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的眼科大夫唐由之回忆说:
“1975年7月28日,是主席做完手术的第五天,主席就开始自己看书了。当时房间里只有主席和我两个人,戴上眼镜的主席起先静静地看书,后来小声低吟着什么,继而突然号啕大哭,我看见他手捧着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哭声悲痛又感慨。事发突然,我既紧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赶快走过去劝慰他,让他节制,别哭坏了眼睛。过了一会儿,主席渐渐平静一些,同时把书递给我看,原来是南宋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读书是毛主席一生之最爱,为何这次读着读着就哭了呢?
且看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为方便大家理解,笔者尝试译成白话文:
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然而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形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却被看成天设的南疆北界。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又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正是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六朝的旧事,原来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
可笑东晋权贵王导、谢安等人,居然登上高楼眺望边远,也装模作样学爱国英雄洒泪挥涕,却毫无爱国英雄的实际行动。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完全不顾中原地区的广大百姓被异族的铁蹄践踏蹂躏。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的信心,一旦时机成熟,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又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南宋孝宗皇帝,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等奸佞,倡言恢复中原完成国土统一大业,可宋孝宗毫不理会。出于爱国者的责任感,陈亮在1178年连续三次上书,由于奏疏直言不讳,大胆揭发了一班大臣退让求和、苟且求安和儒士们脱离实际的空谈之风等,遭到了当权者们的忌恨,被两次下狱。
陈亮虽然遭受了严重打击和排斥,但他对恢复中原之志始终如一。1188年,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他亲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观察地形,并准备依据实际调查结论,再向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一系列经营南方,进取中原,统一国土的具体方略。
这首词就是陈亮在观察地形的过程中登多景楼后挥笔而就的,抒发了他内心诸多的忧患、积虑、悲愤乃至无奈。
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及的处境不难看出,毛主席之所以恸哭失声,是因为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
热爱毛主席的人都知道,反资防修是毛主席晚年最上心的一件大事。可正是这件防止江山变色的大事,当时真正理解和支持他的人廖廖无几。词中一句“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无疑触碰到了他的良苦用心不被人理解的那根弦。而“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一句,让他想那些人前誓言为人民服务、人后为个人家庭争利的党员干部,这正好又碰撞到了他时日无多、力不从心的痛楚。
毛主席曾对贺子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中最见不得百姓受苦,一看到他们受苦,我就难受得想流泪。“彼时,毛主席已经82岁高龄,且重病缠身。他亲手缔造的且为之奋斗一生的党和国家,为的是让最为广大的劳动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他担心自己身后他们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而词中"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如同资本主义复辟、老百姓受苦受难的场景撞击到了他最为脆弱的泪点。
从老人家的这次号啕大哭,我们看到了他晚年深深的担忧、焦虑和孤独,更看到了他对最为广大的劳动人民真挚、深厚的情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