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都必须接触的东西。
现代社会的人,似乎处处置身于商品的世界中。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就是从商品的分析开始的。
马克思所以从商品的分析开始,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表现为两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商品满足人的有用性相关联的,例如,有的作为生活资料来满足人的需要,也有的作为生产来满足人的需要。而商品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其交换价值,即可以与其它商品相交换: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叫做商品的交换价值:例如,一件上衣=16斤大米,一件上衣=2斤牛肉……。
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其中必定包含一个共同的、等量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为什么可以交换的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间会包含着等量的价值呢?这是因为,这两种商品都是劳动的产物,都包含着人类的劳动力的消耗。
在这里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劳动两重性问题: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的劳动是两重性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作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
当我们明确认识了商品的价值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从而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并进而了解货币的特点及功能。
对于商品两重性的认识,从而对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是进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门的基础。
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关系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变化历史,从而了解货币产生的起源。
了解了商品怎样发展为货币,也就弄清了货币的本质,就不难理解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从而对资本范畴能有本质的把握。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基础性的一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消费价值理论则是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因此,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知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量及价值形式理论、货币理论、价值规律理论、商品拜物教和生产价格理论等内容。
商品是具有二重性的,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物的有用性使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一个产品能够成为商品的基础是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同时由于任何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因而都具有价值,因而可以与其它商品进行交换。商品就是用来进行交换的产品,因此,商品的价值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反过来,即使一个物品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通过交换,自然也不成其为商品。
商品所以具有二重性,就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同一种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
认识商品的二重性,并进而认识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我们就不难知道,生产商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具有二重性的:作为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其特点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特点;而作为商品价值的生产过程,其特点表现为商品价值形成的特点。同一种生产过程,从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看,它是特定的劳动过程,因为行业、产品、工艺、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作为某种价值的形成过程,其生产过程由生产主体的性质、利益要求的特点决定其价值形成过程的特点。这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关键所在。对于什么是资本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没有从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出发来看问题。当我们的认识从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深入到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时,只要搞清了社会生产主体的区别,搞清了体现这种主体的利益要求的区别,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价值运动的性质区别,也就知道了社会性质的区别。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论》时说过:“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为什么对商品的分析较难理解呢?马克思给出的原因是,商品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相对于已经发育的身体而言,对细胞的研究自然要更艰难一些,而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必须依靠抽象力。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掌握,首先是要入商品经济学这个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