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李可染/绘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淬炼信念、铸造军魂的雄壮史诗,也是中共党史的重要节点和鲜活图谱。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诗情如潮逐浪高,挥动如椽大笔写下了诸多瑰丽诗篇。这些诗词境界雄阔、气势如虹,是学习党史的生动教材。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并充满自信地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关于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当斯诺写下这一预言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毛泽东已经在波澜壮阔的长征途中以中国古典诗词形式,谱写了一部关于长征和长征精神的不朽史诗。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年底,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征战途中,以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共写下10多首关于长征的诗词,被誉为“来自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的绝唱”。这组“马背上哼成”的诗词,有写于长征伊始,纾解诗人郁闷心情而又自我慰勉的《清平乐·会昌》;有写于1934年12月红军转战湘贵群山间的《十六字令》,其中“快马加鞭未下鞍”“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等句豪放洒脱,展现了红军英姿勃发、骁勇善战的形象;有写于1935年2月红军攻占娄山关的《忆秦娥·娄山关》,全词激越苍凉、气势雄壮,展现了诗人作为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博大胸怀。
长征为毛泽东创作诗词提供了丰富源泉。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心潮澎湃、激情满怀的毛泽东接连写了四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七律·长征》笔力雄健,慷慨激昂地概括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热情咏赞了工农红军的英勇顽强。《清平乐·六盘山》回首长征的艰辛历程,展望振奋人心的革命形势,抒发了红军战士革命意志高于天的豪情与信念。《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铿锵有力,形神毕现地刻画了“彭大将军”勇毅英武的形象。
尤为重要的是,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写下了最能代表其豪放风格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旷达疏宕、雄劲纵横,凝练明快、挥洒自如,无论在创作时序上还是作品意蕴上,该诗都可视为毛泽东长征诗词的一次升华。“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词句,只能是取得长征胜利的英雄好汉才具有的豪迈气概。而对雄视千古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言说与评骘,与诗人在文章中所写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异曲同工,是依照着同一理念和思路生发出来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诗人对红军英雄的由衷赞誉。正是这些时代风流人物,带领人民洗雪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创建一个屹立世界东方的崭新中国。
《沁园春·雪》写完之后并没有发表。在近十年之后的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与友人柳亚子会面,这首词才被发表出来。《新民报》编辑吴祖光在“柳诗尹画联展”上看到毛泽东原词,抄录后在副刊上刊出。短时间内重庆十几家报刊纷纷转载此词,在全国引起轰动。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立刻炮制出众多“唱和之作”来攻击原作。这些“唱和之作”与毛泽东原作的辞藻、立意,判若云泥。除了文学修养、人生阅历的不同之外,根本的原因在于,毛泽东词作的底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字里行间是“信仰的味道”。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毛泽东是当代中国最卓越、最伟大的诗人。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毛泽东在艰苦行军与指挥作战的间隙所创作的诗词,则是镶嵌在这条红飘带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长廊里的绚丽瑰宝。毛泽东长征诗词格高意深,许多名句为新中国几代人心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毛泽东长征诗词对于后人的启示意义是深远和巨大的,其深厚的思想意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主题,与其表现出来的雄浑豪放、沉郁悲壮的审美特质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
(:刘金祥,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来源:掌上千秋毛诗韵微信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