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独闯新路,开创了完整的、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把他首次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变为现实,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毛主席领导建立的植根中华大地、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愿望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
毛主席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的,也是迄今为止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都更优越的,是迄今为止最正确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毛主席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具有一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自己掌握自己命运这样普遍的优越性,而且有实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打破苏联模式那样先锋队完全的包办代替严重弊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力、更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特殊的优越性。
(1)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普遍的优越性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我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率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保障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劳动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适应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所以,遵照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革命指示,1975年总理的工作报告强调:“社会主义革命是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们必须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在革命统帅下,努力增加生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
(2)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社会主义制度普遍的优越性
正是因为我党全心全意的依靠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带领广大人民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社会主义制度,带领群众成为了社会真正的主人,群众才能团结起来,才有了巨大的生产积极性。
正如1975年总理报告所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团结其他劳动群众和广大知识分子,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爱国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爱国侨胞和港澳同胞的革命统一战线。我们要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共同奋斗。”
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没有人民当家作主,是不可能做到基本上尽可能的团结大多数的。
(3)人民公社——毛主席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特殊的优越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实现从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全民所有制经济过渡的基层载体构建方面,毛主席开创了集体公社制度——集体公社实行工农商学兵合一、政经合一、全民皆兵,大力发展政治经济和民兵力量,作为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向社会主义发达阶段过渡的载体。
公社是实现农村自主工业化、发展乡村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乡村有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经济过渡的载体。这是毛主席重要的制度创新。他找到了前人没有找到的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道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创造了人民公社制度。
毛主席说:“现在存在的以人民公社形式出现的社会主义大集体所有制,也就系小全民所有制,要逐步地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长期并存下去,总有一天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生活对农业生产越来越增长的需要,不能充分满足工业对农业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而要满足这种需要,就不能不解决两种所有制的矛盾,不能不把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不能不在全国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来统一计划全国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和分配。”
人民公社也是解决城乡差距、发展乡村工业、实现乡村自主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前人所没有提到的,是毛主席的伟大创造。这成功克服了苏联农业集体化之后城乡差距极端严重、农村相对于城市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严重弊端。
关于公社的自主工业化,毛主席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公社不仅有利于农村工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正如总理1975年报告所说:“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
(4)“鞍钢宪法”——毛泽东时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起初,中国也照搬苏联的“一长制”,搞“马钢宪法”,但是结果很不理想——厂长作威作福、欺压工人、犯错不受制约、享乐不受制约、肆意妄为的鞭挞工人。官大一级压死人。无产阶级近乎奴隶一般服从命令、大气不敢喘,有些甚至因为厂长不受制约的贪污腐败,收到了资本主义一样的剥削。
如果这一问题不从制度上解决,就有资本主义全面复辟的隐患。毛主席从生产关系角度出发,精准的指出了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这些人〔在印发这段批注的时候,薄一波在“这些人”的后面加了一个注释:“指那些企业领导人中坚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怎么会认识呢?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社教运动决不能依靠他们,我们能依靠的,只是那些同工人没有仇恨,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干部。”
可见,毛主席说的很清楚——在生产关系中处于管理地位的企业干部如果不参加劳动、脱离群众、蔑视群众、“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要搞或已经搞了人剥削人,那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毛主席分析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时候紧紧的联系着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指出官僚主义者阶级本身就是生产关系中的资产阶级分子。
为了打击“一长制”带来的严重的官僚主义、资本主义腐朽因素,毛主席积极推广“鞍钢宪法”——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利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制度、实现干部、工人、技术工三结合。
“鞍钢宪法”这样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创立,离不开毛主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改革的重要思想的指导。毛主席比其他国际共产主义者都更重视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这一生产关系重要定义,他紧紧把握住“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毛主席更是探索着真正的公有制道路。
毛主席科学的指出:“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
“鞍钢宪法”作为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新制度,成功实现了无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真正意义上的支配权,极大的调动了工人阶级的生产热情,推动了中国工业发展。所以,总理1975年报告指出:“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四年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一点九倍,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钢增长一点二倍,原煤增长百分之九十一,石油增长六点五倍,发电量增长两倍,化肥增长三点三倍,拖拉机增长五点二倍,棉纱增长百分之八十五,化学纤维增长三点三倍。”
(5)有社会主义制度,才有社会的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成为了一个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1975年,总理自豪的说:“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动荡、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反,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毛泽东时代,为什么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因为在毛泽东时代,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育儿、养老是没有压力的,是有基本按需分配的保障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不能没有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因素),是国家可以负担的。走了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水平有效的改善,社会也“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在毛主席领导下,我们走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才有了“财政收支平衡,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成就。只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有统一的计划、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财政收支的平衡,才能有计划地、科学地搞好建设,有效的制止资源的浪费、按时的还清内债和外债。也正是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才会实现“物价稳定”。正是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才可以有效的调整物价、保证物价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应人民消费水平。
而如果背离了毛主席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背离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代价也是严重灾难性的。
附录:打倒关于农村集体所有制实践方面吹苏贬中的严重谬论!
