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列宁“市场问题”批判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辛菲 · 2024-02-20 ·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1期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列宁“市场问题”批判,为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和实践遵循。

  [摘 要]“市场问题”是俄国民粹派拒斥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列宁早期直面资本主义命运的重要论域。列宁借助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社会产品实现论等,对民粹派提出的以民众贫穷阻碍国内市场、小生产者破产缩小市场为标志的国内“市场问题”与以社会总产品无法在国内实现须有国外市场为内核的国外“市场问题”进行系统批驳,阐述了市场本质、国内外市场地位与“边界”等市场一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市场学说。列宁“市场问题”批判,为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和实践遵循。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构建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实现,而理论溯源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元问题。在理论溯源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再生产理论、交换理论、世界市场理论等视域。事实上,列宁对民粹派“市场问题”的批判中内蕴国内市场“主体性”、国内外市场界限等市场一般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市场理论的赓续创新。据此,本文以经典文献为依据,再现列宁市场学说的本意,对于处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退却、逆全球化趋势增强、中美贸易战持久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中,在驾驭资本基础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列宁批判民粹派国内“市场问题”的逻辑理路

  在民粹派看来,国内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由于俄国民众的贫穷化,国内市场呈现完全停闭的趋势,同时,资本主义发展又进一步“缩小国内市场”,这样,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定没有根基。上述构成民粹派国内“市场问题”的关键议题。对此,列宁从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出发,论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演进过程,认为“人民群众的贫穷化”扩大了国内市场,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进而厘清了国内市场的基本理论。

  (一)民粹派国内“市场问题”的关键议题

  1.民众的贫穷阻碍国内市场的形成

  民粹派指出,一方面,国内雇佣工人数量较少且购买受限;另一方面,农民走向破产导致购买力“降低”,两者阻碍国内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是因为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确保广阔市场销售本国商品“首先是面向本国的——国内市场”。然而,像俄国这样的国家,“它的大生产扩大的限度是由早已固定的(国内)市场确定了的”。那么,俄国的大生产就只能通过利用新机器的形式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事实上,俄国社会化劳动的生产率水准极低:一个劳动者能满足5至10人的需求。劳动被资本雇佣的概率只有10%到20%,而且仅有的雇佣工人也由于资本家采取如较低廉的儿童和妇女代替男子劳动等举措,劳动力价格低廉,商品购买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限制,资本主义产品就陷入无人消费的窘境。在农民破产、购买力“降低”方面,民粹主义者尼古拉·一逊认为,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挤占了家庭手工业的空间,农民被迫买工业品的衣服,为了有消费的能力,他就必须开垦土地,囿于份地不够,最后只能承受过高土地租金的压迫,于是“资本主义停滞了”。

  2.小生产者的破产“缩小国内市场”

  民粹派借鉴了西斯蒙第的市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国内市场缩小’”。在民粹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发展势必造成小生产者的破产。各个卖者即厂主通过减少原料和劳动的方式获得产品价格优势以实现其“惊险一跃”。事实上,原料也是劳动的产物,减少原料和劳动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就是减少工人而扩大生产。厂主之间竞争的结果就是新机器的推广,接着就是工人被解雇。劳动力本身就是收入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国民收入减少,然后就是各种消费品的骤减。然而,雇佣工人失业的对面却是“商业财富”的增加。这种现象同样在农业领域上演。资本主义发展衍生出不平等分配制度,“不平等总是缩小市场”。例如,一百个破产者被大企业主、大农场主所替代,前者财富总和不如后者,但前者的总和比后者更具消费力,亦即更能造就国内市场。

  (二)列宁以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两个转化”为依据批判国内“市场问题”

  针对民粹派国内“市场问题”的论断,列宁将市场问题置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两个转化”中加以考察,从六个阶段论述国内市场产生的根源,批判民粹派提出的国内市场理论谬误。

  1.资本主义发展中“两个转化”及其发展阶段

  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转化: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这两个“转化”引起市场量的变化。自然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要经过六个阶段:

