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文学院胡海教授(供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将哲学、政治、经济关联起来的研究,亦包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从中提炼出“劳动创造了美”、“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等一系列命题。这些命题围绕重视劳动者自我实现、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理念,综合运用多种尺度的审美创造方法等展开论述。这一理念和方法对于新时代不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将在解说以上命题的基础上,说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时代意义所在。
一、劳动创造了美与劳动过程的审美性
马克思所谓“劳动”是指社会劳动。马克思强调人的类本质,也就是社会性,这意味着人类的劳动经验以及劳动过程形成的审美经验可以交流、汇集进而传播、传承。“劳动创造了美”指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劳动产品的审美因素不断增加,并出现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具体可从两方面来认识:
其一,人在劳动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了自身,除了积累经验、知识,还留下了许多与情绪、感觉相关联的记忆或印象,构成审美心理积淀,或者形成具有特定美感的身体记忆。身体美感和审美心理积淀使得人自然而然地喜欢某些产品或自然物,喜欢某些行为或事件,这些对象都打上了人的主观精神烙印,成为审美意象。各种审美意象在人的头脑中综合并派生出更多新的意象。于是艺术创造不仅不断从实践中获取情感源泉和新的物象,其本身也是创新创意资源。
其二,劳动创造了美隐含了一个重要观点:劳动过程具有审美成分。劳动者按照自己的设想或者理想去劳动,期待自己满意和愉悦的劳动结果,期待被肯定,也就是实现自己意志和自我价值。劳动过程充满审美性,从而得到理想结果印证并强化了这种憧憬的愉悦,这种愉悦将贯穿下一个劳动过程。因此,劳动是主体意志的外化、表现或者对象化,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自我满意和令人满意的双重喜悦。马克思说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正是因为这种自我实现的期待,劳动过程中的充实与愉悦,以及结果与过程的互相印证,获得期待与获得感互相印证带来精神满足的倍增。
马克思所批判的劳动异化,正是与劳动过程具有审美性相悖的:劳动首先是具有功利性的,人们在工作时很容易忘却审美目的,片面追求结果,追求利益;特权阶级、地主和资本更会为了利益把人当成工具。马克思指出,人的劳作目的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的要求比动物更多,在生理需求之外有更多精神需求。如果劳动成果分配不公,劳动者不能拥有获得感,劳动过程不具有期待和憧憬的快乐,劳动结果没有自我实现和被认同的喜悦,那么这就是劳动异化。唯利是图者失去了审美眼光和心灵,陷入人为物役的境地,这种个体层面的劳动异化,往往是社会原因造成的贫穷后遗症,不能简单批判,不能单纯从个人观念革新着手解决,而是要从社会改革着手解决。
二、 自然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是相对于动物而言的,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精神需求。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包括运用知识、经验把握对象;将主观意志加诸对象,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或者并不实际认识和改造对象,而是将意志、情感投射于对象,借助对象来表现,使之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由此整个自然都被打上人的主观精神烙印,成为人化自然。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非只是一个美学命题,上述三种形式只有最后一种才是美学意义上的。人化自然也是如此,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将自然人化。世界是无限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则是有限的,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更是非常有限的。惟有在审美领域,个体才能自由地把握世界。每个人都能从精神需求出发,以某种审美方式,将世界变成你的对象。
马克思在《手稿》中讨论政治、经济问题,为什么会多次提及人的本质,论及审美问题?因为人的本质决定人的需求和目的的多样性,满足精神需求、审美需求,属于人的高层次目的。1949年以来的几十年时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为了保障温饱需求,我们会不顾及环境美、服饰美、建筑美,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甚至难以顾及生态平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大多数人们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需要有更高、更多的精神需求。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赋予实用品以更多审美要素,比如小区绿化率,家居装修个性化,让居住者更多美好感觉;二是更多参与各类审美活动,不仅鉴赏而且参与创造;三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三种形式具有统一性:认识自然是改造自然的基础,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作为主体意识的外化,会带来一种求知欲和实际需求满足的愉快,因而认识对象、实践对象会附加审美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同时,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把握,又会激发人的某些意愿、理想,从而转化为创造或生产制作。更为具体来讲,审美既然是人的需求,就会有相应的制作或创造。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例,创新创业赋予大众、万众以鲜明的个体形象、独立意志和开拓精神。这需要了解一下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DIY(自己动手制作)运动。富足的人们越来越需要合乎个体特定要求、更加合乎心意、更具审美属性的产品,因而崇尚自己动手。而且,这种制作本身成为一种审美活动,一种消遣或精神寄托,或者是亲朋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有些创客(maker)在自己设计和制作中不仅满足自己的某种个性需求,也获得自我表现和实现的快乐。他们还通过互联网分享自己的创意作品,让制作过程与结果互相印证,让快乐倍增。大工业产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保障销售,不能够满足小众需求;网络降低销售成本,使得个性产品能够为小众分享,从而保障了创意产品制作的可持续性,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也就具有了可能性。
将来,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对实用品有更多的个性化要求;不同人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有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那么,劳动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内在尺度和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手稿》中所谓“尺度”,是指人和动物行为的动因、依据、规范。“种的尺度”指动物本能,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单一尺度,如众多工蜂永远出于同一动因,按照本能去蠕动,共同建造看起来巧夺天工的蜂窝。内在尺度指人的社会性带来的精神尺度。人的社会性使得人类的劳动经验和审美经验可以交流、汇集、传播、传承,人的需求也会互相影响、激发而趋于多样化,在生理需求之上有不断增加的精神需求、审美需求。人的生产不仅有实用目的,也有审美目的,往往是在一个主要目的之外附加多样目的,目的内在而先行,故称为内在尺度。马克思说,最拙劣的工匠较之最灵巧的蜜蜂,其最大差别在于,工匠在建造房子之前,房子已经在心里了。因此,工匠是按照内在尺度去制作的,蜂窝千篇一律,而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房子,故而我们能够看到各具风情的建筑物。
人有多样目的,必然运用多种尺度,包括综合各种尺度;因为人运用多种尺度,所以就带来多样产品,多样产品昭示多种内在尺度,而设计师会由此获得启示,与自己心中的尺度结合,产生新的创意。实用品往往具有明确、统一的目的,比如房子必须符合实用功能,必须符合物理定律。在实用品上附加审美目的则是无限的。一个产品可能只有一个实用目的,但是可能附加多个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就是指某一生产活动兼有实用目的和审美目的,不仅遵循实践规律,还要遵循美的规律,让人们有精神上的满意。上文说过,人在劳动过程产生美感,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会衍生出美感而转化为审美对象。这意味着美的规律有时是合乎实用规律的。不过“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主要还是指人的需求超过动物的简单生理需求,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给建造者提出了更多目的和要求。至于审美创造,一般只需要按照美的规律。
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传统创业提出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要求,更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契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自然要求劳动者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在实践中培育和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具有丰富审美色彩的各类产品,都会激发劳动者的审美意识,启示他们提高审美能力。除了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审美素养,我们还要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培养下一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在新时代仍然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温故知新,我们要改革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的教育方式,培育下一代包含审美意识和美学规律在内的、全面的“内在尺度”;要革新重实用轻审美、重经济轻生态、重效率轻休闲、重思想轻娱乐等观念,让审美不仅成为寓教于乐的手段、创新创业的动力、传统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其本身也成为目的,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时代目标之重要一环。
(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