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气性与功能
在人群中,有的人气性温和,有的人气性阳刚。人创造的文化也是这样,有的文化气性温和,有的文化气性刚烈。
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就是气性比较温和的文化。当然,在儒学系统里,不是没有阳刚的成分,但是这种阳刚属于沉雄的气质,一般人难以发现。不论是周文王、周公、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沉雄的气质。特别是孟子表现得非常突出。这种品质很可贵,沉雄是博大的基础。中国其所以成为泱泱大国,也许与沉雄的这种气性、气质有关系。
但是,儒学总体传达出的气性是以温和、恒定为主。这个特征从《易经》里就开始了,从“乾坤”二卦到八卦再到六十四卦,无一不是偶数,强调阴阳合一,虽然对立,却是以统一和谐为主。在具体文化语汇中,仁爱、礼仪、中庸贯串始终。尤其是朱熹的一句“存天理,灭人欲”,本意是控制过度膨胀的欲望,可是客观上抑制了阳刚的文化心理。
更要命的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有意识的抹杀儒学里的阳刚成分,从西汉董仲舒到朱熹,儒学的阳刚成分在逐步消退。特别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对《孟子》里的阳刚话语采取了阉割手段。很明显是要人们减少“火气”,越温和柔弱越好,这样封建帝王就放心了。
儒学给一些人留下了“迂腐”的影响,是有其原因的。
马克思主义也是文化,也具有气性。很明显,马克思主义的气性是以阳刚为主。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引发周期性经济经济危机,导致无以数计的工人失业,社会出现了严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号召工人阶级起来向资本家或资产阶级争生存权,实在不行,就举起造反大旗造资本家或资产阶级的反。
毛泽东有一句经典名言:“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是画龙点睛的概括。
作为中国人,看毛泽东比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共产主义革命领袖更生动。毛泽东的文化精神威猛阳刚,一扫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气”、“腐气”。的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根本上说,使中国文化精神为之一新,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变。对于腐朽、没落来说,马克主义是一股洪流。对于人类历史来说,需要这样的洪流,否则,世界会永远处于极度不公平的黑暗之中。
现在来说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功能或功用。任何文化,只要它传播在社会中,就会产生社会作用。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当然有自己的社会作用。
从文化实践愿望和需要的结果看,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希望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道。只不过出发点不一样,儒学是从哲学的角度,从天地自然界稳定平衡运行的角度出发,从教育和人格塑造的角度出发,这是文明的角度而非暴力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是有条件论而不是儒家的无条件论。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属于兽类野蛮行为,当文明对野蛮无效时,只有用暴力对野蛮的手段,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平。从表面看,使用暴力不对,但从实际情况,只有暴力才能达到目的。当然,历史在演变,未来如果资本家变得人性和温和起来,注意维护社会的基本公平公正,暴力手段就失去了意义。
由此看到,儒学对于推翻一个需要被历史、被人民大众埋葬的社会起不了多大作用,而对稳定社会具有重大作用。
这一点,我们从西汉王朝的建立与巩固可以知道。
刘邦在推倒秦朝和与项羽的征战中,对儒学很不感兴趣,有儒生想去见他,听人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这点刘邦的确很野蛮,很滑稽,不见就不见,不用就不用,何必如此糟蹋儒生,把人家的帽子揭下来撒尿在里面。儒生叔孙通就很聪明,他可算是儒家灵活性最强的代表人物,带着百多个弟子,投靠刘邦后,时间久了,弟子不见任用,于是发牢骚。叔孙通教训他们:这是什么时候,你们能上马厮杀吗?能冲锋陷阵吗?弟子说不能。既能不能,那就乖乖伏着,等待时机吧!果然,西汉政权建立了,刘邦当皇帝了,机会来了。那些没有文化的将军们,上朝、对人、处事不知礼仪,有时朝廷议事闹成一团。于是,叔孙通抓住良机,建议对众大臣进行礼仪培训,刘邦答应了。于是,儒学又派上用场了,叔孙通的弟子们一个个都受到任用了。
以武力取得天下,却不能用武力治理天下,而要用文明的文化和手段治理天下。儒学内容不仅仅是礼仪,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人格等等,很适合文明治理。
此外,儒学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问题。中国文化,不像西方,在信仰问题上只有神教一个对象,而中国神教淡薄,虽然有道家和佛家,但这两大宗教已被中国本土化,神的色彩也不浓厚,特别是儒家,根本就不信神而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所以,在中国主流文化形态中,儒家具有宗教的意义。孔子就是中国文化的“神”,孔子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和追求。这一点,是过去学术界阐述得较少或没有认识到的地方。打到了儒学,中国文化就会失魂落魄,人们就失去了精神的家园。这是值得中国有责任感的学人和政治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对于推翻一个吃人的社会有巨大作用。它给人勇气,给人战斗力。从气性看,一旦国家政权建立,显然造反精神就不太适应。再说,马克思主义对于如何具体治理国家,怎样具体发展经济和社会,马克思主义学说也谈的不多。这方面,恰恰是儒学的长处。中国几千年历史,积累了很多丰富的治理国家的经验,虽然历史时空变化了,但其中很多经验并不过时,今天还可以借鉴。有的人将儒学一概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这么说,中国社会是不是不需要马克思主义精神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国民偏于阴柔的素质来说,需要吸收阳刚文化,需要向马克思主义要“天行健”的精神。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一柔一刚,可以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相互为用。这也是文化融合应该具备的态度。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可以发展,可以丰富完善其内容,可以和中国已经定位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就像佛学进入中国一样。
(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上午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