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当今社会是否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

破折号 · 2018-05-22 · 来源:激流网2018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激流按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了,在历经200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为反抗剥削与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无数革命先驱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血,共产主义学说的瑰丽花朵相继盛开在了俄国、中国等相对落后的国家里,世界各国人民为了反抗资本剥削与压迫的斗争,至今仍此起彼伏。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激流网特推出系列通俗化原著导读供大家学习。今天推出的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

  本书是19世纪40年代初期马克思流亡巴黎期间写作的一份探讨政治经济学的手稿,又称《巴黎手稿》。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即三个“笔记本”,其中《笔记本一》(旧译“第一手稿”)最为重要,马克思在其中初步批判了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谬误,并提出“异化”理论作为支撑其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武器。该书于1932年由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立刻引起巨大轰动,并直接影响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文即是对该书第一部分(《笔记本一》)的导读。

  历史背景

  1841年,马克思从柏林大学博士毕业;次年,他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撰稿并担任编辑,他利用这份报纸向封建贵族和旧制度猛烈开火;1843年,他因受迫害离开德国来到巴黎,与卢格筹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并与恩格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逐渐完成了从“青年黑格尔派”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变,并站在人道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展开了对封建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早期批判。这些早期批判大多立足于对私有制的道德义愤和宽泛的“自由”、“正义”等政治意识,缺乏坚实的经济学根基,有着相当的局限性。为此,马克思在到达巴黎后开始认真研究经济学,阅读了让·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及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经济学著作,并在1844年写出了这本《经济学-哲学手稿》(年仅26岁)。

  因此,《手稿》作为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国民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考察的早期文献,初步阐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提出了若干天才而大胆的观点,成为他后来成熟思想的萌芽。马克思在1848年以后的很多经济学、哲学思想实际都能在《手稿》中找到原初形态的表现形式。

  总结起来,《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独特性有两个方面:

  第一,首次将批判置于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说:“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揭露和批判也是《笔记本一》的核心主题;

  第二,在分析思路上主要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而在人本主义框架下构建起来的“异化”理论也成为了《笔记本一》中支撑其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根据。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说:“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可见,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内容梳理

  《手稿(笔记本一)》共分四个小节,分别为第一节“工资”、第二节“资本的利润”、第三节“地租”和第四节“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其中,前三节立足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进行经济学上的推导,最终揭示“国民经济学”的内在矛盾和缺陷(可以发现,这三节的标题实际就是移植了亚当·斯密理论中对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形式”的划分)。而第四节是对国民经济学缺陷来源的哲学分析,原稿中本无标题,现标题为后来整理出版时编者的添加。由于《手稿》编排缺乏系统性,且内容较多较杂,以下仅列其中有代表性的、重要的观点。

  第一节:工资

  1.工人的最低工资就是工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并且市场波动经常使工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前者而言,“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就后者而言,“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末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2.一国内资本主义财富的上升或下降(国家变强或变弱),都不可能真正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命运:马克思列举了三种不同情形,(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末工人所受的痛苦最大......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2)“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这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其次,社会在什么时候才处于财富日益增进的状态呢?那就是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剥夺了......他的生存资料和活动资料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的手中”,“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种增加,部分地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3)“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极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工资缩减到仅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合,所以这个人数不能再增加了......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总之,“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摩登时代》剧照

  3.国民经济学完全无视资本主义制度将带来的大多数人的贫困化,它实际上没有把工人看作人,而是看作会劳动的动物:“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既然社会的最富裕的状态会造成大多庶人的这种痛苦,而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私人利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又会导致这种最富裕的状态,那末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在于社会的不幸”,“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而社会却总是必然地同工人的利益相对立......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显然,这样的经济学既不能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不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

  第二节:资本的利润

  1.资本的概念:“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作资本”。

  2.资本的利润:“资本的利润或赢利与工资完全不同......资本的利润完全决定于所使用的资本的价值......在大工厂,这方面的劳动完全委托给一个主管人,这个主管人的薪金同他监督如何使用的资本并不保持一定的比例。尽管这里的资本所有者的劳动几乎等于零,他仍然要求利润和他的资本保持一定的比例”;“资本的最低的普通利润率,除了补偿资本在各种使用中遇到的意外损失,必须始终有些剩余,只有这种剩余才是纯利润或净利润”,“资本家得到双重的好处:第一,从分工;第二,从一般加在自然产品上的人的劳动的增长。人加进商品的份额越大,死资本的利润就越大”,“在同一社会,与不同工种的工资相比,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更接近于同一水平”【注:划线部分是《手稿》中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语句,下同】。

