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十二章(1-5)

qingfengyan07 · 2010-04-21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主观唯心主义  

   

1.贝克莱思想概述及评判  

   

新知:在开始我们本章的讨论之前,我想先给读者再进行一些提纲挈领的对现代西方学术思潮的概述。各派思潮从大体上来说最主要的有两类,一类是科学主义(或称实证主义)思潮,一类是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的核心特点就是从解释人出发解释世界,而科学主义思潮的核心特点就是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解释现象世界。当然,两种思潮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老师,以为然否?

清风:很好。必须看到的是,此两派思潮本身都是相对于人类思想的传统即以理性为中心而论的。我们在上一章所介绍的无论是作为哲学的“人学”,还是作为心理学的“人本主义”都是人本主义思潮的具体体现。而接下来我们要讲述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一章则可看作是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思想渊源的一些概要介绍。

新知:科学主义思潮强调知识的“实证性”,断言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知识才是确实可靠的,至于经验或现象背后存在着的本质或规律则是无法解决的。很显然,此思潮的思想源头来自于英国的经验主义,因为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否定或贬低理性。起源自英国的经验主义因为一切都从唯我的经验出发,又常被冠之以主观唯心主义之名。又因为它对理性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的怀疑性,又常被视作怀疑主义的代名词。

清风:相对于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的传统而言,英伦三岛流行经验主义的思潮。就理性派而言,又以欧洲大陆的德国为中心。日耳曼民族一向以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一丝不苟的纪律性而著称于世,到黑格尔时代理性思维到达了一个哲学的顶峰。不过,人本主义思潮对理性派的反抗也还是起源于德国,如我们前面所讲过的叔本华。科学主义思潮对理性派的反抗则理所当然地起源于英国。

新知:贝克莱(1685~1753年)祖籍英格兰,是爱尔兰的一位天主教的主教,但是其教会职务基本是个挂名,他本人以哲学与科学上的成就闻名于世。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过去时代的大学者,却是在当今大学课堂里被嘲笑次数最多的人。何也?因为他有一个著名的理论,那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否认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性,因而遭到一般学生的哄笑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风:我还在小学五年级时就看过一本《通俗哲学》,对其中讲到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时所附的一幅漫画现在仍记忆犹新。这幅漫画的标题叫“画饼充饥”,意在讽刺贝克莱既然否定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因而人们可以不用吃真实的饼而画饼充饥就行了。以我那样小的年龄,自然会觉得奇怪,堂堂哲学家怎么脑筋反而有毛病呢。直到上了大学之后,才慢慢意识到在常人看来非常搞笑的理论中其实也蕴藏着深刻的智慧的,岂是能一笑置之这么简单的。

新知:讲到贝克莱之前,要讲下英国经验主义的始祖洛克,其关于心灵的“白板论”奠定了经验论的基础——

那么我们且设想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不带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了这些东西呢?人的忙碌而广大无边的想象力几乎以无穷的样式在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从何处得来的?它从哪里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和知识?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根,知识归根到底由此而来。

贝克莱发挥了洛克的观点并将其推向主观的极端,在他看来世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人的主观产物。人类认识的对象,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而是各种各样的“观念”。所谓的事物,无非是些“观念或感觉的集合”。他以樱桃为例说——  

我分明看到这个樱桃,我分明触着它,尝着它……它一定是实在的了。如果你要把柔、湿、红、酸种种感觉都去掉,那么这就无异于把樱桃去掉。因为樱桃并非异于这种感觉的一种东西。因为我们看到这些观念是互相连带的,所以心便把它们连贯成一物,或者说是给以一个名称。  

观念或感觉既然只能在心灵中存在,那么作为“观念或感觉的集合”的物,当然也就只能在感知它们的心灵中存在了。所以,事物的存在就在于它们的被感知。

清风:促使贝克莱有此高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身份是一个主教,在他看来任何唯物主义都必然将导致无神论,从而有违于其信仰。只要我们取消了物质的客观存在,也就否定了感觉之外任何非精神的来源。于是,人们具有感觉观念这一事实,就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明。因为人心中的感觉观念既不是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也不是心灵主观的创造,同时它们作为被感知的存在又依赖于某种精神实体,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它们是由人心之外的精神实体所引起的。

新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机械论的物质观无法解决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机械论将物质与意识看做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存在,无法解决两者的一致性问题,所以贝克莱试图以消除物质的方式来实现观念的一元论。现代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第二性的,但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但我好象有个印象,刚开始本书的时候,我们就曾探讨过一番,对唯物辩证法有过重大的发展,是吗?

清风:你再好好想想,当初我们是怎么来解决唯物与唯心之间关系这一千古悬疑的?

新知:就宇宙全息论来看,任何物质都具有精神性,而任何精神都是一种具有一定主观性的特殊存在的物质,物质精神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开来的。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物质、精神、时间、空间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以前人们只以为精神是人脑的机能,而意识不到动物植物乃至宇宙万物都是有精神的,只不过同人之精神相比它们都还处于低级状态。但人之精神之种子是早在宇宙诞生之时起就已经种下的,宇宙不过是按照既定的秩序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其从潜态层面一点一滴地完全地展现到显态层面而已。很难想象当自然界出现了进化的最高产物人之后,最高级的意识——人的精神突然就从地里冒出来了。人之精神就是宇宙精神的体现,是宇宙表现与反思自身的一种高级方式。

清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在理论上直接利用和发展了洛克学说中的缺陷。洛克承认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感觉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但他同时认为人的观念有两个来源——一类观念是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得来的;另一类观念则是人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得来的。

此外,洛克还认为事物具有两种性质——“广延、形态、动静、不可入性”等“第一性的质”,是事物客观的、固有的;“颜色、声音、气味”等“第二性的质”,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依赖人的感官而存在的、主观的东西。