  阶段一:纯粹的自然经济时期。每个生产者都把自己得到的产品用于自身的使用、消费,无法进入市场,也就没有市场。

  阶段二: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时期。由于分工,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时间分散化,从属于不同部类的生产,而且不同部类之间互通有无,商品生产由此产生。与社会专业化生产同等量的社会总产品就进入市场。

  阶段三:分工的持续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时期。“这种分工的加强引起了市场的扩大”7,进入市场的社会产品是第二阶段的3倍(在第二阶段,社会总产品有1/9进入市场,而在第三阶段,社会总产品的1/3进入市场)。

  阶段四:资本主义生产时期。各个生产者之间竞争增强,一部分生产者由于自身的优势,能够发展壮大,反之亦然。竞争的结果就是少数人财富的积累与大众的破产。破产者失去了生产资料,为了获得必需的产品,只得成为雇佣工人,而雇佣工人的获得只占总产品的2/3。同时,分工愈发展,市场愈扩大,在这个阶段,进入市场的社会产品为22,相较于第三阶段的18有明显的提升。对此,列宁总结道:“分工发展,市场扩大,虽然‘大众’‘变穷了’。”

  阶段五: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扩展到农业生产部门时期。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民的贫穷和市场的扩大。即使农民贫穷程度加深,市场依旧处于扩大趋势(现阶段进入市场的社会产品是26,而第四阶段则为22)。对此,列宁说道:“多数生产者的‘农业经济的衰落’不是引起农产品市场的缩小,而是引起它的扩大。”

  阶段六:社会分工的完成时期。随着农业生产部门的分化,雇佣工人完全丧失经济独立性,彻底沦为雇佣者,大众愈加贫穷,但“市场继续扩大”(进入市场的社会产品已为36),是所有阶段的最高值。

  2.国内“市场量”和社会分工程度密切相关

  在论述资本主义发展六个阶段的基础上,列宁有力地批驳了民粹派关于国内“市场问题”的错误认知,提出如下观点:

  国内“市场量”与社会分工相关,“人民大众贫困化”“小生产者破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和促进因素,而非阻碍因素。事实上,“人民大众贫困化”和“小生产者破产”构成因果关系,小生产者的破产必然引起大众的贫困化。在一定意义上,列宁认为,市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社会分工亦即社会专业化程度,尤其是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极大地发展了市场量。至于民粹派所提出的“人民大众贫困化”“小生产者破产”阻碍国内市场的形成,进一步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无论是“人民大众贫困化”使得破产者成为雇佣工人,还是“小生产者破产”引起生产资料的资本集中,这两个过程都“扩大了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列宁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意义:资本主义发展实际引起破产者需求水平的提高,也扩大了国内市场。

二、列宁驳斥民粹派国外“市场问题”的发展向度

  俄国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不能在其内部实现商品的剩余价值,要实现商品的剩余价值出路就在于取得国外市场,然而国外市场也是缺乏的,这样资本主义就没有前途。列宁批驳道,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必须将之限定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再生产基础上,民粹派将实现问题与国外市场联系在一起是错误的。而后列宁创造性地提出:国外市场的产生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向”;国内外市场“边界”划分兼具统一性和辩证性。

  (一)俄国民粹派对国外“市场问题”的理论建构

  俄国民粹派围绕俄国资本主义生产为何需要国外市场、是否存在国外市场、能否扩大国外市场等三个维度进行理论建构。

  首先,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国外市场。每个资本家都不可能消耗掉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全部产品,它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同时资本家总是“力图用最低的价格来限制他们(直接生产者——引者注)”。这样,生产资料的生产就超越消费品的生产,每个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所创造的产品远大于本国居民的需要。为了实现剩余价值,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力图为自己的产品扩大国外市场”,“‘获得国外市场’是‘摆脱’实现额外价值的‘困难的出路’”。

  其次,民粹派认为,现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没有国外市场。在民粹派看来,英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生产的合理性有两个原则:一是对生产资料的绝对支配,例如新技术的采用;二是采用的竞争模式,降低产品价格。但是,俄国的资本主义却不是如此,它的“突出特点恰恰是停滞与昂贵”。这主要是由于英美等率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占领国外市场,使得俄国没有销售本国产品的国外市场。