  3.资本的增殖和资本家间的竞争:“追逐私人利润是资本所有者决定把资本投入农业还是投入工业,投入批发商业的某一部门还是投入零售商页的某一部门的唯一动机......投资者所有这些规划和操作的目的就是利润”;“根据国民经济学的论述,竞争既对工资的提高,也对商品价格的下降产生有利于消费公众的好影响......但是,只有当资本增加而且分散在许多人手中的时候,竞争才有可能......而多方面的积累必然转化为单方面的积累......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只要听任资本的自然趋向,积累一般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注:最后的“积累”,意思相当于“垄断”】。

  第三节:地租

  1.地租的实质:“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土地所有者也像所有其它人一样,喜欢在他们未曾播种的地方得到收获,甚至对土地的自然成果也收取地租”,“在这三大阶级中,土地所有者是这样一个阶级,他们的收入既不花劳力也不用劳心,而是所谓自然而然地落到他们手中的,并且用不着进行任何谋算和计划”。

  2.地租剥夺和土地集中趋势:就前者言,“按照国民经济学的原理,土地所有者从社会的繁荣得到利益;它从人口、工业生产的增长,从社会需要的增长,一句话,从社会财富的增长得到利益,正如我们上面所考察的,这种增长与贫困和奴役的增长是一致的。房租上涨和贫困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是土地所有者从社会得到利益的一个例子”,“因为租地农场主支付的工资越少,土地所有者能够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地租就越高,又因为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地租越高,租地农场主就把工资压得越低,所以,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同雇农的利益是敌对的,正如工厂主的利益同他的工人的利益是敌对的一样。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也要求把工资压到最低限度”;就后者言,“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土地所有者的利益,由于竞争的缘故,也决不会同另一个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一致......大地产和小地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是与大资本和小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的......必然引起大地产的积累和大地产对小地产的吞并”,“地租必然越来越降低,以至最后只有富有的人才能靠地租过活......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破产。大地产进一步集中......这种竞争还会使大部分地产落入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同时也成为土地所有者......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以至在居民中大体上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地产买卖,地产转化为商品,意味着旧贵族的彻底没落和金钱贵族的最后形成”。

  此外,现代的大地产实际已经资本主义化,不再等同于旧日的封建土地:“正如在英国那样,大地产就它力求赚到尽可能多的货币而言,已经失去自己的封建性质,而具有工业的性质。它给所有者带来尽可能多的地租,而给租地农场主带来尽可能多的资本利润。结果农业工人的工资就被降到最低限度,而租地农场主阶级就在地产范围内代表着工业和资本的权力”。

  第四节: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在本节中,马克思首先回顾了前三节从国民经济学的原理出发而得出的各个结论,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内在矛盾,即:斯密等人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目的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所得出的只能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现状的庸俗描述,而不可能发现真正的经济规律;因而,国民经济学既不能阻止从自己所描述的经济事实中得出与资本主义相反的结论,也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在现实生活中造成的种种矛盾和苦难,其理论最终将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前破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国民经济学所以存在这些矛盾和困境,是因为它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私有财产合法的基础上,将私有财产当作经济学的前提加以默认,从而回避了对这一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关键条件的讨论。

  马克思在文中说:“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也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在马克思看来,理解私有财产的出现对于理解劳动与资本的分离,从而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而国民经济学恰恰把这个最应该加以论证的东西默认了,这使国民经济学在源头上就不能不是糊涂的。

  那么,马克思又是如何说明“私有财产”这一资本主义的产生条件呢?在《手稿》中,他借助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脚手架,搭建出了他著名的“异化劳动”学说,将“异化劳动”作为“私有财产”产生的来源,从而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前提条件的批判。内容如下。

