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林文艺(试二-16)
9-[音乐谈]
谭维明:系统科学应用于音乐教学设计研究的初步探讨
【内容摘要】由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所创立的系统科学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价值,被各个领域广泛运用于自身的研究中。本文从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入手,阐述了系统科学在音乐教学设计领域立论的依据,并对音乐教学设计的各个组分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科学理论框架下的分析,并对其中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以及在相互联系中所产生的系统涌现性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系统;系统科学;音乐教学;音乐教学设计
系统科学是由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所创立的,并且在现代思想领域和科学领域率先发展起来。系统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专业,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系统工程、运筹学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影响。然而,系统科学用于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对系统科学在音乐教育教学上进行研究并运用其方法对音乐教育教学服务是一项有待于急需解决的任务。笔者有感于此,对系统科学在音乐教育教学上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现将自己的一点见解记录如下,部分内容还有待商榷。
一、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了解系统科学就必须先了解系统这个概念,系统科学的创立者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就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诸元素的集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苗东升老师在贝塔朗菲的定义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把系统定义为“两个以上事物或对象相互关联而形成的统一体”。【2】并解释出“相互关联而被包含在系统中的那些事物或对象”【3】被称为系统的组成部分,简称做组分。系统科学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设定为一个系统,而系统之内所要研究的对象则是组分,除了组分之外,还有要素、元素。此外,系统还具有规模、整体涌现性、结构、功能、属性、形态、状态、环境、模型等内容,而系统的基本特性则是四个方面:多元性(或多组分性)、相关性、统一性(或一体性)、整体性。【4】系统科学不仅仅要求我们在考察事物是把事物当做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来研究,还要考察系统内部的各个组分、要素以及各个组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无疑,这种研究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系统科学应用于音乐教学设计研究的立题依据
系统科学是对系统及其组分和要素以及组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的研究,是具有一般科学的理论,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适用于各个学科的运用。苗东升认为“系统科学是以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系统现象、系统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5】而且认为系统科学是“一种横断科学”,其研究对象存在于除系统科学之外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信息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科学11大门类学科中;同时,系统科学也是一种方法论学科。【6】而且,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的教育人士注意到了系统科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运用。如邓荣所撰写的论文《用系统论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问题》,【7】姜建华、赵川兰等人撰写的《论系统论对教育技术学的影响》,【8】宋蕾的《从系统论看小学生细节教育》【9】等等都探讨了系统论在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运用,而孟宪芬的《声乐教学系统论》【10】则是在音乐教育方面直接运用系统论进行研究的例子。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音乐教学设计的研究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不仅如此,系统科学在音乐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是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对于音乐基础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有着实践的意义。我们利用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可以分析教学的结构层次,对于把握教学的结构设计、教学层次的运用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我们运用系统的环境理论则可以对我们教学的环境、情景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的属性,如共时性特性与历史性特性、定性特性和定量特性、系统的秩序性、持存性、演化性等属性对于我们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也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教学的实践研究来说,系统科学的理论及其方法论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更应该用它来为音乐教育教学服务。而音乐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开端,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将音乐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全面的考虑,制定相应的教学预设。因此,我们运用系统科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系统科学应用于音乐教学设计研究的探讨
既然音乐教学设计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我们就要确定它的组分。首先,什么是组分呢?根据苗东升的《系统科学大学讲稿》中的论述,组分就是组成系统的具有结构意义的单元。那么我们如何来确定音乐教学设计的组分呢?在这个问题上,似乎诸多音乐教学法的书籍都没有统一的定论,这里笔者根据金亚文所主编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中关于音乐教学设计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他在音乐教学设计中从确立音乐教学目标、分析音乐教学内容、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处理音乐教学事件、选择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在这里借用这一体系。我们可以把这五个方面看做是音乐教学设计这个系统的组分,下面我将用系统科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音乐教学设计。
1、音乐教学设计中的组分与要素
由于组分是组成系统的具有结构意义的单元,从这一点说,音乐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意义。音乐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既有自己的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的相互联系,最终构成了一个整体。然而,在这五个方面中,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又有着自己的构成要素。也就是说,将这个五个方面看作是音乐教学设计的组分,在每个组分之中又有若干要素,对组分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具体说明音乐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组分的要素。