作为唯物主义经验论代表的洛克,其唯物论的不彻底性是显而易见的。而贝克莱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一切观念都归于内心的“反省”,将事物的一切性质都统一为依赖于人的感官而存在的,从而用彻底连贯的唯心主义的方式化解了洛克学说中的矛盾。

新知:贝克莱的局限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认识到了人的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却走向了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性的极端。但他的贡献就在于看到了人的意识能够整体地能动地去反映客观存在,这一点对后来的心理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从近代心理学鼻祖冯特对“内省”的实验研究,到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实际上是对人对现实的意象进行反应,似乎或多或少能追溯到贝克莱对我们的启示。

   

2.休谟思想概述及评判  

   

新知:休谟(1711~1776年),是对哲学进程影响极为深远的哲学家,是最彻底的经验论者,温和的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他最主要的著作是《人性论》一书,早在他28岁时便出版了这本巨著。

清风:在我小时候想象中的哲学家都是一些这样的人,满头白发加上满脸花白胡子且又满腹经伦的老学究。常人的想象估计也跟我差不了多少,现在才知道伟大哲学家大部分都在其年轻时便发表了巨著并奠定了其整个思想大厦的基石,也不知道形成常人错觉的原因是什么。

新知:也许常人都觉得哲学太高深了且又离常人的生活太远,因而使得常人认为哲学似乎是老学究闲来无聊时方去研究的东西了,哈哈。还是言归正传吧,我们还是来看休谟的主要思想吧。休谟思想的要点在我看来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方面,一为基本的经验论原则,二为怀疑论特别是对因果关系的怀疑等等。

清风:基本的经验论原则我还是知道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原则可以称为“印象在先原则”,强调“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此实际上是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第二条原则也可以称为“想象自由原则”,即是说,观念虽然由印象而产生,但是在心中却可以自由地结合,从而产生出印象中所没有的东西。当然,这种“自由”不能创造观念,因此观念无论多么荒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据。

新知:暂停一下老师,你得考虑一下读者的承受能力呀,我必须先得给你作出一些关于印象、观念等概念的补充说明。在贝克莱称之为观念的东西,休谟则将其称之为“知觉”。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感觉、情感、情绪、思维等所有的意识活动。休谟并进一步将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一类是“观念”——

两者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和意志中时,他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进入心灵时最强最猛的那些知觉,我们可以称之为印象;在印象这个名词中间,它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至于观念这个名词,我用来指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微弱的意象。

清风:很好。接着说,休谟把一切观念都归结为印象,而印象中最基础的又是感觉印象,那么感觉印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换言之,一切来源于经验,而经验自身的来源呢?对此休谟说——

至于由感官所发生的那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的断定,那些印象还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心灵的创造所产生,还是由我们在造物主那里得来的。

新知:休谟在这段话中实际上已经将自己与洛克和贝克莱都划清了界限,他们一个主张“心外有物”,一个主张“心外有上帝”,所以都不能算是彻底的经验论者。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就必然在逻辑上使感觉的来源问题的回答成为不可能,休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怀疑论的态度。但正如休谟自己所说,他又不是彻底的怀疑论者,算温和的怀疑论者,因为他并非因为感觉的来源是可疑的就不要感觉了,而是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退守常识——认为我们只要不去追问感觉的来源问题,能够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就足够了,而且他自认为可以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

清风:休谟对传统哲学中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上帝等基本观念都进行了诘难,接下来他对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因果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认为,在我们的观念联系中没有必然性或者说没有绝对的必然性。当我们观察自然中的变化(一个运动或一个动作)时, 我们往往把它与第二个与之有时空关系的变化联系起来看,第二个变化好象是第一个变化的作用下产生的,好象前者是后者的必然结果。我们怎么会接受这种必然联系呢?只有当我们能够证明印象之间是有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的,因果观念才有真理价值。我们所能知觉到的一切都是某种感觉的并存和演替。比如说,我可以观察一个静止的弹子被撞击后的运动过程,如果我严格地局限于我所观察到的情形,那么我所能够看到的就只能是一个从A到B的相继过程。知觉所能告诉我的始终只是“在此之后”,而永远不会是“因此之故”。并不存在能够证明必然的因果联系这个概念的正确性的(外在)知觉。

新知:人们通常在实践上反复看到从A到B的变化总是成立的话,人们就会认定A与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休谟认为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重复一万次仍然是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中发现出必然性来,而且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只对过去或现在有效,虽然可以推测但却不可能必然地推论出明天的结果。休谟还进而提出著名的“休谟问题(归纳问题)”,或然的归纳推理在逻辑上是得不到证明的,也就是说归纳推理如何从全体过渡到结论、从个别过渡到一般,即归纳的合理性问题,在逻辑上是得不到证明的。

既然经验不可能告诉我们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我们的因果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休谟认为,尽管经验不能提供因果之间必然联系的证明,多次重复的经验也并不比单一例证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是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相随时,这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观念的来源。进一步休谟还强调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清风:休谟其它重要思想体现在“对宗教的批判”“将理性从道德领域驱除”方面上。中世纪著名神学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几个证明中包含“始因论”,一直为其它神学家们所继承。牛顿也曾经想不通这个“第一推动力(始因)”问题而潜心研究神学长达二十年之久。休谟认为,人是无法经验到上帝是宇宙的第一因的,我们也不能在上帝这个“第一因”与宇宙这个结果之间形成“恒常联系”的习惯性联想,那要经过许多次重复才是可能的。因此,这一证明是不成立的。同时休谟以其怀疑主义的立场,还批驳了神学家们通过“神迹”和“宇宙设计论”等来论证上帝存在的理论。

新知:休谟还反对将道德建立在理性上,他认为激情是我们的唯一源泉,若认为理性能够决定我们的意愿和行为,这纯属幻想。人们之所以作出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理性发达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同情别人的处境。正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可能宁愿整个地球遭到毁灭也不愿意自己的手指被割到。这与理性并没有什么冲突。”

清风:“看古今多少佳话,都早已被浪花冲了。”但是非功过,还是可以被后人评说的呀,你怎么看待休谟的?

