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络讨论反映出,人们在对中国古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上存在着重大分歧。按照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原则,本文将对古代自然科学与现代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或原理的考察结果进行一下汇总。
在阅读中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经过汇总,其“人道”属于以中国哲学思维为基本骨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思想及“唯物”内容,由此而使得它们两者同时都获得了新生。
“天道”与“人道”这个题目很大,不妥之处,还望各路大侠予以补充修正。
为避免繁琐,本文不去过多的“之乎者也”,而是根据考察抓其要旨,直抓问题的核心。
1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考察与现代解释
对于“道”,虽然存在着多种解释,但都有些冗赘,容易掩埋其主要特征。相比较而言,还是《周易·系辞上》的解释比较经典:“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为何物的问题前文已谈过,为节约篇幅,在此只谈其哲学思维。)
根据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结合中国古代科学的解释,“太极”与“道”大同小异,但“道”解释得更明确些。“道”为一种客观实在或“物”,它就是宇宙本原或本质,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它是运动的,其运动形式为阴阳,是为“天道”,也就是现代科学所称的“基础理论”。
在古代,并没有区分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但从对阴阳的基本解释中可以看出,它实质上指的就是现代所称的“绝对运动”(对应于“基础理论”),因为它先于并高于五行八卦而存在,后者是在其运动基础上产生的,其运动的本身(如五行之“行”)已经明确说明其属于各类事物相互间的“相对运动”,很显然属于现代科学所称的“应用理论”。
通过这一区分就可以将中国的古代哲学现代化了,请看下表:
表1 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解释
古代称谓 |
古代解释 |
现代解释 |
符号 |
道(太极) |
阴阳 |
基本运动(纵向绝对运动)【基础理论】 |
→ |
八卦 |
天地风雷水火山泽 |
基本运动+特殊(横向相对)运动【应用理论】 |
+ |
五行 |
金木水火土 |
(基本运动基础上的)特殊(相对)运动【应用理论】 |
+ |
特注 |
如果不以“易”或“运动”思维为基础,便读不懂“阴阳”或中国哲学思维。 |
注:1)因为道或太极是运动的客观实在,所以它必是以阴阳的运动形式而存在,这属于“天道”,也就是现代科学所称的“基础理论”。
2)“五行”虽然没有列出“天地”,但它是在阴阳运动基础上而存在并运动的,所以其含义与“八卦”实质上雷同。
3)由于“道之为物”,所以中国古代哲学也就是现代所称的“唯物主义”,与马哲相通。
如果不能区分宇宙的基本运动和特殊运动,便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中国的哲学思维。而如果将基本的绝对运动与特殊的相对运动相混淆,那基本就可以判定其属于西方那种三维时空的“大箱体”或横截面思维,不属于中国思维。
2 运用中国思维解读马克思主义原理
正如以上考察所得,中国哲学从“道”或“太极”之根上就属于现代所称的“唯物主义”,它不属于与“物”相互分离的那种“抽象”,更不属于“唯心主义”(马恩都反对“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不是可以随便予以解释的,必须要言之有物。而运用中国思维解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直捣皇庭”,会避免许多的繁琐论证。
2.1 人性的唯物主义实质内容
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既要坚持其“历史唯物主义”,也要坚持其对立统一的运动观和运动思维。
人性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搞不清人性就搞不清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而根据唯物主义原理,纵观历史和现在的诸多论述,虽然对人性的理解和解释多种多样,但实质上都不符合唯物主义标准,因为它们都缺失唯物主义的实质内容,没有将这一概念落到实底,都带有悬浮性,致使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
人性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普通)动物的一种属性,也是人与自然既相互区别又对立统一的一种属性,其本质就是劳动创造,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人性属于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属性,而劳动则属于一种能量(不应仅仅将其理解为“抽象”,因为它可以“物化”在劳动产品中),并且只有人类才具备这种能量,由此就为人性赋予了实质性内容,将其概念落到了实底,也由此便将人性的本质做出了精确的唯物主义解释:
人性的本质═劳动(属于只有人类才具备的一种能量,属于“人道”的基础)
虽然人性包含着许多内容,如人世间的一切真善美,但其最本质的内容则是首先来自于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劳动,其它都是依托于劳动而存在和运动的,因为没有劳动便没有人类。由此,人类最本质的属性也就属于劳动性。
2.2 马克思主义分两个层级
根据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的基本运动和事物相互之间的特殊运动,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两层含义。
1)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矛盾与绝对运动。目前在“人性=劳动性”这层基本含义上许多人存在着不同看法,大多都不能首先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矛盾与绝对运动中理解人性,而是将其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矛盾与运动中与普通动物进行类比,从而失去了人性的最基本含义,导致对人性的理解与解释产生了难以克服的肤浅与狭隘性(属于西方哲学的三维思维)。
2)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矛盾与相对运动。由于马恩旨在鼓励劳动者革命,所以,他们前期的著述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而后期,他们(尤其是恩格斯)则根据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为他们共同创立的理论补充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既包括基础理论也包括应用理论,但由于西方整个科学体系局限于三维时空一个层级中,也导致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无法在“辩证法”中得以伸展,从而无法区分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更无法区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而欲想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完整的展现出来,并使其发扬光大,只有中国的四维哲学思维才是其合适的基本骨架,并将其两个层级展露无遗(参见下面的表2)。