教学目标是我们音乐设计所要达到的效果,根据《新课程标准》,音乐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是教学目标的三个要素,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则必须以此为依据。举个简单的例子,曹理根据殷力甫的教学录像整理的教案中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11】:
1、知道《赞歌》是蒙古族的民歌,关注蒙古族民歌并对蒙古族民歌产生兴趣。
2、知道《赞歌》为单三部曲式,能够用模唱的方法集体演唱《赞歌》的B段。
3、初步感受《赞歌》的民族风格及通俗风格两种演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演唱风格的评价。
4、知道歌唱家胡松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关注蒙古族民歌并对蒙古族民歌产生兴趣;过程与方法目标则包括感受、比较、模唱等;知识与技能目标涉及到了解单三部曲式和歌唱家胡松华。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所指向的内容,不是胡乱添加的。它虽然一般都是根据教材进行的,但是我们也必须在设计前对其进行分析。金亚文所主编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中提到要分析教学内容的三个方面,即人文内涵、情感要素、知识技能。而这三个方面就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三个要素。对这三个要素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音乐教学过程是“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的总称”。【12】它不是无章可循的,在大家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是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要素,金亚文所主编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中提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主动吸收式、发现探索式、讨论交互式、合作共进式、开放生成式等几种,不过这几种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可以相互贯穿融合,形成更多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作为组分,合理的选择其要素可以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其内容包含广阔,如教科书、黑板、粉笔、教具、乐器、录音、录像、广播、电视,以及情景设置等等。特别是情景设置在教学中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小学的音乐课《大鹿》,课堂上老师就通过制作的房子道具和大鹿、小兔、大灰狼的头饰来表示角色,演出了一场生动的“儿童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音乐教学事件具有综合性发生特点,是我们常常不能预料的教学事件,需要我们处变不惊,随机应变、沉着应对的能力,这个具有不确定性。音乐教学事件似乎看起来没有什么结构的意义,但是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组分的联系
系统的一个特性就是各个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它们相互存在着联系。这种相关性在系统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物主义哲学也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我们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上述组分在音乐教学设计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是我们确立的教学预期效果,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必须以此为依据,不能够脱离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设施和手段,并针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事件进行预设和制定相应的解决预案。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具体实施的预案,是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音乐教学目标也是最终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得到检验。教学设施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媒介,这些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得当,会使教学过程实施得更加顺利和轻松,使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教师对教学事件的创造性处理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因此,教学设计的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任何一个方面没有设计好,都有可能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
3、整体涌现性
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性的科学,整体性也是系统的特性之一。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存在两类整体和整体性,即加和性整体和组合性整体,组合性整体也被称为整体涌现性。苗东升老师定义整体涌现性是“系统整体具有而它的元素或组分及其总和却不具有的特征”。【13】一个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但不是很严谨的说法是:
1+1>2【14】
这个公式很简单地反映了系统整体涌现性的含义,那么音乐教学设计又是怎样反映音乐教学设计这个系统的整体涌现性的呢?前面我们知道了系统分为加和性整体和组合性整体两类,加和性整体是“各个孤立元素的总和”,【15】组合性整体就整体而言“是依赖于部分之间特定关系的那些特征”。【16】很明显,音乐教学设计属于后者。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音乐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而这种关联的所形成音乐教学设计的整体又是怎样才能够达到整体涌现性的效应呢?笔者认为,它们之间主要是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来实现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够盲目设计,必须要以教学内容分析为依据。例如前面提到的《赞歌》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够用模唱的方法集体演唱《赞歌》的B段”就是设计者在分析了《赞歌》这首歌曲之后做出的设计,因为这首带重复的单三部曲式的歌曲的A段是在高音区用衬词演唱的,而学生的音域肯定达不到,盲目地演唱不但表现不好,也很容易损坏学生的声带。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这种联系就形成了组合性。当教学设计中的几个方面同时结合起来后,教学设计的组合性就大大增强,再加上设计者的有序、合理组织,整体涌现性就被体现出来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做到系统的整体涌现性呢?那就是我们在对系统整体进行设计时,不仅要牢牢把握它的元素或组分的精细设计和合理选择,同时还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是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使之达到最优化处理。
四、忐忑和期望
如前所述,系统科学是一门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思维科学,对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也有着普适性的价值,在基础音乐教育领域运用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而以上就是我对系统科学应用于音乐教学研究中的初步的认识,讨论不够深入,观点不够深刻,阐述还不够细致,因此,感到非常的忐忑。但是,就系统科学来说,系统论的进一步发展,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探讨它对于教育教学的助益,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参考文献:
【1】苗东升著:《系统科学大学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曹理、缪裴言主编:《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