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到了《萧绍良:论晚年毛泽东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人民网 2011-07-08 14:44)一文。文章是探讨毛泽东晚年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问题之前,首先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文章认为:“所谓共同富裕,具有相互关联的两层含义:其一是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其二是人们之间的财富差距不存在两极分化,保持着适度差距,这种差距只是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是大富和小富的差异。”
这显然没有抓住共同富裕的真实涵义。
网上搜索一下,发现有许多论述共同富裕问题的文章,对共同富裕的真实涵义的理解事实上都有很大的偏差。
例1,“从字面意义理解,共同富裕包含两层含义:一为“富裕”。宏观层面体现在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发展质量和速度有机统一;中观层面体现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微观层面体现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二为‘共同’。从范围上看,共同意味着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惠及全体人的富裕;从时间跨度上看,共同蕴含着不是同一时点实现所有人的富裕,而是鼓励先富带后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程度上看,共同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而是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尽可能缩小城乡、区域、居民之间的差距。
更深层次理解,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富裕,是人人奋斗、人人参与的富裕,是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富裕”(来源:荆楚网 :郑春丽)。
例2,“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也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富裕而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坚持高质量发展”(分别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
例3,“从社会政策视角看,共同富裕立足于共同权利、生成于共同发展、实现于共同享用。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的共同权利覆盖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共同处置机制覆盖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社会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葛道顺)。
例4,“共同富裕社会所强调的是‘美好生活’和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所看重的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共同富裕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文章来源:吴忠民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10-12 11:14 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6期。)。
……。
类似的关于共同富裕概念的解读还很多。但事实上都没有抓住要点。
现在我们来看邓小平是如何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和目标的。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显然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作为新兴的生产方式与其它社会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共同点或相同点,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点。在这后三句中,“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求,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形式出现的。从这里不难看出,共同富裕是作为与两极分化相对应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出现的,它体现的是两种生产方式结果的根本区别。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呢?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这里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或劳动阶级社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社会里的生产方式就是资产增殖方式或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物统治人的生产方式,即广大劳动者只是为资产增殖的手段而存在,而社会主义或劳动阶级社会生产方式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生产资料是作为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的手段。资产阶级社会由于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总是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而绝大多数人必须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因此,采用资本生产方式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而劳动阶级社会由于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在按劳分配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凭借劳动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因此,采用工本生产方式的结果必然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这个词所以会产生,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而产生的社会主义要求。当社会生产方式体现资产所有时,由于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者总是极少数人,从而参与生产成果分配的也只是少数人,因而也总是多数人为少数人打工,而少数人发财,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如果社会生产方式体现劳动所有时,因为每个劳动者都可以参加集体劳动,都可以凭借劳动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因此,他们的收入虽然有差别,但始终只是多少的区别,而不再是有无的区别,共同富裕也就成为必然。
因此,当我们把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经济的任务或目标时,就必须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涵义就是每个人的劳动投入的个体性能够得到体现。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别,只是劳动者劳动投入形成的差别,而不是其它差别。
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实现从资产所有到劳动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变化、或者说从资本主义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根本变化。
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剩余价值生产力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由资本的生产方式到工本生产方式的转变。
《萧绍良:论晚年毛泽东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一文谈到:
“毛泽东坚信,只有一种公正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并不是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结果,因为‘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在私有制条件下,永远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为私有制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贫富分化的根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可以铲除剥削的根源,可以消灭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是一种平等的分配方式,‘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既能反对平均主义,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每个人靠自己劳动都富起来,不会在通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产生两极分化。因为人的技能,体力差异是很小的,‘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而‘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词,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所以‘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和支配,以使所有劳动者都能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而且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它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毛泽东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他所理解的共同富裕。”
当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后,人格化的资产者被消灭了,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同时公有制的实现也消除了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者,由于生活消费的个体性,他们只存在着劳动所有方面的差别,而不存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再是资产所有权。当公有制企业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时,大家按照自己投入的劳动获取相应的消费价值,因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收入用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消费,并享有公共产品。劳动者凭借劳动投入获得收益的方式,也就是与资本生产方式相对应的工本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由于每个人都能按照劳动投入参与生产成果分配,因而形成了共同富裕的经营机制。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只有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及其做法。在共同富裕的问题上,我们只有真正弄懂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与特点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关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想法和做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