2.3 人类自身的阴阳和“人道”
人与自然之间的运动分阴阳,“唯物”于劳动,由此,人类改造自然的运动便是在向自然(物)附加并“物化”劳动能量,人类所改造的自然(物)便带有“(正)劳动性”,而没有改造的自然便呈“负劳动性”。同样,人类自身的运动也分阴阳,也有“人道”。
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明确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这里,恩格斯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兽性,人属于人性与兽性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体。
由此,恩格斯所称的“人性与兽性”就是人类自身的“阴阳”,就是“人道”。运用现代大家所熟悉的词汇予以表达,人类本质就是:
人类本质(认识论或“人道”)=人性+动物性的对立统一
按照恩格斯的辩证思维方式,人就是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把人类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分成人性的人和兽性的人,分成善人和恶人,绵羊和山羊,这样的分类,除现实哲学(指杜林的哲学——引者注)外,只有在基督教里才可以找到。”
请注意,恩格斯既反对将人性与动物性隔离开来的一点论分析,也反对将人“分成人性的人和兽性的人”那种“杜林的哲学”(这也代表着西方哲学),并指出那属于“基督教”或宗教思维(而我国的佛教又何尝不是将人“分成善人和恶人”?又何尝不是善人死后上天堂,而恶人死后下地狱?)。
同时,恩格斯不但厘清了那种人性与动物性不分的习惯性思维,并且非常重视人性,他认为,人格朝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渐弱化、消除、改造和扬弃人格中动物性的方面,而强化、壮大、高扬人格中人性的方面,从而把自己造就成为“人性压倒兽性的人”,成为“真正的人”。恩格斯通过对人性与动物性对立统一运动的阐释,事实上也阐释了人类社会在纵向上将“朝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指明了人类社会“人道”的发展方向。
根据恩格斯论述的原理,人性的成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的,它会冲破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束缚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中发展壮大。而这种人性并不仅仅局限于那种肤浅与狭隘的人性,而是恩格斯所重视的那种本质的人性,即劳动性,因为它联系并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它才具有真正的“普世价值”。只要抓住了这种人性也就等于抓住了人心,并能够顺应历史,促进人类进化,推动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2.4 中国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产生的“人道”理论结构
根据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这两类矛盾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能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事实上不但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一直强调的“人道”或“基础理论”,也能够反映其应用理论,它可以列表显示如下:
表2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两类矛盾与理论结构
两类矛盾 |
对立统一规律 |
矛盾与运动 |
符号 |
人与自然 |
劳动(正劳动性)+自然界(负劳动性) |
基本矛盾与绝对运动 |
→ |
人与人 |
人性+动物性(结合政治、经济等具体应用) |
基本运动+特殊矛盾或相对运动 |
+ |
特注 |
1)人类社会的特殊矛盾是由其基本矛盾衍生而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由此,人性与劳动属性相同,呈“正劳动性”,而人的动物性则与自然属性相同,呈“负劳动性”。自然,“社会性”与“阶级性”也属于基本矛盾的衍生品。 2)劳动属于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量,属于“物”,人性的“唯物”便属于劳动,所以,社会科学中的“唯物”隶属于劳动与人性。 3)人性在两类矛盾中的基本功能:①在基本矛盾中,它能够改造自然。②在特殊矛盾中,它能够改造人类自身与社会。 4)由于“两类矛盾”伴随人类的始终,所以,这一理论结构属于基础理论。不过,它已为应用理论的特殊矛盾或相对运动(如表1的“五行”)留出了空间。 |
透过表2“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两类矛盾与理论结构”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是如何基础和重要,由此也就说明,搞不清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与运动,也就搞不清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矛盾与运动,更搞不清“人道”或“基础理论”。
自然规律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它必须要服从于自然,不可以脱离自然而存在,不可以言之无物。通过以上比对分析证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基本能够与自然的运动规律相契合,由此,也只有运用中国思维和自然规律才能解读出马克思主义的两层含义,并确立其基础理论。如果不能区分人与自然的基本运动和人与人之间的特殊运动,便不能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其哲学思维。
正如西方现代的自然科学一样,其社会科学也是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不分,并且将它们两者都统一拥挤在一个类似于“大箱体”式的三维时空中(缺失历史维),致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难以安置(成了流水账),使其理论无法伸展并得到全面的阐释,并严重束缚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挥发。
3 需要对阶级进行两点论分析
