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
有人说,只有保护私有产权,才能鼓励创新。我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更新、创造、改变来创造新事物。改进一种事物或方法路径等是创新,创造一种新的事物或方法路径等更是创新。根据创新的领域不同,创新可分为政治创新、经济创新、军事创新、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等。
那么,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人或者由人组成的组织,激励人们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了改善国家、民族、阶级和组织的境遇而创新。例如,为了摆脱国家、民族和组织等面临的灭亡危险,为了改变农民、工人遭受地主、资本家剥削压迫的状况,为了国家、民族和组织的强盛,为了改变社会上不公正的状况,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等,而进行革命、改革以及有关的创造、改变等创新活动。
二是为了理想而创新。就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志向而创新。例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理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再如,一个科技人员为了实现自己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造福的理想,而进行的科技研究和技术革新,也是为了理想而创新。
三是为了履行工作职责而创新。有的人并无远大的理想,但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这些人为了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也会进行创新活动。
四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创新。如为了个人增加收入、晋升职务职称、出名和受到表彰等而进行创新活动。
以上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最基本的四种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参与创新活动往往是几种动机并存,同时发挥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要激励民众进行创新,需要多种措施并举,既要给创新者以合理的利益回报,更要重视培育民众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培育民众优良的职业道德特别是敬业精神。后者往往更重要。
伟大的创造来源于伟大的理想。在毛泽东时代,国家对于科技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主要是进行精神鼓励,物质报酬很少,却搞出了在世界上首创的杂交水稻、青蒿素、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新四大发明”,搞出了“两弹一星”等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涌现了钱学森、邓稼先、于敏、赵九章、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袁隆平、华罗庚等一大批国际顶尖级的科学家,以及王崇伦、尉凤英、倪志福、李瑞环等一大批技术革新能手。参与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些人搞出了大量的科技研究和技术革新成果,并不是为了获得丰厚的物质报酬,他们主要是怀着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凭着强烈的敬业精神,锲而不舍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他们的伟大情操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铭记。
由此可见,那种“只有保护私有产权才能鼓励创新”的观点是不对的。我认为,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只有”这两个字上。为了鼓励创新,国家当然应该保护创新者通过创新活动合法获得的财产,但是加上“只有”两字就不对了。这是因为,
首先,创新者的财产可能有多种来源。一个创新者的财产,既包括通过创新活动获得的财产,也可能有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财产;既包括合法获得的的财产,也可能有非法获得的财产。如果这个人有非法获得的财产,难道国家还要保护其产权吗?
其次,许多创新者进行创新活动并非为了获得财产。例如前面提到的许多科学家和技术革新能手,他们进行创新活动并非为了获得财产(包括知识产权),也没有通过创新活动获得什么财产,因此,保护私有产权对鼓励他们创新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三,创新者往往没有多少财产,而富人往往不愿创新。中国有句老话叫“穷则思变”,创新最积极的往往是没有多少财产的穷人,因为他们想通过创新改善自己的境遇。而富人是既得利益者,他们过着十分富足甚至是豪华奢靡的生活,许多人就满足于现状,创新的意愿也就大大降低了。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保护私有产权对想由穷变富的人开展创新还有点鼓励作用,而那些已经富起来的人特别是“富二代”、“富三代”,对鼓励他们创新没有多大作用。
第四,“保护私有产权”主要保护的是资本家和权贵们的产权。在今天的中国,谁最希望政府保护私有产权?对保护私有产权愿望最强烈的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这些年集聚了大量财富的资本家和权贵们。一般的老百姓没有多少财产,他们最希望保护的不是什么私有产权,而是存在银行里的钱不要贬值。由此可见,提出“只有保护私有产权才能鼓励创新”观点的人,不管其主观意图如何,在今天的中国,所谓“保护私有产权”实际上主要保护的是资本家和权贵们的产权,而对于鼓励创新不会发挥多大作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