  最后,民粹派认为,未来俄国资本主义也无力采取措施扩大国外市场。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关税等手段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但在民粹派看来,这些措施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或者说工业国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寻找国外市场才有意义。在市场已经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占领的情况下,俄国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免受竞争,而且要“挤进”国外市场,这是不现实的。

  (二)列宁以马克思社会产品实现论为遵循驳斥民粹派国外“市场问题”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必须有国外市场并不在于民粹派指认的社会产品即剩余价值实现规律,而是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等三个方面使然,民粹派“把国外市场扯来说明额外价值的实现”,以此来否定资本主义发展是完全错误的。

  1.“资本主义必须有国外市场”的缘由

  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需要国外市场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超出国家界限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列宁认为,国外市场是资本主义超越国界商品流通的必然结果,并提出要把握国外“市场问题”,离不开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发展史的考察,以再现对外贸易、商品流通的历史必然性,也就是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对外贸易。

  二是各生产部门的互相超越特性。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决定了资本主义各个生产者的孤立性,各种生产部门由于自身生产效率等不同,呈现不平衡的发展,并互相超越,那么先进的具有优势的生产部门就寻找国外市场,以获取补助费、奖金等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

  三是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促使资本主义企业“超出村社、地方市场、地区以至国家的界限”。于是,每个资本主义生产部门为在商品流通中获得发展的要素,必须“寻找国外市场”。

  至此,列宁总结道,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国外市场,“并不是因为国外市场是实现剩余价值所必需的条件”,它也像社会分工一样无止境地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国外市场不仅不能说明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反而彰显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2.俄国民粹派“把国外市场扯到实现问题上来是完全错误的”

  在论证资本主义必须有国外市场的基础上,列宁直指民粹派的国外“市场问题”论断,明确指出:“国外市场问题和实现问题绝对没有任何共同之点。”

  借助马克思的社会产品实现论,列宁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产品在国内市场实现的过程。列宁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产品实现论有两个前提: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额外价值M三部分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接着,列宁指出,社会产品实现的本质是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在简单再生产中,M全部都用于消费,第Ⅱ部类V和M的实现完全依赖于本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第Ⅰ部类V和M的实现需要转换成制造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品才能实现,同时,第Ⅱ部类的C也需要转换为生产资料,并投入来年新的生产才能得到实现,正是两大部类之间及各部类之间交换部分的完全对等才使得社会总产品顺利实现。随着资本积累,不变资本增速超过可变资本,生产超过消费,简单再生产就发展为扩大再生产,国内市场量随之增大。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扩大主要依靠生产资料。可见,在扩大再生产阶段,尽管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速度超越了第Ⅱ部类消费品的增长,但两大部类的交换足以保障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言之,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实现可以在某一资本主义国家内完成,不需要国外市场。资本主义社会产品实现的“困难”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矛盾”,无法靠国外市场来根本克服。

  (三)廓清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两者的“边界”

  在国内外市场关系即“边界”方面,列宁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解范式——国内市场不足才需要国外市场,认为两者的关系兼具统一性和辩证性:

  一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具有共同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市场的两个方面,具有统一性。列宁认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两者本质是相同的,即市场和社会分工一样能够从国内向世界无止境地发展,这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因素。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列宁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分别描绘成市场形成的“深度”和“广度”,在《再论实现论问题》中,列宁将两者论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二划分”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

  二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界定是相对的,具有辩证性。列宁指出,国内外市场间没有任何原则性的界限,传统的划分,如机械的国家政治界限、关税界限划分等,“在理论上严格地讲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资本主义纵横两个方面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向其他地区扩张,整个资本主义成为统一的市场。对此,列宁专门以实例加以说明。俄国地域辽阔,可以区分为亚俄和欧俄,欧俄的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的木材运到英国,因此可以说,欧俄的这部分区域成为英国的国外市场,本来这个区域是俄国的国内市场,可见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边界是相对的。