新知:讨论哲学问题太枯燥乏味了,以至 于 老师居然背出琼瑶的言情小说《浪花》中的诗句来了,哈哈。休谟在认识论上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洛克、贝克莱等人的学说,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它使哲学的发展从以本体论为中心转向了以认识论为中心,标志着西方哲学的重要转折。他的怀疑主义立场,将康德“从独断主义的昏睡中惊醒”,从而诞生了其开一代新风的“批判哲学”。批判哲学发展到现代,最著名的就是由波普所创立的“批判理性主义”。

清风:何以不能独断呢?比如说,因为自己看到的马都是黑马,就以为世间的马都是黑色的,其实不是这样。虽然有“天下乌鸦一般黑”一说,但任何人都不能断言说天下没有白色的乌鸦。休谟让我们警醒,我们不能轻下必然性结论,只能是下或然性结论。

新知:他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归结为习惯,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有助于人们克服将主观经验盲目上升为确定无疑的因果关系从而妄下定论的误区。

清风:请举例说明。

新风:很多人会认为闪电是造成打雷的原因,因为每次闪电之后就会打雷。但实际上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是由于放电作用所致,所以事实上是另外一种因素造成了这两个现象。举个复杂点的例子,有很多人吃了某种药之后,病就好了,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一定是被那种药治好的。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在做实验时,总是会将一些病人组成一个所谓的“控制组”。这些病人以为自己也在服同样的药,但实际上他们吃的只是“安慰剂”。如果控制组的病人也好了,那就表示那种药的药效实际上是值得怀疑的。

清风:但是虽然不能仅由事物的表面现象来确定它的因果性,但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而认识和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并用实践来检验它。恩格斯举了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射击。如果我们把引信、弹药等放进枪膛内进行发射,我们必定会取得预期的结果。因为我们已经能够掌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确实也有时候不发生这样的结果,但这正好证明了因果性而不是推翻了它。因为我们总能找出例外的原因,如引信的化学分解、火药的潮湿、枪筒的损坏等等。一旦故障被排除,预期的结果就必然回出现。人在这里可说是“对因果性作了双重的验证”。  

新知:你说得很对。但是,现代似乎又对理性认识、科学知识等崇拜得过了头了,因而出现了对科学的迷信。所以,重温休谟的怀疑论,是有相当好处的。特别是在与老师一起探讨了这许久的东方哲学之后,就更是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如果说休谟忽略了理性认识的巨大作用的话,那么今天过分看高理性认识的作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3.康德思想概述及评判  

   

新知:康德(1724~1804年),普鲁士柯尼斯堡人。终身未婚的康德从未跨出过柯尼斯

堡一步,生活规律机械地近似呆板,以至于柯尼斯堡的市民可以根据他的活动来校准时钟。每当下午3点半的时候他就走出自己的家门走向菩提树小林荫道,如今它已被称为哲学家之路。然而就是这个身高不足五英尺的“行动的矮子”,成为了“思想的巨人”。

   清风:这很好理解,古来圣贤多寂寞,倘若耐不住寂寞,也就成不了大事业也。

   新知:比如说老师你本人也是这样呢,哈哈。康德本人极其博学,著作等身,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前瞻性的成就。他在《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中提出的关于宇宙形成和行星运动的理论假说,被称作康德—拉普拉斯(法国天文学家)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从混沌无序的原初状态如何形成一个和谐的宇宙整体。在《物理单子论》中,康德将单子——形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的本质定义为“充满空间的力”。这一思想在当代物理学中又获得了一次伟大的复兴,当代物理学不仅认为物质只是能量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还在实践中证明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清风:烦不得了,绕一大圈,还没绕到正题上来呀。快点说说被称作康德唯一重要著作

的《纯粹理性批判》上来呢。

 新知:稍安勿躁。1781年,康德发表了那震惊世界的《纯粹理性批判》,顾名思义意为对理性进行一个批判性的总结判断,这本晦涩难懂的书却是照亮了西方哲学的天空,成为永恒的经典。有必要先介绍下批判问题的产生。唯理派在当时发展到一个统治地位,被称作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在方法上则是独断主义。休谟将康德从“独断主义的昏睡中”唤醒,使得他开始怀疑理性主义的正确性,从而在认识论上彻底地进行了一次清算。

清风:实际上康德对经验主义也作了一次清算。他实际上要解决的是这样两个问题,认

识的范围,认识的形成,你以为然否?

新知:你都盖棺论定了,我只有具体说明的份了,哈哈。就认识的范围而言,在康德看

来,我们能够认识的只是现象这个此岸世界,而在现象之外还有一个彼岸世界“物自体”是我们所无法认识的。这个物自体,既是现象的缔造者,也是客观存在的,更是不可知的。

    清风:物自体是我们所无法认识的,这带来一个积极的一面就是我们终于知道了我们理性的局限了,但消极的一面就是对人类试图认识自然本来面目的努力宣判了死刑。

新知: 那 老师相信这个物自体的存在吗,又认为它是可能被认识的吗?

