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看了两场春晚,一个是华丽精致的央视春晚,一个是粗糙质朴的打工春晚。大年里,央视各大频道循环播放央视春晚,而打工春晚则必须到网上主动搜索浏览,两者的影响力相差之巨犹如天壤之别。但是,如果考察这两场春晚的社会评价,就会发现同样的差距。只不过对央视春晚多是的否定性评价,而对打工春晚则是肯定性评价。
这样的对比并不是要打工春晚与央视春晚一较高下,证明打工春晚完全胜过央视春晚。就连打工春晚总导演王德志在自己的相声里调侃,“有央视春晚的门票,你们还来这儿看打工春晚吗?”粗浅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两者都不合适,但两者又并非没不可对比。那么,在何种意义或什么样的标准之下可以将两者对比参照呢?
我认为从“代表性”的角度可以把两者统摄起来。
多年没有关注央视春晚,因为这个词某种程度上似乎与“失望”、“僵化”、“空洞”等负面印象相联系,想到它最多是产生一种今不如昔的同情。偶尔看到媒体挑逗性的透露所谓“内幕消息”,无非是些娱乐八卦:某名牌主持人能否主持春晚?某明星大腕和谁搭档?拥有世界级绝活儿的谁谁谁参加春晚……这丝毫不能引起我的任何兴趣,只是提供一些无聊人士的谈资,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将春晚娱乐化是自对春晚自身的戕害。多年来春晚之所以半死不活,就是因为想用娱乐的方式渗透僵硬干死的政治目标——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天下归心。
客观的说,央视春晚对节目本身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导演们为了创新求变,通宵达旦的苦思冥想,为了寻找好的节目不惜血本,演员们没日没夜的反复排练修改,精益求精。就连主持人的串词都是精心准备,其熟练和精确程度无可挑剔,最终呈现出来的节目专业水平和质量的确很高。但人们为什么还是不满?他们似乎忘记了,春晚是文艺作品而不只是技术产品。
春晚不能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实际,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感情,也必然不能引起普通百姓的共鸣。马年春晚有一个反映北漂的小品,从题材的角度看,似乎是反映底层青年群体的生活状态,但它的引导方向却是“顺着成功成名的路努力向前吧,你们一定会成功!”看似是对年轻人的鼓励,实则是对现实社会畸形价值观的认可。
春晚的主创人员未必都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们也许会说节目做成这样是因为有很多掣肘。这固然不假,无论主观上是否愿意如此,但客观呈现的效果如此。抛开贯彻政治的需要不说,这些文艺工难道不也跟随这个主流的社会亦步亦趋脱离实际了吗?他们的文艺难道不也是供这个社会主流欣赏把玩的玩偶吗?就连很多本属底层的北漂们艰苦奋斗、孜孜以求的不也是这种艺术吗?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层次上,“领导”和主创人员是一致的。
文艺从来无法回避政治,它与政治的关系或反映、或顺从、或反抗、或影响。看央视春晚的时候就感觉像在看十八大报告。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出春晚试图满足当代中国社会每个群体的期待,试图涵盖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换句话说,它和十八大报告一样,希望代表全民。从表面看,似乎各个群体都得到了反映和照顾,但尴尬的是,正因为想要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却几乎让所有人不能满意。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分化已经非常严重,不同群体有迥异甚至相左的诉求。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差异很多时候互斥的,也即当你满足这个群体的时候,另一个群体是抵触和反对的,反之亦然。央视春晚有一个英雄组歌的节目,喜欢者热烈赞扬,不吝溢美之词,反对者大家挞伐,不惜攻击污蔑。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反映,并非全部如此,但这足以说明这样一个杂烩不会得到认可。
这当然是春晚无法解决的时代难题,在今天的中国,不要说春晚,无论任何一个单位、组织、团体都无法提出一个可以让全民支持和拥护的主张。从代表性的角度看,央视春晚反映了今天中国社会代表性危机的现实。
与央视春晚不同,打工春晚在代表性的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他们把自己定义为劳动者的春晚。事情有时如此吊诡,当打工春晚明确以亿万打工的劳动者为代表的时候,它反而得到了社会其他阶层的响应与支持。
打工春晚不仅要求所有的节目原创,而且要求必须反映工人群体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演员也都是工人自己,这是一场完全由工人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晚会。为了保证原汁原味的劳动特色,他们甚至拒绝那些徒有知名度但无任何劳动气息的名人,但他们又欢迎那些理解劳动、尊重劳动的名人。打工春晚没有不追求名人效应而放弃劳动原则,反而得到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对比央视春晚,打工春晚的场地、灯光、音响不免显得穷酸寒碜‘比起大腕云集的央视舞台,这里的演员都是朴素的普通打工者。他们的表演也不专业,演出过程中可能还会出错,但人们似乎并不看重这些,因为打工春晚有这个时代所稀缺同时为人们所珍视的东西。
打工春晚的节目并不一定个个精彩,但却无一例外的真实,以及他们面对真实的勇气。以往也多有反映底层劳动者的文艺作品,但却都是站在劳动者立场之外的角度,有时是误读、有时是俯视,即使表达的同情也透露着因为不理解而造成的不尊重。而当劳动者自己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时候,才真正有助于人们去认识、理解和尊重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找到了共鸣,因为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委屈也是很多人的委屈,他们的辛酸也是很多人的辛酸。
小品《快乐的家政工》的讲到一个细节:女主人的一盒牛奶不见了,就怀疑是保姆偷喝。她随意的一问透漏了她对这个姑娘深刻到不自觉的不信任与不尊重。假如不是这样的作品,我们也许不知道这样的场景对于这个姑娘来说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她的人格受到了怎样的侮辱?如此细腻的情节只有身为打工者自己的创作人员才能真实的表现出来,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很多人都说打工春晚的节目是粗糙的,我也有相似的感觉,但我也相信:对他们的生活难以理解,是构成这种粗糙感的另一个深刻的原因。
打工春晚的劳动者并没有试图代表别人,这并不是说他们的作品里只有他们自己,使得打工春晚变成一场纯粹的自娱自乐。恰恰相反,他们的作品包含丰富的社会人物和事件,但他们是以劳动者的立场和眼光看待;他们也不接受被别人代表,而是主动代表他们自己。这种自尊和自信也渗透在每个具体的节目里。在这种自觉的追求中,劳动的价值与劳动的尊严得到了最为坚定的认可和最为彻底的维护。获得其他人的认可是必要的,但即使别人不认可,我们自己认可自己,难道不是同样重要吗?劳动者深刻的自信同样来自于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对劳动尊严的维护。在这个意义上,打工春晚的劳动者既教育了别人,也教育了自己。
当人们因为看到央视春晚失望,进而对这个社会感到失望的时候,不妨看看打工春晚,或许会因为打工春晚而对这个社会的未来生发出些许希望!
附:2014年打工春晚完整版!
http://www.hswh.org.cn/wzzx/sdjl/gr/2014-01-31/24704.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