三、“市场问题”批判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双重指向

  列宁对民粹派“市场问题”的批判,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上进行的,所揭示的是市场的一般经济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基本逻辑在于:国民经济的循环实质上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市场实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双循环”理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市场问题”批判正是列宁早期对市场理论的直接阐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表达。

  (一)学理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阐释

  1.“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在对国内“市场问题”本质的批判中,列宁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是永无止境的,国内市场也是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产品实现问题的批判过程中,列宁认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快”,在社会产品实现方面,国内市场中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完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后,列宁主张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将“商业”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环节”,实现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处于“白色恐怖”、外围封锁背景下的“市场”主要就是国内市场。

  当前习近平将“内外互动”的经济格局调整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突出国内市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国内市场作为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大后方,保证社会总产品在我国国内循环中得以实现,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以期抵御“逆全球化”等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挑战。如果仅以西方经济学家罗斯托经济成长理论(我国正处于成熟阶段向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因此应该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或者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引起的国外市场缺失来说明国内市场或者内循环的主体性,是不深刻也是不科学的。

  2.“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通过对国外“市场问题”的批判,列宁认为,资本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再生产,这就决定了资本要走出本国的范围,成为国际社会分工即世界市场的重要一环,这是国外市场产生的根由,绝不是民粹派所认为的没有国内市场才需要国外市场。至于马克思在考察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撇开国外市场的做法,绝不是否定国外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是为了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继而准确厘清包括社会剩余价值在内的社会各个产品如何实现的问题。事实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商品经济社会分工的表现,是市场发展的两个维度(“深度”与“广度”)。十月革命后,列宁将两大市场关系置于社会主义场域之中。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统一而完整的世界经济的趋势”,这是无法扭转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继续发展而臻于完善”。列宁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在新的全球化趋势下,强调国内市场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消解国外市场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现阶段制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举措旨在提升国内经济供给质量,继而改变我国所处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最终增强国外市场对我国的供给链、产业链、消费链的依赖性,提升参与国外循环的水平,最终有利于将国外循环优势纳入国内经济循环,这也遵循着列宁所说的国外市场是社会产品实现的有益补充的科学论断。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绝不是西方诘难的中国“脱钩论”,恰恰是要以畅通国内市场为依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和国际经济发展释放新动能。

  (二)实践遵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路径选择

  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建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才成为可能。鉴于列宁早期市场理论,依据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具体论断,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下发展方向:

  1.“加快科技创新”

  列宁指出“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技术进步表现在劳动社会化上面”。此外,技术的进步也表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我们国家要确立国内市场的“大后方”作用,也离不开技术创新。这是因为,坚持以科技发展为标志的创新驱动,社会专业化发展程度才能更高,而社会专业化程度又决定了社会分工的水平。例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借助区块链等技术,既扩大了市场,又加速了产业内部循环的速度,提升了国内市场自我循环的能力,进而提升对外开放的竞争力,减少对外部产业链、供应链的依赖性,使得我们在全球社会分工中的被动地位实现根本扭转,提升外循环的水平,带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就是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也符合发展经济学领域的演化发展经济学提出的技术赶超理论即提升技术创新意愿和能力来取得国家竞争优势。在历史上,清朝时期的中国借助内循环也取得了社会的一定发展,但在坚船利炮面前我们被动地进入外循环,然后就是国力衰落,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缺乏科技创新驱动。

  2.“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列宁提出诸如“小生产者破产”“人民大众贫困化”不是阻碍资本发展的因素、国内市场的扩大并“不依赖”个人消费的增长而是靠生产消费等主张。但是,列宁从来都不否定,甚至还强调消费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不依赖”绝不是毫不相关,“生产消费最终总是同个人消费相关联的”。正如马克思在社会产品实现论中所说的那样:“不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流通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驾驭资本的过程中,要通过制定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例如平衡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关系,等等,挖掘国内消费潜力,提升市场需要满足能力。对此,习近平强调:“在扩大内需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值得强调的是,在正常经济发展条件下,大国理应是“基本内向型”,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中国也不例外。

  3.“增强两个市场联动效应”