清风:康德的卓越之处,就在于第一次将现象与真实区别开来了,现象不是绝对的真实,

它本身就已经是经过人的感官加工过了的。但是,这个绝对真实即物自体是可以被认识或者说接近认识的,只是不能通过一般的理性认识手段而已。在我看来,西方人称之为神秘主义、东方人称之为修练的方式,经由直感顿悟是可以把握物自体的。

新知:我一下子也顿悟老师的卓见了。佛教中将现象称之为“色”,将物自体称之为“空”,所以才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呀。而在道家哲学中,道就是那现象背后的终极实在,而在印度教中这个终极实在则是梵。

超越传统科学理性的近代量子场论同样接近把握物自体的“庐山真面目”,它是用以描写微观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运动状态的理论。量子场有波动,量子场的激发和退激,就是粒子的产生和消失。量子场系统既然有各种激发状态(它们代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实粒子),那么它必然也就有其对立面——未激发的状态,即能量最低的状态(基态)。这个基态不是别的东西,正是自然界的真空,也正是物自体。

清风:还记得我们说过的吗,地球这个庞然大物,它在本质上也是由虚空构成的。有报道称,如果除去那些构成地球的分子与原子的空隙,它的直径其实是只有微不足道的100米,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1300万米。正因为人主要由虚空所构成,因而在人死后被火化后才有可能被装在一个盒子里呀。最后,让我们再次谈谈本书中说过一千遍一万遍的全息论,物自体就是那潜态世界,这些潜态世界的潜信息在支配着显态物象的盈虚衰杀。

新知:就认识的形成而言,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清风:但是中间派可是不好当的,因为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矛盾。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比如休谟认为的因果性只是人的一种习惯而已;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这个难题按康德的话说就是,“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

新知:这个问题难不到我,当然也就没有难到康德了呀。经过长时期冥思苦想,康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观念,既然当年哥白尼可以抛弃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地心说”,进而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日心说”,那当然也可按照这个思路来考察知识问题呀。换言之,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当然可以换个角度看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也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得到了完美解决。一方面,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也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是先天的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

清风:很好很好。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换言之,知识虽然来源于经验,但还仍然受到固有的理性这副眼镜所左右,这就是被称之为“哥白尼式革命”的康德哲学精髓。当然,广义的理性概念在康德那里又被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部分。接下来就该你登台了,具体谈谈这些先天形式都是那样的吧。

新知:小菜一碟,信手拈来。先谈先验感性论。感官知觉只向我们提供感觉,这些感觉则只是我们获得表象的原材料。在我们身上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它会整理我们获得的那些感觉,而且是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整理——在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中。

空间与时间的观念都是先天的,它们都被我们加在了“物”的上面。数学的可能性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因为数学只与空间和时间的规定性有关。几何学研究空间关系,每个人在他自身之内也都具有相同的空间直观形式,因而几何定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算术是用来计算的,它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基础。每个人自身之内都拥有作为纯粹感性形式的时间,所以算术也不需要借助于经验就能够纯粹以内在的时间直观为基础而得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定理。

清风:接下来呢?

新知:瞧你急的,接下来谈先验分析论。感性为我们提供直观,即感觉,直观仿佛是按照感性的先天形式被初步地整理过了。知性继续整理感性所提供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提升为概念,并将这些概念结合为判断。知性思考或连接或联系知觉,具有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先验的,而不是来自于经验,所以被称为知性的纯粹概念或范畴。知性表现于判断中,实际上知性就是判断能力,思维就是判断。思维在判断中的机能可以归入四个项目之下,其中每个项目又包含三个契机,表述如下——

1.  

                 判断的量  

                  全称的  

                  特称的  

                  单称的  

2.                              3.           

判断的质             判断的关系  

肯定的               定言的  

否定的               假言的  

无限的               选言的  

          4.  

        判断的模态  

         或然的  

         实然的  

         必然的  

这些判断形式显示了我们的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也必然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我们只需要到这12种判断形式的每一种背后寻找与之相应的概念,我们就拥有了所有概念的基本形式,即康德称之为的范畴。比如当我们在知性中有一个基本概念“现实性”时,我们显然只能作出肯定判断;反之,以“非现实性”的概念为基础的,必然是否定判断。将这一原则应用于12种判断形式,便得出了如下的范畴表——

 1.  

                 量的范畴  

                  单一的  

                  多数性  

                  全体性  

2.                              3.           

质的范畴             关系的范畴  

实在性             依存性与自存性  

否定性             原因性与从属性  

限制性                协同性  

          4.  

        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有——非有  

       必然性——偶然性

 当我们将感性和知性的纯粹形式,即空间、时间和范畴连接在一起,我们就会得出纯粹的知性概念。纯粹知性概念对于经验如何具有客观有效性呢,康德在先验演绎中进行了说明。以因果性为例,休谟说,因果性原则根本没有客观有效性,它只是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康德则说因果性原则来自知性,而且对于一切经验都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因为一切经验都是这样产生的,即知性将它的思维形式(因果性为其中之一)铭刻在由感性提供的材料上,显然,我们在一切经验中也必然会再遇到这种形式。

清风:啰嗦这么多,我听着都烦了,哈。简单点说吧,康德与休谟的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客观事物是没有因果规律可循的,康德认为物自体是永不可认识的。不同点在于,康德认为因果关系虽然对于物自体不适用,但对于现象却是适用的。因为范畴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在我们的经验中永远都不会出现与因果性不一致的情况,因为一切经验首先要借助于范畴通过知性的塑造活动才得以实现。

  新知:康德通过先验感性论解决了数学的可能性问题,通过先验分析论则解决了自然科学的可能性问题。自然之所以具有合乎规律的秩序,是因为知性能够把现象按照蕴涵于其中的准则联系在一起。人是自然规律的制定者,人制定了自然科学!哈哈,说到这里,可能又要用上全息论来阐述一番了,要不岂不然又要陷入唯心唯物的争论了呢。

  清风:你太聪明了,我们以前早就说过,我们不要陷入争论唯心唯物的窠臼中去,康德自己在世时都怕别人将其误解为纯粹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呢。康德的认识论虽稍嫌粗糙,但其种种关于“先验”的论述又激起了我们对于全息论的热情——