  在介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前,笔者先对“异化”概念做点补充。对“异化”一词通常的理解,主要指人(在马克思则是“无产阶级”)创造的产品最终站到了人的对立面上,反过来侵害或统治了人。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曾用“异化”指称绝对精神自我演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等同于“外化”,而人最终在意识里实现了对绝对精神的认识和复归,即异化的克服;费尔巴哈则用“异化”批判宗教,指出上帝是人异化自身的产物,人创造了神,反过来又作为奴仆拜倒在神的脚下。马克思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将这一概念运用于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并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劳动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先从最基本的经济事实出发来描述这种“异化”现象:“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分四个方面展开了他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也称为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最直接的规定,由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基本事实即工人的贫困(或工人失去劳动产品)推出。工人创造了财富,结果却一无所有,只能靠最低工资勉强果腹,这时财富就成了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由工人生产,却反过来统治、压迫工人,并且工人生产的越多,这种异己力量就越大,越使工人受到压迫。马克思这样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在这里,马克思除了描述资本主义下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化,还提到了一般性的“劳动的对象化”。所谓“劳动的对象化”(或称“现实化”),指的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行为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凝结在劳动产品当中,或者说,劳动把人的体力和智力由隐藏的潜力变为了现实,成为了人面前的对象。此时,劳动产品就是“被对象化的劳动”或“被现实化的劳动”。如果劳动产品被劳动者占有,那么劳动者就可以通过自己创造的产品确认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从而得到“自我确证”(或者说在劳动成果面前找到了存在感),他的劳动行为便得到了肯定(收获);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被从劳动者手中剥夺,劳动者在劳动行为结束后不能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结合,从而也无法在劳动产品(即自己劳动的对象化)中确认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从而无法实现“自我确证”,他的劳动行为便受到了否定(剥削)。后者也就是“异化”状态。可见,“异化劳动”是“对象化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特殊形式。

  2.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最基本的规定,是由马克思从劳动产品的异化返溯而来的。在1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像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化只能是结果,劳动行为本身已经被异化了才是原因;劳动对象的异化不过是劳动本身异化的总结和表现;工人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不过是因为工人的劳动本身已经属于资本家,而不再属于工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其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设定了一个劳动的应然状态(理想状态),即劳动是人们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而非被动的),是发挥自己才能和个性的活动(而非压抑和抹杀),是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对象化从而确证自己的活动(而非否定自己)。与这个应然状态相比,资本主义之下的工人劳动就是异化的。与1相比,劳动本身的异化实际上是第一规定,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而劳动产品的异化虽然最直接,却只是第二规定。而结合这两个规定,又可以推出第三和第四各规定,即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

  3.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三规定,也是四个规定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规定。所谓“类本质”,是费尔巴哈的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普遍人性”。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类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类本质即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进行劳动(应然状况的劳动),或者说,马克思眼中人类的共同本质不在于人类有某种“普遍的爱”,而在于人类能进行普遍的创造性活动。可见,马克思在这里一方面仍然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改造了这一观念,将人的本质由固定的、抽象的“爱”更换为变化的、实践的活动,表现出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其实,劳动者同类本质的异化就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的升华版,因为类本质就是进行劳动;只不过在描述劳动本身的异化时,马克思只是就事论事的探讨了劳动过程对于工人的摧残,而没有把这一摧残行为上升到背离人的本性的高度。

  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改变了这种“类生活”,“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因而,本应出于类本质而进行的人类劳动,如今却不得不沦为为了维持肉体生活(动物需求)而被迫从事的苦役活动,人在活动中便走向了自己本质的反面。

  4.人与人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的第四规定,是前三个规定带来的结果。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具体来讲,异化劳动最主要的就是造成了人类群体中付出劳动的工人和拥有财富的资本家的对立。马克思说:“如果说劳动产品对我来说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量同我相对立,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用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而这个人不是什么其他人,正是占有了工人产品和劳动的资本家,“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这里几乎是从哲学角度论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必然发生的分裂为资产者和无产者两大对立阶级的局面。之所以说“人与人相异化”,是因为在资本主义之下受到异化的并不仅是工人,也有资本家。对后者来说,他们没有付出劳动便占有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因而不可能在劳动过程(即付出体力和智力的过程)中自我确证,财富对他们来说也就不会成为自由创造活动的结晶,而只能是单纯的价值符号,成为一串可增殖的数字。这样的生活同样不是类生活,同样不符合人的类本质。