  在列宁看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市场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纵向”与“横向”的统一体,是资本逻辑展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采取激励出口的政策导向,缩小了与西方世界工业化的差距,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奇迹。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济对外交往的阻力增大,以中低端产业链为基础的出口导向政策难以为继,只有打通国内市场各个环节的梗阻,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内循环支撑外循环,才能实现经济的独立发展。发展国内市场“并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国际循环为国内循环发展提供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循环依赖于国内外市场的耦合与协调。事实上,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出口导向本来就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现在的双循环构建是我国因时因势制定的顶层设计,是谋求更高水平上的对外开放,实现内循环对双循环的带动作用,最终达到内外循环的有机联动。

  4.“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规范和引导”

  列宁指出:资本“何况实际上实现过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引者注)……只能是在‘困难’、‘波动’、‘危机’等等中进行”。可见,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面临着实现的难题,而且是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超越资本逻辑,消除市场失灵,让资本更好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挥作用,让社会主义社会产品更顺利地实现。具体到本论题中,就是要求将国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阐释和路径构建置于社会主义总的分析视域中。例如,在扩大内需中,不能采取简单的短期消费刺激,要处理好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防止失衡引发危机。再如,在对外市场扩展中,要以国内高质量发展为依托,防止出现欧美式的急速扩张之路,临时转嫁国内矛盾,等等。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构建双循环的实质就是产品的实现问题,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在这个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

结语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经济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对国家经济循环的研究较为系统,从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贸易理论,到李斯特等人的贸易保护理论,再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凯恩斯理论等均有建构。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提出脱钩断链、贸易保护等“逆全球化”主张,究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继续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商品、资本、人员等自由流动带来的绝对优势,这表征着西方国家经济循环理论的破产。相反,习近平通过对国内外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环境、条件变化”,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念,既是对世界经济发展下行态势的积极应对,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意味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市场一般规律的学理支撑。不可否认,列宁对民粹派“市场问题”的批判只是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市场学说的典型素材,如何更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市场学说一般规律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间的结合机理,既是未来研究的生长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的题中之义。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少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他们看到问题了?
  2. 屎上雕花,是什么“高科技”?
  3. 有人问还能买房吗?我想说,你可以先看看你家的去化周期
  4. 我的股市观
  5. 阿瓦迪夫卡大捷启示录:中国也要有自己的莫尔德维切夫将军
  6. 乌友们把乌克兰吹死了.....
  7. 说说思想解放
  8. 谁是凶手?
  9. 湖北石锋:妄图贬损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只能是痴心妄想!
  10. 秦安:都是大招!俄股市暂停交易、通缉他国总理、禁止英高官入境
  1. 美国又驻军我国金门,台当局又杀害大陆渔民!我们该如何回击?
  2. 私人企业主和资本为什么要“大逃亡"?
  3. 我们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正常的国家
  4. 陈先义:又一股歪风在流行
  5. 普京会联美反中吗?
  6. 他们看到问题了?
  7. 张文木:周恩来与斯大林的最后一面,交换了最残酷斗争的经验教训!
  8. 屎上雕花,是什么“高科技”?
  9. 李甲才|多年前和平演变苏共的自供状 ——六年不打自招的《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唐宁街岁月》
  10. “和统”是基础,“武统”是支撑,警惕:只谈“和平”的内鬼
  1. 狼烟四起,大反噬来了!
  2. 李克勤|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黄克诚大将的话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
  3. 聊聊原“火箭院长”王小军
  4. 精英们联合起来了,大众却还一盘散沙:从“三家宴”说开去
  5. 吴铭|一个弃子,又一个弃子
  6. 李敏的后妈江青为何没参加她的婚礼?
  7. 吴铭|卿等佳人,奈何做贼
  8. 常征|胡锡进居然是“中国鹰”?
  9. 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10. 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红旗》杂志的预言!
  1. 逆境中的毛泽东,从不谈焦虑
  2. 有人问还能买房吗?我想说,你可以先看看你家的去化周期
  3. 有这样一套辑录毛主席语录的大书
  4. 安生|美国的AI生成视频、俄罗斯的精确制导武器
  5. 向山海关外
  6. 吴铭|美国财政部为什么又要来中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