在人的大脑中很可能存在着先天的意会全息结构。当然,意会全息结构并非上帝对人类的恩赐,而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起来的,是信息全息共振律在生物体上的内化。生命从一开始就处在各种环境中并且生命就是环境的产物,从而对各种环境有不同的体验,长期对某种环境的体验会在生命体上留下痕迹,以致逐渐内化到遗传基因里去,形成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全息结构,从而能够对这种环境加以识别。……生物无数代的体验就积淀为高级的人类意会全息结构,并且,意会全息结构也作为遗传信息内化的基因中去。意会全息结构在原始人那里较简单,往后越来越复杂。因此每一个人的意会全息结构都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会全息系统发展的结果;同时对于个人来说这种结构是先天获得的,是先验的。  

  新知:师傅受全息论的影响太深了,快走火入魔了吧,哈哈。接下来,讲述康德的先验辩证论。康德认为理性(狭义)是指“理念的能力”,区别于作为直观能力的感性和作为概念能力的知性。知性生产出概念,并将概念与判断联系在一起。理性则能够把概念和判断的各种材料重新整合起来,在我们的知识中建立起一种更广泛的统一性。从理性的这种统一活动中完全能够产生出一种愿望,它不仅想把多样性变成相对的统一性,而且还想建立起完全的统一性。这就诱惑人们试图解决一些诸如“灵魂”“上帝”“本质”等等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

  清风:然而,通过先验感性论康德回答了数学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通过先验分析论回答了自然科学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但是通过先验辩证论则否定了形而上学成为可能的问题。人们如果受到理性的诱惑,想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就将成为“诡辩的”“辩证的”,并会陷入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的矛盾中去。康德就“理性宇宙论”列出的“二律背反”共有四组——

(一)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二)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组合的可分的部分组成的。  

(三)   正题:世界上存在绝对的自由因。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受着因果必然性的制约,没有自由因。  

(四)   正题: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者。  

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者。  

    新知:四组二律背反,前两组是“数学的”,后两组是“力学的”。试以第三组来举例说明。为什么正题是正确的呢?如果自然中的一切都服从于自然因果律,每个事物都有原因,而它的原因也有原因,依此类推以至无穷,那么这个因果系列就是永远也不能完成的。但是既然一切事物都有原因,这个因果系列本身也应有个原因,否则就会与因果法则相矛盾,所以有必要假定这个因果系列有一个初始原因,自身是没有原因的,即一个自由因。为什么反题也是正确的呢?因为自然因果律说的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假如世界上有一个自身不再有原因的自由因,那就会与自然因果律相矛盾。所以没有自由因,一切都是必然的。

清风: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理性的自不量力,还是形而上学的无聊呢,哈哈。康德自己就说过,“我们的一切知识开始于感官,然后进达知性,最后终止于理性。”回顾一下我们以前讨论过的困惑牛顿后半生的“第一推动力”问题。东西方不同的宗教、哲学派别答案分别是“道”“上帝”“梵”“绝对理念”“安拉”“缘起”等等。不过要指出的是虽然康德认为理性不能证明一般的形而上学理念,但是理性也不能反驳它,这就为信仰留出了地盘。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应该假定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确实存在以及人有自由意志等等。

新知:所以才有他在《实践理性批判》结尾处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了吧,“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并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那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的思想那样博大精深,我们三天三夜也是讨论不完的,还是点到为止吧。总之,康德哲学对后世影响是如此地深远,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回避他的批判哲学,至少都把一条腿踏进了他的思想世界里呢。

清风:但是我是一个例外呢,因为我是东方哲学的传人呢,哈哈。康德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他一生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你来说说看呢?

新知:我说清楚了,我不成了大哲学家了吗?这三个问题也就是关于人的认识、行为和信仰的问题,也是困扰历代思想家们的主要问题呀。我是凡人,我用理性学习知识,而老师则会参禅打坐,静极生慧,顿悟世界的真相;我是凡人,我娶妻生子,追逐名利,谨守道德,而老师则是在世出世,超越一般善恶的对立;我是凡人,我信仰善有善报,因果轮回,老师则是相信宇宙无休止的生灭循环,而个人就在于把握有限的生命,天人合一,获得极乐。

清风:你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真以为那么了解我吗,哈哈。

   

4.杜威思想概述及评判  

   

新知:英国的经验主义在20世纪初的美国演变成了一种一度风靡世界的实用主义,有

趣的是即使一般老百姓并不能说清它的真正内涵,它仍然是一个对他们而言使用率几乎是最高的哲学词汇。

清风:你且说说它何以诞生在美国,并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思想基础呢?

新知:很简单,因为美国有它的合适土壤。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移民国家,它既没有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阻挠又没有历史的包袱,因而可以不受旧的传统的束缚,可以自由大胆地实现个人发展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美国的资本主义顺利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可以毫无顾忌地从事商业投机和产业竞争,社会上弥漫着面向实际、注重实效、自由放任地去追逐个人发展、成功、利益、效用的“美国精神”。这些思想观念为实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同时随着美国在世界上的迅速崛起,强烈要求新的思想指导美国人的实践,因而美国自己的土生土长的实用主义便产生了。

清风:实用主义与中国还颇有渊源,我想与杜威与胡适这两个名人的鼓吹有些关系。因为实用主义的一代宗师杜威(1859~1952年)于1919年4月30日抵达上海,开始了在中国的讲学之旅,最后足足待了两年零两个月才回国。杜威在中国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共做了58场演讲,主要讲演内容不但在大报上发表,还出了书并畅销一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极深的文化名人胡适在美国时曾就教于杜威,而在回国后又对实用主义进行了极力的宣扬,更加助长了实用主义的传播。

