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下文只是手动搬运了被墙的blog文章,部分链接无法复制,有兴趣的可以翻墙。
2年前写过一个关于美国教师收入的文章,今天读到麦肯锡的一个新出炉的报告,更加详细地分析了这个问题。(注:麦肯锡出版了不少关于美国教育政策建议的报告,说不上分析性多好,但是数据都挺全的。而且写作语言清晰有逻辑,这个挺值得学习的。)
教师职业在美国说不上是特别受人尊敬的职位。全美国教师的平均起薪是3万9千美元,但是有一半教师的工资不到3万美元。全美国的平均工资是6万9,可想而知教师收入有多低了。
绝对数量低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长期来看,教师工资的相对多寡(相较于人均GDP)也在不断下降(下图)
在1970年的纽约,一个律师去顶尖的律所和一个普通中学教师所赚的工资差异大约是$2000,而今天,一个律师起薪16万美元左右,教师大概是4万5千美元。差距可见一斑。即便在发达国家里面,美国的教师薪资也普遍比其它国家要低得多。
麦肯锡这帮人号称研究了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你想要搞好教育,就得找最优秀的人才来做教师。他们举了3个例子,韩国、新加坡以及芬兰,这三个国家都在各种国际比较教育测试里排前列。然后总结说这些国家都是遵从所谓“top one third strategy” (最优秀的1/3)。什么意思呢,在这三个国家里,教师都是从每批大学毕业生中招成绩最好前1/3的那批毕业生里选拔的。像新加坡的师范教育,不但不要求学费,而且国家还补贴生活费。当然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考试录取比例大概是15挑1,然后还有各种面试和试教等等。他们执行的是完全的精英路线。而美国呢,研究表明愿意当教师的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生里后2/3的(以进入大学的SAT成绩或者大学GPA作为衡量),麦肯锡推测说这基本上就是因为教师待遇太低,工作环境太差所致。和其它”专业人员“相比,教师在美国从来不被认为是专业从业人员。
但是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局面的呢?报告没说,学界对于这个的解释,大致上倾向于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变化。Sean Corcoran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Corcoran, S. P., Evans, W. N., & Schwab, R. M. (2004). Changing Labor-Market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1957–2000.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2), 230-235. )上曾经分析过这个问题。他和同事们分析了一批历史数据,大致证明了这样一个假设:美国教师的平均素质在过去50年里不断下降。原因呢,是因为美国的就业市场曾经是性别壁垒很分明,在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里女性可以从事的工作屈指可数(想想Mad Man,大概不难理解),所以相当多的优秀女性选择进入教师行业,一来收入不低,而来学校工作一般离家里比较近,方便照顾孩子(这个现象到现在依然如此)。但是70年代之后的平权运动导致女性的就业岗位大量出现,教师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了,所以优秀的人才便不再往教师这条路上走了。
这个头一开,就收不住了。本来美国政府就不补贴教师教育和培训,现在的那些成功培训模式,基本上都要求学生本科4年+1年实习这样,让学生自掏腰包并且将来的经济收益预期又不高,怎么看都不是一笔划算的帐。从学校方面讲,美国的教师学生比很低(大概是25~30个学生配一位老师),而韩国大概是35这样。同样教700名学生,在美国要28名教师,在韩国只要20位,由于强大的教师工会存在,地方性的教育机构没办法随随便便地就给老师涨工资。我并非反对小班制教学,相反我觉得这对教学是相当有好处的,但是同时也面临的一个经济考虑问题,请两位资质一般的教师还是高薪请一位资质刚好的老师?这又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那么多既得利益在那摆着呢~
另外一点,就是麦肯锡的数据表示美国学校支出的相当一部分在非教师补偿(下图蓝色部分),我不是很理解这指的是什么,一个猜测是比方运动队、课外活动之类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因为教育控制的地方化倾向(local control),所以很容易造成clientism这样的结果,那些有能力,有资源的家长往往通过”民主“的方式为自己的小孩争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但是这往往为学校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负担。我觉得这也是很”美国“的一个现象,就是公众认知里学校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第一次听一位老师做田野的报告的时候就听说,大部分人认为好的学校就是要有好的运动队。不过这个是后话了。
有图有真相12·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2011-03-20 22:01:46
注,只是把blog上被和谐的帖子转过来而已。
高教记事(btw,了解美国高教秘辛,关于教授们八卦的绝佳来源,强烈建议订阅)上刊载的文章,讲美国的州立大学系统内的旗舰(flagship)分校想要脱离政府管制。根据我的一点点了解,美国的公立大学大致是这样的,每个州都有州立大学系统(state university system),里面一般有1至2所最好的,就是所谓的旗舰,比方加州大学系统里UC Berkeley和UCLA,然后下面还有各种层次的学校。一般这些旗舰都是第一流的综合性、研究性的公立学校。历史上,这些学校大都受惠于赠地法(简称land grant,具体的叫做Morill Acts)。这个法案让联邦政府将土地授权给州政府,允许转让出售,但是所得收益必须用于高等教育的建设。所以一大批的州立高校就受惠于此(维基百科上有个列表)。这也算是一种适合美国国情的制度创新,因为美国土地众多,用此作为为高等教育融资的渠道正合适。赠地法后来经过很多的修改。不过基本上维持了州政府-州立大学的这个模式。州政府也继续通过本州税收支援公立大学。这个模式至今再绝大部分州依然适用,但是在像密歇根这样经济持续衰落的地方,州政府很早就开始减少对高教的拨款。
其它州自从金融危机之后也走上了类似的道路。加州去年几乎宣告州财政破产,连带大幅削减了对UC系统的支援,导致本科生学费今年上涨了30%;威斯康辛最近一个月来的抗争事件中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大学教员工资和大学拨款被削减了。高教记事的那篇文章就是从威斯康辛-麦迪逊的校长Carolyn Martin开始讲起,她向州政府提出一个建议,就是以接受州政府对于预算的削减,但是呢条件是你也别管我们以后怎么办了。报道里没有具体披露这个计划的详细方案,大约可以推测到的是州内学校招生比例,和对地方性行业的支持(威斯康辛和我们州一样,有很多农业产业,大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技术和人力上支援这些地区)。等了解到具体内容之后我会再更新。
高教记事那个报道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年来,旗舰大学对于州财政的依存度已经相当低了,几所有名的大学都在20%-10%左右。我看了还满吃惊的,去年和我们学院的一个老师聊起这个事情,我得到的印象是本校在40%左右,看来是高估了。这笔钱基本上和研究经费没关系,主要用于补贴招生的(大学光靠收学费根本无法维持收支平衡)。有的大学像密歇根大学,因为大量招收州外学生(他们是付全额学费的),所以这比补贴对他们来说相对不重要。我估计这也是麦迪逊的现状。就是说”与其跟你们磨蹭来磨蹭去,反正我也不吃你的,干脆分灶吃饭。“这样公立大学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更少约束。但是反对者说,”你们现在富裕了就想分家,当初要不是我们供你,你有今天么?“ (大致),毕竟大学今天的成绩不是说我以后不再接受补助就再也跟州无关了的。
麦迪逊的状况在美国有相当多类似的例子。也有不少州观望,一旦有人试点成功,说不定后面的也会跟进。在目前各州财政吃紧的大背景之下,以及共和党把持了大部分州的州长和议会多数这个天时,一向财政政策上保守的共和党政治家们对此应该还是很欢迎的。这一制度的改革会让旗舰获得更多的自主治校的权利,也符合现在的经济现实。只是其后续影响(主要是不知道会不会不减少本州学生上学的权利)还有待观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