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直接使得清朝灭亡,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而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可以说是最有标志意义的事件。退位诏书的颁布,使得清王朝能够比较体面的退下,同时也避免了国内进一步的冲突,可以说是清王朝晚期做得最正确的事。
回顾清王朝的200多年的统治,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清王朝早期的统治者称得上励精图治,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反清活动,有各种外来势力的干扰,有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差异,清朝早期的统治者恩威并施,一方面用铁血手段镇压各种反清运动,一方面却能够对顾亭林尊崇备至;一方面在发型上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政策,一方面在文化史上却能够尊崇儒家文化,保留汉族的文化精髓。这里必须要说下“康麻子”,他对于政治权力的巩固,对民族关系的处理,对人民奴役手段的高明,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他对西藏的制术,像中央钦定达赖班禅,沿用至今。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清朝在文化上沿用汉族文化,但是在生活起居各方面,却是将汉族的传统彻底的抹去,所以我们今天说唐装,其实唐装、旗袍都是满人的服饰,汉服在200多年前就丢了。清朝的铁骑可能比不上元朝的蒙古铁骑,但是清朝却真正的巩固了政权。
由此,我们也可以回顾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2年清朝灭亡,共2133年,期间历经9个王朝,这些王朝统治的时间不一,民族也有两个少数民族,疆土大小有差距,然而基本的制度是一样的。作为封建统治者,要做的就是如何巩固政权,如何长治久安,当然也不乏雄图大略的帝王想着如何开疆辟土。而要做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先面对:政治制度的选择,地方和中央的平衡,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改革和保守的对抗,内部冲突和外部战争。
政治制度上,自然是封建君主专制,通过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权力,在一开始,这样的制度不仅是极大的满足了帝国统治者的权力欲,同时也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大部分的地主阶级的支持,稳定了政权,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积极的。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制度,也决定了中国后来的悲剧,此后的王朝,沿着这种制度,一步步走向了覆灭的死胡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地方和中央的平衡问题,几乎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秦朝采取的郡县制,取消了原有的分封制,使得中央的权力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在汉朝之初,汉高祖却再次实行了分封,其实也是当时的形式所迫,后来刘邦还是将他们灭掉。在此后的王朝中,分封制再没出现。这是早期的中央与地方平衡,主要在政治上,以中央的胜利告终。而到了后来,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而在封建制度下,土地就是财富。在封建社会,中央是一个利益集团,地方又是另一个利益集团,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着自己不同的利益,封建制度下,长期的存在着两种趋势,一种是中央把土地交给地方,造成的结果是官吏豪绅对土地的不断兼并,然而农民却一无所有,于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加速社会的不稳定;另一种是中央把土地抓在自己的手中,中央统一发放土地,税收归国有,企图稳定社会,然而这样的情况下,官吏豪绅的利益就受到了极大损害,并且某种意义上也违背了竞争的自然规律。当时的统治者,总是在考虑地方官吏豪绅和农民的矛盾,却从没想到其实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在当今的社会,国有和民营的平衡,中央和地方的平衡,也是值得深思的。国税和地税的分开,就是一种进步。
农业和商业,在古时,中国传统是小农经济,重农轻商,即使有商业,也往往被中央所垄断,造成了经济上的畸形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天灾就能对脆弱的农耕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而商业上的垄断行为也极大的阻碍了中国的资本发展,这在后来越发的明显。
改革和保守的对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存在。改革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但是不改革却一定不会有好的东西。然而正是由于改革出来的是新的,所以必然就要损害旧的,保守派的利益,因而改革总要受到保守派的强大阻力。但是,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勇于改革的,秦朝对于政治制度的改革,隋朝对科举的建立,而对于个人来说,王莽,王安石,张居正,他们的改革或失败,或成功,但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这里必须说下王莽,现在说王莽总说他是个篡位者,说他虚伪,却不知道在当时,他被民众尊称为“圣人”,他的称帝,受到大家的拥戴,他的失败,在于他的改革,然而他的成功篡位,也是因为他的改革,他有着好的出发点,希望通过改革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强大国家,然而他对改革实现的方法,方式,却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对于自己和封建地主,农民的关系也没有正确的认识。但是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他对于社会的改革,都将使他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改革的出现,一般出现于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但是在问题刚出现时,保守派往往是强大的,改革派往往是弱小的,所以改革往往是以悲剧结束。然而到了问题越来越尖锐的时候,再改革就晚了,这时候就往往会通过暴力来解决。所以,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当今或未来,改革不仅一定要坚持,而且一定要乘早。
内部冲突和外部战争,对于内部的冲突,往往是内部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只能通过暴力解决。在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主要就是封建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而中央统治者是一种特殊的阶级,既要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通过地主阶级巩固自己的统治,然而又要保障农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看似是个调解者,却忽视自己的身份从一开始就是以封建统治者出现,有着和地主一样的利益,所以本来就不是个公平的调解者,也就注定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永不可解决。而对于外部战争,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不论是想要开疆扩土,还是想要保全自己的疆土,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外部战争解决。但是,战争往往是劳民伤财的,需要强大的国力做后盾,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达到巅峰,但是在经过一系列的征伐后,这里不得不说,汉武帝对匈奴的征伐实在不算成功,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战争,往往是举国之力,然而战后能够回来的却少之又少,损失极大,毫不夸张的说,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胜利不是军事上,而是在国力上。在汉武帝后,汉朝也就开始走向衰亡。但是,战争也有着积极的一面,而且有时候是很有必要的,反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必须是通过战争,尽管不是一劳永逸,却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是人类的竞争天性决定的。
纵观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军事方面,不论是处理各方面的矛盾,王朝一开始的建立总是积极的,然而新的问题出现,总是能够不断的困扰统治者,冲击旧势力的利益。随着矛盾加深,最终导致了王朝的毁灭。而这些问题矛盾,不仅仅是在阶级关系上的对立,还在于经济,民族之间等等矛盾。尤其在建国之初,和国家到了顶峰的时候更加明显。建国之初,虽然问题多,但是统治者能够勇于面对,并积极努力的去解决,使得国家能走向强盛。而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问题往往就被忽视,于是问题越来越多,当国家到了最强盛的时候,问题矛盾也就积累到了最大,但是往往却被国家的表面假象所蒙蔽,盛极而衰,也就成了必然的规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