新知:一 向是 老师你从广度深度上给我补充,这次轮到我了。古人说“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实用主义这个“桔”生于中国则为“枳”,则与中国文化的具体特点有关。    

中国文化一向轻薄科技,而重人文,重集体,而轻个人,所以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未形成一种“中国精神”,而是很快陷入世俗伦理学的汪洋大海中去了。当然了,毕竟中国文化有重视实利实用的传统,因而影响仍然是极其深远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务实而著称,其“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等名言也被西方学者评论为暗合实用主义精髓呢。

清风:很好。我在本书总论中灌输给你的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看来你是深刻领悟的了。

新知: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通常所说的三巨头,即作为创始人的皮尔士,作为奠基人的詹姆斯,作为集大成者的杜威。杜威的第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应是讨论诸如“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等形而上学问题,这同提出“我关心生活更甚于关心真理”“真理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等的詹姆斯是一脉相承的。实用主义要关心的是意义、价值、方法、效果等等,而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本体、起源之类,杜威斩钉截铁地说——

我们完全可以预料,如果发布一道禁令,在三十年内不许使用精神、物质、意识等名词,强迫我们用一些形容词和副词,如“有意识的”和“有意识地”,“精神的”和“在精神上”,“物质的”和“在物质上”,我们就会发现许多问题都大大地简化了。

清风:杜威将自古以来的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进行了驳斥,其实在康德那里就已经动摇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了。杜威走得更远,就连经验派与理性派的争论,从康德开始的认识论等等,统统在他看来都可以“不再理论”了。

新知:杜威的第二个主要观点是经验自然主义。杜威的经验是主体、对象、过程三者的统一。杜威特别重视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对象之统一,认为这二者是不可分的,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经验,他说——

在一定方式之下相互作用的许多事物就是经验;它们就是被经验的东西。当它们以另一些方式和另一种自然对象——人的机体相联系时,它们又是事物如何被经验到的方式。  

从这个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对象的统一出发,杜威完成了对传统哲学的改造。传统哲学只是将经验当作主体的一种认识,结果就将主体与对象或者说精神和物质人为地分割开来。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也被当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且由此分成了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两大阵营。在杜威看来,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二元论,这也是产生形而上学及与之相关的哲学史上无穷无尽争论的根源。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否定这种分立,将经验看作是统一的整体就可以了。

“经验”是一个詹姆斯所谓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儿……它之所以具有“两套意义”,这是由于它在其基本的统一之中不承认在动作与材料、主观与客观之间有任何区别,但认为在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中包括着它们的两个方面。

清风:对于二元论的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费了许多的口舌了。我一直坚持认为我们用全息论的观点所作的论述,是当前结束唯物、唯心争论的最高成果。杜威等实用主义者,试图通过对“经验”的重新阐释,来结束唯物、唯心的争论,固然是有益地,但是确切地说,在宏观低速运动的情况下,主客观也确实在表象上存在一定的二元分立,所以一切二元论自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在宏观高速运动的前提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结束了关于宇宙具有确定秩序的理论,同时性这个概念也是站不住脚的。而在微观物理世界,量子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测不准原理的诞生,充分说明了主客体是如何相互渗透并使得因果性这个概念也被概率取而代之。  

新知:杜威如此重视经验并将经验的内容变得如此之丰富,是为了其实用主义的宗旨服务的——经验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会积极进取,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同时又被环境所改变。如此不断地相互作用,以至于无穷——

经验变成首先是做的事情。有机体决不徒然地站着,一事不做,像密考伯一样,等着什么事情发生,它并不默守、驰懈、等候外界有什么东西追到它身上去。它按照自己的机体构造的繁简向着环境动作。结果,环境所产生的变化又反应到这个有机体和它的活动上去。这个生物经历和感受它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这个动作和感受(或经历)的密切关系就形成我们所谓的经验。  

环境被看做必须加以变化以求真知的一种东西,这时人就得到勇气而对于自然径直采用攻势了,自然就变成可以任意塑造的供人使用的东西了。

清风:很好。你再说说人们如何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智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新知:想考倒我呢,休想,请听他的方法论。他提出了一个五步法,他的忠实学生胡适在《实验主义》中对这五个步骤做了通俗的转述——

第一步是感到有疑难;

第二步是找出疑难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第三步是假定各种解决疑难的办法;

第四步是把每种假定所可能包括的结果一一找出来,判断哪一种能解决这个疑难;

第五步是证实或者否定这种解决的方法。

这五步又都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这样就变成:暗示→问题→假设→推理→试验。后来,胡适进一步把这五步概括为流行至今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清风:在杜威那里,环境只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人可以主动地去适应与改造利用环境。不仅如此,一切都是工具,包括真理在内,所以他的哲学又被冠以工具主义的名称。何以说真理也只是一种工具,因为在杜威看来,真理只是一种假设,并且有用就是真理。

新知:关于这一点,杜威是这样论述的——

如果观念、意义、概念、学说和体系,对于一定环境的主动的改造,或对于某种特殊的困苦和纷扰的排除确是一种工具般的东西,它们的效能和价值就全系于这个工作的成功与否。如果它们成功了,它们就是可靠、健全、有效、好的、真的。如果它们不能排除纷乱,免脱谬误,而它们作用所及反致增加混乱、疑惑和祸患,那么它们便是虚妄。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的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  

清风:然而,实用主义很多时候难免被庸俗化,其“有用就是真理”也常被一些为满足个人私利而不讲原则甚至“有奶就是娘”的人奉为圭杲。杜威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又特别指出——

当真理被看做是一种满足时,常被误会为只是情绪的满足,私人的安逸,纯个人需要的供应。但这里所谓的满足却是观念和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所由之产生的问题的要求和条件的满足。这个满足包含公众的客观的条件。它不为乍起的念头或个人的嗜好所左右。  

