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提个问题: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以扎根发展?
在当代思想文化交流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却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茁壮成长,这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对稳定的传承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当代中国传播起来并且落地生根,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偶然因素还是必然因素占比大?
所以我们看看马克思主义能落地在中国的影响因素。
1.政治救亡的刚需
我们都知道近代的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之中,政治主权被西方列强肆意践踏。
对内有封建统治腐朽不堪,对外有列强环伺鲸吞,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带来的阶级斗争学说,为受压迫的工农群体指明了方向。
比如早期的文化先锋们,像李大钊、陈独秀这些大佬,用大白话在报刊上宣传马克思主义,把高深理论掰碎了讲给老百姓听,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服务对象是老百姓。
而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每一代人都在更好的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更好的指导社会的进步。
这种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赋予民众反抗压迫的合法性与组织性,催生出无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先锋力量,给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重塑国家主权提供了力量!!
2.经济变革的指引
当时,中国的传统农耕经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摇摇欲坠,民族工商业被外资挤压得艰难生存。
而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经济改造思路,尤其是关乎生产资料所有制、公平分配的论述,启发了国人对重建经济秩序的渴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经济实践,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旧有剥削式经济关系,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让经济发展重回正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也因此赢得民众深度认同,扎根于这片土地。
3.传播体系的适配
一个政治稳定的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筑牢根基,自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当作核心任务。
从苏区扫盲运动,到全国范围的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官方力量与民间热情交织,教材、报刊、讲座等多样渠道并用,让这一思想大规模的覆盖社会。
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又为理论传播提供物资保障,能印刷海量书籍、开办培训,强化传播效果。
比如现代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接触到的知识。
4.本土化的适应性
传统文化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存在着不谋而合。
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观念、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中国儒家“大同”理想、墨家“兼爱”思想有相通之处,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们更易接纳,并在后续融合中能够让马克思主义有更多的本土文化气质。
如今,可能人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却很少被提及。
其实用中国传统哲学视角也是有助于我们大众来观察马克思主义以及它在社会中的作用。
我举个例子,更多例子大家可以来举。
因为马克思主义并非僵化的,所以假如用中国哲学中的“道器法术”视角来把握它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到:
1.马克思主义之“道”,是对人类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向往。
2.马克思主义之“器”,这就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前者把社会发展看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后者帮无产阶级揭示既得利益者如何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或者剥削。
3.马克思主义之“法”,各国国情天差地别,单一革命模式难通行。比如早期革命时期,利用城市中工人革命的这一理论被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策略所取代,恰恰说明“法”层面是要灵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马克思主义之“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所以如何将这种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观点让大家知道,这就是“术”层面需要考虑的。
善用报刊、演讲、文艺作品,向大众普及理论,为了唤起阶级意识,让无产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可以说,术是真正落地于大众的东西,也是让更多人有意识的参与的过程。
所以呢,我们如果用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道器法术”视角就很明了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了,也可以审视自己是从哪个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
以道为魂,它的发展方向有恒定方向,也就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与自由;以器为基,能不断从现实新情况里补充,在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思想;而靠法、术试错、调适,马克思主义得以动态更新。
因为只要是实践,总会有出错的地方,更何况对于一个发展的理论以及学科,试错是必然的;只是这种放在一代人身上被放大了。
总得来看,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遵循道器法术框架,应对新挑战,丰富其内涵,都是更好的朝着道之所向的目标进步。
那么你还觉得哪些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有助于审视马克思主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