理解马克思主义要掌握其基本原理,要用脑思考,不能“吃便当”。一直以来,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运用中,寻章摘句对其歪解的学风曾几度导致中国革命和建设濒临绝境,的确属于一种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由于文革中“四人帮”本本主义盛行的余毒还在,所以,“阶级分析法”到现在仍然余波未消,并成为社会科学发展一种不可忽视的阻力。
3.1 阶级的基础和其属性
一直以来,对“阶级”的基础和其属性都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由此也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解读很容易出现偏差。
很显然,根据表2所示,“阶级性”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它是以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为基础的,没有人类改造自然或劳动,便不可能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矛盾。所以,只根据“阶级性”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并研究社会科学,那毫无疑问属于一种狭隘的歪解,已经陷入了“唯心主义”。
有些人认为,阶级矛盾是决定一切的,认为特殊矛盾能够决定基本矛盾(其实也一直没能区分基本矛盾与特殊矛盾)。这在社会矛盾激烈时期是可行的,比如通过强调阶级矛盾,世界几十个国家产生了社会主义革命,并且红红火火,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强大阵容。但阶级矛盾毕竟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殊矛盾,只能在历史的特殊时期予以应用,它并不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将其作为基本矛盾会严重妨碍社会的经济建设,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就非常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与特殊矛盾的区分有多重要,它直接可以影响历史的前进或倒退。
1)无产阶级的性质为劳动。据资料介绍,“无产阶级,包括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用的劳动者阶级。”这一解释已经非常明确,无产阶级的性质就是劳动。“无产”是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表现形式,而“劳动”才属于其根本内容和属性。
有些人一直在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社会问题,这实质上属于“吃便当”,将阶级矛盾当成了社会运动的基础或前提,出现了本末倒置,由此在一些基本概念上也出现了模糊性和肤浅性,不能对其进行深入解读。比如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它在性质上实质上属于由人性或劳动主导社会运动,因为“无产阶级”的性质属于人性和劳动性,并不仅仅局限于那种简单化解释,由此便与资本主义的动物性或资本主导社会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资产阶级的性质为寄生。很明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资产阶级”的性质属于寄生性或剥削性,其“资产”只属于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表现形式,并不能说明其根本属性。由此,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性,在实质上就是反对动物性寄生。
3.2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本身的两点论分析
对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本身,是否也应该运用马哲的对立统一规律和毛泽东的两点论(二分法)予以分析,答案是肯定的。
1)无产阶级的两点论分析。马恩的一生都献给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最坚定不移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一边。但是他们也非常清楚,劳动者并不是人格上完美无缺的人,因为它也属于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体,不可能属于那种纯粹的人性和劳动性,必然也带有不可避免的动物性和寄生性,否则便成了古板并静止的一点论。
这种情况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比如现在反腐倡廉中所查处的许多贪官污吏,他们原本可能很“无产阶级”,但一旦掌握了权力便动物性与寄生性膨胀,走向了人性与劳动性的反面。
2)资产阶级的两点论分析。资产阶级也属于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体。虽然他们表现显著的一点是动物性和寄生性(对金钱的过于自私贪婪、堕落和腐朽),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也应该运用两点论予以分析,比如其诞生初期的“首创精神、独立性和勇气等积极的品质”,对生产劳动也具有调动、组织和促进作用,也具有相应的积极因素。
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我们不可以进行一点论解读与理解,也应该运用两点论分析法,这样才能够保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劳动积极性,并遏制其动物寄生性。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解读和理解的简单化,只运用“阶级性”和利益分析并看待问题,由此也很容易迷惑人们看重利益而导致社会道德滑坡,中国这些年花大气力反腐倡廉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很好注脚。
所以,对社会科学理解的深浅会直接导致不一样的行为与后果,比如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样的领袖人物,他们两人就可以作为抓人性(人心)与抓钱的两个典型,其后果不但会导致两党本身的清廉与腐败,也会将两党引向不同的发展方向与成败。
4 中国思维与马哲思想相结合的特色实践
纵观古今中外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自然科学相隔离的现象,并且具有着普遍性,而马克思主义则对其进行了革命,运用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将它们两者深度结合了一起。但也应看到,整个西方科学体系属于一种类似于“大箱体”式的三维时空,由其所产生的“辩证法”也难以克服三维思维的弊端(没能区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也没能区分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而这一弊端正好可以运用中国的四维哲学思维予以弥补,并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劳动思想完整地展现出来。同时,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思想内容,也可以弥补中国传统社会哲学思维内容的不足或短板。