当真理被理解为效用的时候,它常被认为是对于纯个人的目的的一种效用,或特殊的个人所着意的一种利益。把真理当作满足私人野心和权势的工具的概念非常可厌,可是,批评家竟将这样一个意想归诸健全的人们,真是怪事。  

其实,所谓真理即效用,就是把思想或学说认为可行的拿来贡献于经验改造的那种效用。道路的用处不以便利于山贼劫掠的程度来测定。它的用处决定于它是否实际尽了道路的功能,是否成了公众运输和交通的便利而有效的手段。观念或假设的效用所以成为那观念或假设所含真理的尺度也是如此。

新知:实用主义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它关心人的问题甚于关心“哲学问题”,关心生活甚于关心“本质”,关心未来甚于关心过去。它摈弃了传统哲学对于确定性、绝对性、普遍性知识的幻想,摈弃了一切二元分裂式的谈论世界、谈论哲学的思路。它坚持以伦理学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出发点,把对人的幸福产生实际效用作为一切问题的首位。

但是,哲学具有超越性才成其为哲学,并且本身是由于人有超越世俗的需要才产生的。所以,实用主义因要服务于现实生活,而完全否定一切具有超越性的形而上学是一种片面的深刻,是一种矫枉过正。另一个问题,如同同样以关心“人”为己任的存在主义难免会滑向自由放任的个人主义一样,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很多时候会滑向一种自私自利的庸俗主义。

清风:你说得很对。在常人看来,探讨世界本质的哲学家仿佛活在天上一样,因为“此曲只应天上有”。实用主义似乎是又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地上,但是其对哲学的超越性完全否定也是明显不妥的,这个道理就如有句话所说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不仅是为了吃饭。”当然了也不得不承认的是,任何人不管他多么地超凡脱俗,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他都有可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试举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事为例。

新知:我知道老师想说什么了,讲故事我是高手,还是让我来表演吧。在《中阿含经

•箭喻经》中说,佛祖对某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称之为“无记”。典型的十个问题如下,“世间常住、世间无常、世间有限、世间无限、我身是一、我身是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吗”等等。《箭喻经》中曾记载童子尊者就这些问题去向佛祖问个究竟时,佛祖以一大段精辟的比喻来作答——  

童子,这好比一个人被一枝涂满药的箭所射伤,他的友伴、亲戚替他找来一位医生,而病人却说:现在,我不要把箭取出来,要等我查清那射伤我的人是属于武士阶层还是婆罗门阶层,是农民阶层还是贱民阶层,……或者他说:我要先查清那伤我的人是高是矮,是黑皮肤或是黄皮肤,……我要先查清伤我的弓是弹弓或弩弓,箭杆是芦秆或苇秆,箭翎是鷲羽、鹰羽还是孔雀羽,……箭镞是倒钩的、铁的、小牛牙的还是夹竹桃的。……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事情搞清楚以前,他就会死掉。和这情形完全一样,任何人如果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行,除非他对我解释,世界是永恒的、非永恒的……圣者死后存在、不存在……那么,在世尊还没有把这些问题向他解释明白以前,他早就死掉了。修习梵行,并不靠世界有无边际的教条,不靠永恒不永恒的教条,……不论流行的世界为永恒或非永恒的,世间不免有生老病死,忧患苦恼,而我所要教导人的,就是要在现世中消灭这些忧患苦恼……童子!我为什么没有解释这些问题呢?因为这是无益的,它们和宗教原则无关,也不能导致厌离、无欲、止息、寂静、神通、无上智慧以及解脱涅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没有解释。  

佛祖通过贴切生动的“箭喻”来告诫人们,人生苦短,应该重视现实人生的解脱问题,而不应沉溺于那些人力难以获得究竟的玄虚问题。  

    清风:很好很好。“十无记”使我想起了康德所列的二律背反问题,看来圣贤所见略同也,哈哈。康德说,“对于不可想的,必须保持沉默。”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然而人的本性又总是想要超越这种局限的,在碰壁之后又时不时地拉回一点。实用主义的态度其实每个人或轻或重都有,程度最大的人可能一生就关心点吃吃喝喝,次一点地再多关心点科学艺术之类的雅事,再次一点的关心些哲学问题,最次一点地如佛祖等人回避一小点实在是力不从心的问题。

新知:实用主义强调哲学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这些主张特别迎合了美国这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人民欢迎,在美国甚至获得了半官方哲学的显赫地位。美国前国务卿基 辛格 博士就非常推崇实用主义,认为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实用主义培养了美国人宝贵的求实精神和进取心。许多美国哲学家也认为,美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实用主义主张的求实、进取和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

清风:谈到基辛格我们必须来谈点花絮。这位秘密访华叩开了中美关系僵冻多年大门的著名外交家,曾经得到洛克菲勒二世的称赞,“在历史创造英雄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个问题上,基辛格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新知:洛克菲勒的意思是英雄创造了历史,那你怎么看的呢?

