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嘉力:摸什么石头过什么河?
我看到中国青年报文章《须警惕“石头摸上了瘾,连河也不想过了”》是从其他网络论坛转载的。就想看看中国青年报原文,在网上搜索,输入“中国青年报文章《须警惕“石头摸上了瘾,连河也不想过了”》”,得到几百条符合条件的结果,却大多数打不开。有些地址的提示是“原文可能已经被删除”。觉得奇怪,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也会被删除吗?要么,这条消息是个假消息?我无能力进行判断。因此把转载该文的链接地址附上,请读者自行判断其真伪。http://redchinacn.com/portal.php?mod=view&aid=1216
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文章提出了“转型陷阱”的概念。文章说: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课题组今天发布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转型陷阱”。
清华大学的这份研究报告中,有些结论非常的震撼。比如:
“其实,现在中国的改革困境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已经改不动了’。在改革初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现在的问题是,可能是摸石头摸上瘾了,连河也不想过了。”
“转型陷阱”指的是,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由此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
“如果现在是民众要求继续改革,而既得利益集团在那里阻挠和反对,事情也许还比较简单。”报告分析,“问题在于,既得利益集团让改革走样变形,以改革的名义获取利益,由此引起一般民众对改革的抵触。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现在老百姓一说起改革就心惊肉跳。其结果是,不仅实质性改革受阻,而且这个字眼都在失去民心。”(转载者提示,请注意:“现在老百姓一说起改革就心惊肉跳。其结果是,不仅实质性改革受阻,而且这个字眼都在失去民心。”最为令人震撼的话就在于此。)
“近些年来,社会矛盾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应当说,一些本来是市场经济中正常存在的矛盾,其中绝大多数并不会形成对政权和基本制度框架的严重威胁。但近些年来,有关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误判,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幻象。”
在这种判断的基础上,“大维稳”模式形成了。它将社会的大小事都与稳定联系起来,“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维稳,将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常规化、体制化,使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很不正常的状态”。
报告指出,用“维稳”的理由拒绝实质性改革,是“转型陷阱”的典型逻辑。“僵硬的维稳思维以及大维稳模式,最终结果往往反而是激化社会矛盾,甚至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演变为对体制的怀疑和怨恨。”
“实际上,近些年来,改革之所以会走样变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民众对改革的参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是由理想主义的激情来支撑的,缺少民众参与的弊端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但在理想主义消退之后,利益成为主导改革的重要因素,缺少民众参与的改革很容易演变为大规模的‘分赃’。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中就有很多明显的例子。”(注意:“缺少民众参与的改革很容易演变为大规模的‘分赃’”,是该报告令人震憾的又一例证。也许,在网络搜索中该文被“删除”,原因就在于这些震憾的话语?)
我认为清华大学的这份研究报告固然令人震憾,但也只是限于现象的罗列和分析,并没有触及“摸什么石头过什么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几十年不争论,不问姓社还是姓资,不管公有制为主体还是别的什么制为主体,导致了乱摸石头;加上对过什么河、希望在河对面获得什么的问题,认识模糊,或者是假装认识模糊,导致了根本方向性错误。或者,根本就不是认识错误而是一开始就认定了目标,对对直直就是朝着那个目标在走,只是假装在摸石头罢了。当人们要求弄清楚“摸什么石头过什么河”这个问题时,已经没有道理好讲了,唯一回应公众的只有“维稳”而已。当民众认为某些改革只是“分脏”,当“改革”一词引得民众惊心肉跳、而且“改革”一词“正在失去民心”时,唯一回应公众的只有“维稳”。
所以,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弄清楚“摸什么石头过什么河”这个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其他都无从说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