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1967年10月27日第6版。
编者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竟然在苏联的国土上重新出现了。
苏修统治集团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全面的资本主义复辟。这伙叛徒大搞“物质刺激”、“利润挂帅”,无耻地贩卖“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反动资产阶级货色。
他们把“钱”看做是社会生活的灵魂,用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毒害苏联人民。苏修统治集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麻痹苏联人民的革命意志,使他们忘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以巩固其反动统治。
伟大的列宁曾一再号召苏联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忘我地劳动。他高度赞扬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说这是“共产主义的伟大创举”,并且说,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可以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习惯”。但是,苏修集团完全背叛了列宁。他们推行的“物质刺激”正是列宁所揭露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做事就是为了拿钱”。
苏修集团把一个好端端的苏维埃国家搞得乌烟瘴气,铜臭熏天,资本主义的污泥浊水大肆泛滥。但是,历史的车轮岂是螳臂所能阻挡!具有十月革命光荣传统的苏联人民,一定会把叛徒集团连同它的“物质刺激”丢进历史垃圾堆。
苏修统治集团在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在各个领域内大搞“物质刺激”,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他们为了毒害青年,培养修正主义接班人,在教育领域内,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也大力贯彻“物质刺激”。
苏修统治集团是用助学金和奖学金来刺激学生从事学习的。苏修高等学校助学金使用条例规定,首先要发给在考试中获得“优”和“良”的评分的学生。不仅如此,苏修搞的这一套助学金制同他们的工资制一样,也分为“基本助学金”加奖励。
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的奖学金竟多达五十五种。一个大学生的基本助学金定额为每月二十五——六十卢布,而优等生则增加基本助学金的百分之二十五;如果是各单位保送来的优等生,又比他同年级优等生的助学金还要提高百分之十五。
“物质刺激”是苏修集团调剂某些学科人数和平衡大学毕业生分配地区的“法码”。例如,为了保证某些“冷门”学科的人数,就用高额助学金来刺激学生报考。列宁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就是一例,该系专门培养聋哑学校的师资,因为报考的学生少,学校当局就用比其他系科高三分之一强的助学金来引诱学生学习这一专业。
此外,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边疆或农村工作,大肆宣扬吸引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工作的所谓“经验”。这种所谓“经验”,不过是农庄答应给毕业生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如舒适的住宅、优厚的工资、较长的休假期,甚至还答应代找合适的爱人等。一句话,还是“物质刺激”。
苏修学校大搞智育第一,教育学生追名逐利。例如,苏修当局规定,大学生担任学生会或共青团的干部就增加助学金,甚至把在中学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的,也作为大学生获得奖金的条件。至于对教职员担任行政工作或社会工作的“物质刺激”,就更厉害了。例如,一个教授如果兼任系主任或院长,工资就可增加百分之五十。
苏修学校规定学生要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也是在“物质刺激”的招牌下进行的。学生在工厂实习劳动要发给工资。学生利用一次寒暑假参加一个月的劳动,也是离奇的“物质刺激”。在寒暑假前,校方就把劳动地点、劳动项目和工资收入等预先向学生公布,由学生按活轻钱多的原则去选择。
教师和学生参加科研工作也离不开“物质刺激”。学生参加科研小组,做出一定成绩,就发给奖章和奖金,如果被教授赏识,可以当研究生,被拉入科研队伍。苏修是用资产阶级的学衔制来“刺激”科研人员的。科研人员获得副博士学位以后,就可以当上讲师,而且工资马上就可以比担任同一工作但没有副博士学位的人增加几十卢布;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就可以当教授、研究员、总工程师、院士,工资高达三百五十——二千五百卢布,再加上兼课费、稿费等收入,简直无法计算。
苏修集团在教育领域内推行“物质刺激”,严重地腐蚀着苏联青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但是,苏联青年总有一天会识破修正主义的阴谋,起来斩断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精神枷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