严重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从先锋队绝对权威包办制到官僚资产阶级所有制——关于集体农庄的根本弊端:
第一,苏联的集体农庄不是真正的公有制、真正的集体所有制,而是先锋队垄断的、完全先锋队包办的代理制,再怎么“集中”,也没有实现无产阶级整体对于村集体和农民的领导,也没有实现村集体内群众真正对生产资料共同的支配权,而是完完全全上级的包办。
绝对权威代替相对权威,先锋队完全剥夺了整体无产阶级对于社会的管理统治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但是由于先锋队本身在那时没有变质,那时苏联集体农庄还基本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
第二,赫鲁晓夫时期,随着先锋队变质为官僚资产阶级法西斯集团,农庄无疑也成了官僚资产阶级赖以捞钱的官僚资本主义大型农场而已。
正如“九评”所说:“这些农庄领导人所把持的农庄,实际上变成了他们的私产。他们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变成为新的富农经济。他们在上级领导机关中往往有着自己的保护人。他们同庄员的关系,同样变成了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象这样的压在农民头上的新的剥削者,难道不是货真价实的新富农分子吗?”
由于苏联集体农庄专门负责进行农业生产,苏联农村和城市差距很大、工农差距极大。乡村和城市差距如何解决、工人和农民矛盾如何解决、集体所有制如何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这个问题苏联没找到解决的办法。
正如毛主席所说:“如何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如何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斯大林没有找到适当的形式,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他不提倡共产主义的因素,割裂重工业和轻工业,不重视农业,片面地、过分地强调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不足够重视消费资料的增长,没有按照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政策来缩小三大差别,反而是扩大了三大差别”,“两个过渡,他都没有找到方法,找到出路。他没有找到一条道路,解决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书里说,要创造条件使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消失。”
关于人民公社——三级所有是当时实事求是的选择,有真正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实质性,选择道路、前途的优越性更大于集体农庄
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将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对政权和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尽可能付诸实践,即使是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乡村还是只能先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只能这样做,不然就会刮“共产风”)。
但是,无产阶级能对生产资料和政权有支配权、贫农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也对集体经济和社队政治有监督权等等一定范围内的民主权利(以防社队书记克扣工分、私藏粮食、作威作福、克扣群众生活必需品),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性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真的无产阶级专政,真正的无产阶级拥有对政权的支配权,真正的无产阶级可以制约、揭露、打击先锋队内部的资产阶级分子;这是真正的公有制,真正的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有管理支配权。
而列宁去世之后的苏联集体农庄再怎么上级垄断、再怎么上级集中,也仅仅是绝对权威下一小撮干部片面的集中、片面的包办代替,也是没有贯彻好列宁的敦敦教诲,没有像毛主席那样实践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所有制。
毛主席领导我们中国成功找到了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农民逐渐转化为工人、缩小城乡差距的正确办法——以公社为载体的乡村的自主工业化。
毛主席讲:“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这是毛主席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前人没有的。
公社不能只搞农业,也要办社队工业,还要发展乡村的文化和基建,发展乡村工业生产力,实现乡村工业化,逐渐随着生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乡村农民转变为乡村工业工人和农业工人、推动乡村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
正如1958公社决议所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它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即按劳付酬)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即各取所需)的道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以及国家对内职能逐步缩小以至消失的道路”,“为了逐步促进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各县应当普遍地成立县联社。县联社应当在今后若干年内,在大力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觉悟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步骤,逐步增加公社生产资料的全民性部分,逐步增加公社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的部分,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把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
综上所述,苏联的“集体农庄”再怎么“垄断”、再怎么“集中”也不过是先是先锋队绝对权威的包办制,后为官僚大资产阶级所有制而已。
中国实事求是的根据自身生产力水平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同时,还吸取苏联城乡差距巨大、没找到具体的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办法的严重教训,探索出了乡村自主工业化、实现乡村工业化、实现乡村农民转化为工人、实现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正确办法,还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一切前提下农民群众队集体经济拥有民主管理权、监督权(以免被社队书记克扣工分和粮食、以免社队书记作威作福),实行真正的集体所有而不是先锋队干部所有),这更是苏联无法和我们中国相比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