  最后,在论述完异化劳动的四方面规定后,马克思回到了前三节中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的主题上。马克思认为,由国民经济学所回避的前提“私有财产”正是由异化劳动产生的,异化劳动正是私有财产从而也正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根据和来源。他说:“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这表明,私有财产(或私有制)并不是天然合理的,而是一个随着人的劳动的外化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可以由异化的出现而形成,也可以由异化的克服而消灭。马克思认为,“这些论述使至今没有解决的各种矛盾立刻得到阐明”。

  但是,得自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思维框架实际使得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证带有一定唯心主义倾向,并出现一定程度的谬误和不成熟。按照人本学,以人为“本”(本质),任何批判最终都要归结到对人的批判,而对人的批判最终又归结到对人性的认识上。受此影响,马克思不得不把资本主义下的私有财产归因到人的本质的丧失上,即归因到人的异化上(逻辑线索: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私有财产),得出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的结论。而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一书中,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错误关系便得到了纠正,改为了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并改变了从人的本质出发说明社会经济的模式,代之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将异化劳动看作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逻辑为:分工→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实际上,随着马克思理论的逐渐成熟完善,连“异化劳动”这个带有唯心主义残余(预设一个非异化状态的存在)的概念也被马克思放弃了,代之以“雇佣劳动”这个完全科学的表达。

  核心结论

  前三节:

  1.“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2.“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3.“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作资本”;

  4.“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以至在居民中大体上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

  5.“大地产就它力求赚到尽可能多的货币而言,已经失去自己的封建性质,而具有工业的性质”;

  第四节:

  6.“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

  7.“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8.“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9.“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

  10.“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用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总结和思考

  对于熟悉西方马克思主义(简称“西马”)的读者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绝对是一本有份量的著作。首先,它几乎成为了西马中各个流派的启蒙著作,不了解《手稿》简直无法与西马的人物交流;其次,《手稿》被西马诸派当作了“早期马克思思想”的“光辉代表”,并被相当多的人用来反对和攻击“后期马克思思想”或“教条化了的马克思思想”;第三,《手稿》中从人本主义出发、以哲学完成社会和经济批判的做法为西马诸派所吸取,成为西马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教科书”。

  笔者认为,看待《手稿》应持客观和全面的态度:一方面,《手稿》所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有其合理性和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后来“雇佣劳动”理论的雏形),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手稿》中的哲学分析在思维方式上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很大影响,带有一定的混乱和唯心主义倾向,需要我们批判和纠正,而不能全盘接受;此外,《手稿》的主题是“国民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将自己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建立在经济学研究基础上的首次尝试,本身就是马克思对于自己早先片面进行哲学批判的纠正,其中不乏大量扎实、可靠的经济学分析,这不也是需要我们吸收和学习的吗?以《笔记本一》为例,作为整个《手稿》的核心部分,它总计57页的篇幅中(据笔者所用2000年中文单行本第三版统计),讨论经济学的前三节就占了43页,占比超过75%,而讨论哲学的第四节仅占不到25%的14页,孰轻孰重,一看便知。一些西马研究者阅读《手稿》时直接跳过经济学部分,只读哲学部分,结果以为马克思在这本书中是重点讲述哲学观点的,这不是反映了他们自身经济学知识的极端匮乏吗?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一些西马人物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却放弃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实际物质的、群众革命的摧毁,而只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开展哲学和文化批判,这难道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篡改和歪曲吗?

  思考题

  1.你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是否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请举例。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是先有“私有财产”(或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还是先有“异化劳动”(工人的雇佣状态)?

  3.你如何认识马克思思想从早期到后期的发展?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小石头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4.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5. 清华大学哈弗版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6. “氢政治”: 三个颠覆性预测, 为何都指向中国?
  7. 星燧:普京的“闪电”中东行
  8.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9. 司马南:黄金万两——一项美国的核心秘密
  10. 大蒜也有错?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9.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10.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当心,他们要对孩子下手了!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记忆:流浪汉张来娃儿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