中国思维与马哲相结合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来谈,但所谈仅仅属于抛砖引玉,大量内容还需要大家予以补充。
4.1 经济发展中的纵横思维与实践
社会科学的许多文章都集中于横向比较运动中的经济发展(容易侧重于资本竞争),其实,它也可以运用纵横思维来进行解读。
长期以来,由于一点论分析法成了一种习惯思维,所以,许多人对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转不过弯来,总认为计划与市场是对立的,不是统一的。针对中国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国内外各种评论分析多种多样,我们的官科目前也是口号多于理论阐释,难以说明问题。而如果运用纵横思维对其予以分析,那就非常明晰了,可以很好地解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根据“道与德”的关系,经济发展的纵向运动为计划经济,而其横向运动则属于市场经济,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由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我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实质就是劳动政权),将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通过“民主集中制”统一在了一起,在纵向上能够通过计划经济掌握运动方向,谋长远发展。而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引入了市场经济,使经济发展在横向上能够多种多样,灵活应用,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实现了经济的纵向运动与横向运动相结合。这样,既能够发挥各企业个体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也能够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长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防范系统风险,体现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比较优势。
相比较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则侧重于经济的横向运动,而其纵向运动的计划性则相对较弱,由此才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潮中出现了不适应,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而我国的“去产能”,也暴露出在市场化运动中,计划经济有些过于削弱的问题,说明混合所有制经济仍有待于通过实践进一步摸索。
4.2 “全球化”凸显中国社会主义“人道”
目前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缺失中华之“道”(即“天道”),由此,社会科学也就缺失相应的“人道”。而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入解读,将“人道”凸显了出来,它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并改造社会的基本运动,既联系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也联系着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由此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基础理论)。现在我们就拿经济全球化来做实例进行一下分析。
西方曾大力推动的全球化实质是由资本所主导的全球化,在发展中便于虚拟或寄生资本对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果予以掠夺,属于经济殖民主义。但由于各发展中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防范,使这种掠夺遇到了障碍,并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反而有些反噬发达国家自身,导致其产业的空心化,他们又被迫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而中国所推行的全球化则主要是产业的全球化,通过“一带一路”,将虚拟资本所主导的全球化换成了实体经济的全球化,其全球化内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实体经济则属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范畴,总体来讲其性质属于人性和劳动性,能够从根本上凝聚人心,顺应历史的发展,具有着很广阔的前景。
由于“一带一路”主张“互利共赢”,在资本获利的同时也要让各国劳动人民获利,从而使劳动与资本之间达成了一种新的认知平衡(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所以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拥护和支持。
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华之“道”,事实上是对我们传统理论中所缺失的内容予以补充完善,不但能使中华之“道”贯通古今,也能够贯通中外。
由此,在社会科学中,中国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方式也就如表2所示,为我们补充了“唯物”的劳动内容,其基本表达也就如表2中的符号所示,即“+”,它表示劳动纵向的绝对运动+横向的相对运动。
这个以“+”字为符号的理论框架,属于中国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结合的产物,它已将各种应用理论及其相对运动包含在“+”字那一竖“|”中,代表着社会的横向运动(即“德”)。
简洁的讲,中国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结合,事实上就是以中国哲学思维为基本骨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思想及“唯物”内容,由此而使得它们两者同时都获得了新生。
由于本文主谈基础理论或“天道”,应用理论只是一提而过,所以为其留出了充足的空间,希望众位网友在审核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对各行各业的应用理论(如法学、管理学、金融或资本运动等)积极探索,使其完善。同时也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篇后语:针对前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点论与两点论》,钊哲先生于
由于本文针对的是目前学术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其中已包含了钊哲先生所提出的问题,所以对钊哲先生的《有关人性的系列话题(11)》以及后续再发表的一些同类文章,就不再另行专文予以回复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