不要笑,中国大蒜为何会威胁美国安全?
  6. 当美国人开始“宁有种乎”
  7. 翠湖竹林岛 |自欺欺人
  8. 整治内卷和主动贬值
  9. 叙利亚之后,美国要对伊朗、塞尔维亚搞颜色革命,中国有没有危险?
  10. 老孙同志:魔鬼的一颗糖
  1. 针对有人攻击伟人的七个思考
  2. 关于初心的五问?
  3. 毛主席被抹黑和尊敬的三大问题
  4. 叙利亚崩盘对中国有啥影响?
  5. 是“被迫害”?还是“冥顽不化、拒绝改造”?(甲篇)
  6. 面包篮里的叙利亚政局:阿萨德之后是什么?
  7. 评《霸王别姬》,看反动戏子名角程蝶衣
  8. 莫易|又蠢又坏
  9. 不能仅仅取消她的演出,还应该追究她的法律责任
  10. 欧洲金靴|叙利亚政变,何以轻松?
  1. 我为什么不再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2. 这拨人,没救了
  3. 宁波这起事件,荒诞到让人不敢相信!
  4. 【燃烧】谁把老实人逼疯了?年轻人的愤怒之火怎么燃起来的
  5. 分清伟人与设计师的五个策略
  6. 揭露这几十年的五个忽悠真相
  7. 这个社会可能已经瘫痪了
  8. 1964年,主席与少奇从分歧到冲突
  9. 四十多年来的二十个问题
  10. 谁敢说愿意回到毛泽东时代?
  1. 国家记忆:毛泽东主席的这一构想,成为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
  2. 困兽之斗,尹锡悦插翅难逃!
  3. 王泰俊:党建以挣大钱为目的,就是政治投机
  4. 如何对待英国借黄金的行为
  5. 方延亮|打开我的胸膛,打醒良知和公理——悼一位老工人之死
  6. 鹤岗市公安局局长会场指挥10余警察抓捕副局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