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就灵。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妨让新中国历年粮食总产量统计数据来说话。
从统计表中不难看出,1959年至1961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三年粮食出现大幅度减产,而1962至1964年则连续三年大幅增长,由于这三年是相较于三年自然灾害的恢复性增长,所以不具有参考性,因此,我们就从1965年至1979年这个时间段来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知,196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945亿吨,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321亿吨,15年间,全国粮食增产约1.4亿吨,增幅约70%,年均增幅约4.7%。
再看1980年至1989年整个八十年代。198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是3.2亿吨,比1979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198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是4.07亿吨,比1979年增加不到0.8亿吨,10间,增幅约23%,年均增幅约2.3%。
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1965年至1979年这15年间的粮食年均增长速度是整个八十年代年均增长速度的2倍多。
从1965年至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情况来看,如果1979年以前的生产形式能够继续下去,那年均5%的增幅肯定会得到延续。这就好比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只要不遇到障碍物,肯定会一直高速往前行驶,绝不会无缘无故的戛然而止。
而如果整个八十年代我国的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能够延续前十五年年均5%的增长水平,那么到198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就能够达到5亿吨。但事实上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居5亿吨大关,已经是2007年以后的事了。
也就是说,整个八十年代的生产方式在粮食增产方面,还不如以前。
再来说吃饱饭的事。
前面之所以拿整个八十年跟之前比较,是因为农村分田单干并非全国统一哪一年进行的。那个"急先锋”是1978年就分了,后面有1980年分的,也有1981年分的,还有1982年、1983年分的。
因为1984年彻底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所以我们确认1984年为全国农村全部分田单干。
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是4.0731亿吨,仅比1983 年增加了 0.2003亿吨,增幅并不大。
1984年,全国人口为 10.4357 亿人,仅比1983年增加了 0.1349 亿人,增长也不多。
我们来看人均口粮:1983 年人均口粮为 376 公斤,1984 年人均口粮为 390 公斤。
就是说,分田到户的第一年,人均口粮只增加了 14 公斤,平均到每一个月是 1.17 公斤,平均到每一天是0.039公斤,平均到每一餐是0.013公斤,也就是13克。
13克,相当于一两酒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呷一小口的事。
问题来了:少吃一筷子饭就是大集体挨饿,多吃一筷子饭就是大包干吃饱,莫非那些说分田单干就吃饱饭的一个个全都是猫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