清风:先吊吊你的胃口,下面我们讨论波普尔的思想时再来顺便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

   

5.波普尔思想概述及评判  

   

新知:波普尔(1902~1994年)是奥地利裔的英国哲学家,现代科学哲学中批判理性主

义学派的创始人。波普尔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家庭,他也如同爱因斯坦、弗罗伊德等犹太人一样在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研究的逻辑》一书而起步,后来将此书中反映科学认识论的思想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而写就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的敌人》等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清风:波普尔将自己的理论称为证伪主义,因为他认为“评判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标准

就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科学家都是先提出命题,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检验这个命题的正确性。通常人们采用归纳法去证明一个命题或假说,也就是从特称命题到全称命题。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假的,因为我们无论见到多少只白天鹅,也不能证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只要我们见到一只黑天鹅,这个命题就可以证伪。

新知:OK。理论虽不能为经验所证实,但能被经验所否证。“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不能被我们看到的有限的白天鹅所证实,但我们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该命题就是假的。事实上,说来师傅你可能不信,人们确实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

波普尔的理论无疑是休谟的思想之继续深化也。当然,这也说明就逻辑思维中的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而言,归纳推理的有效性永远都会被人质疑的。在他看来,通过归纳,我们既不能获得必然真理,也不能获得或然真理,但是人们并不应该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所有的理论都是假说,所有的理论都可以推翻。……另一方面,我绝不认为我们要放弃寻求真理;我们对理论的批判性讨论受寻找一个真的(和强有力的)说明性理论的想法支配着;而我们通过诉诸真理观念为我们的优选辩护:真理起着规则性观念的作用。我们通过消除谬误来测定真理。我们对猜测不能给出证明或充足理由,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能猜测到真理;我们有些假说很可能是真的。

清风:很好。促使波普尔得出其证伪主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同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

的启发。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后,他曾预言引力场将使光线偏转,因而星光经过太阳表面,将发生1.75秒的偏转。1919年5月29日发生日全食时,两路观测队伍拍摄了日全食时的照片,发现星光的确发生了如上数值的偏转。相对论经受住了可否证它的关键实验,而这样的实验用经典牛顿力学是无法解释的。但也不能说明相对论就永远正确,因为实验是有限的,它还需要不断地去证伪。

新知:说简单点就是,波普尔认为在人类的认识中,最终的确定性是无法达到的;我们永远都不能“证实”认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最终证明认识的正确性;我们只能提出命题,并尝试去“证伪”这个命题,也就是去反驳这个命题;我们的命题无一是无懈可击的。由于诸如弗罗伊德等人的学说,无法提供实验去证伪,因而在波普尔看来就完全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诸如弗罗伊德等人的学说,总是可以通过术语上的弹性而自圆其说,因此尽管其可能是革新的有趣的,但却不可能是科学的。

清风:所以,顺理成章的,波普尔对其所理解的历史主义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因为他认为其是狂妄的、可鄙的和危险的。历史主义是指这样一种观点——人类能够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能够根据这一基本规律预测历史发展的未来,并能够从中为政治和社会行为得出正确的指示。事实上,西方思想史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某种形式被这一观念所左右,不管是认为上帝的意志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上帝选民论”,还是认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抑或认为经济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义的历史主义”,它们都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新知:你不要给我打哑迷嘛,所谓“经济主义的历史主义”,很显然是指的马克思主义,我知道波普尔对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学说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加以了口诛笔伐。

清风:很好,聪明。波普尔说,“试图在大地上建起天堂,结果总是造出地狱来。”不仅自然科学的假说,而且所有的社会学说也都需要经过不断地批判检验。对于社会和政治实践来说,这就意味着在不断地批判检验的前提下实施的渐进的和尝试性的改革,要看一看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在其他地方或在其他人身上产生了不受人欢迎的和出人意料的不良后果。我们应该放弃企图使人人幸福的乌托邦式的理想(这可能会以牺牲某个阶层或整整一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该如何减少人的痛苦。此外,我们也应该去关心别人的幸福,但我们应该把这种关心的范围限定在自己的家庭或朋友的圈子之内。

新知:应该确切地说,波普尔对马克思本人还是充满景仰的。但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

的历史决定论导致了后世的一些教条主义者,妄图建立一个乌托邦的社会而实行的集权统治和对个人自由的压制等等。哦,上节我们谈到基辛格时不是讨论过英雄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吗?按历史决定论的理解,必然的肯定是历史造就了英雄嘛。老师意下如何?

   清风: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以至于我要采取拿来主义了。我在此摘录美国学者胡克的名著《历史中的英雄》中的几大段话,有助于理清我们的思路——

    依照恩格斯的看法,历史领域为一种必然性所支配,而这种必然性要通过人们日常经验中的大群偶然事件才能表现出来。这种必然性,在根底上是一种经济必然性——而那是统治着整个宇宙的辩证必然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历史既然受支配于一种经济必然性,而人类行为可能和它顺应,也可能和它相反;假如和它相反,那就注定了要失败,只有和它顺应时才能发生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既以生产力的不断膨胀为其发动的泉源,它的进程是不会那么平滑的。而是要在两个矛盾面的对立和冲突当中向前发展:一面是生产力,另一面就是成为它的桎梏的生产关系(或者叫做所有权的基本法律形式)。  

既然创造历史的是人,而不是毫无血肉的抽象体,因而拦在生产力之前而阻其继续膨胀的种种障碍也得由人来把它加以清除。这种清除工作越艰巨,则经验中感觉出来的变革的需要也就越大;变革的需要越大,则为了领导革命斗争而必然出现的任务也就越发显得伟大。思想方面的伟大人物,任务在于替人们筹划种种精神准备以便发动革命性的社会变革。虽然这种变革事实上已在进行,一般人还无从知晓。行动方面的伟大人物,任务在于组织阶级斗争,这些阶级由于革命的发生,有的获得利益,有的遭受损失。究竟谁是这个伟大人物,我们无从知晓;但如果为时势所需,则他迟早会要产生却是肯定不移的。他的特殊思想和行动怎样,我们也无法说明。但不管怎样,而其结果必将有助于生产力的解放,并且为他准备了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即各种社会关系的组成体)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点却完全可以保证。用恩格斯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替代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特、克伦威尔等等。  

按照恩格斯的看法,社会需要不仅是伟大人物出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个充分条件。但他究竟怎样知道的:每当一个巨大而急切的社会需要存在时,便一定会有一个伟大人物出面来应付它?是谁和什么保证了这个幸运的事件?不是奥古斯丁和波绪亚的上天保佑,不是黑格尔的狡猾的理性,也不是斯宾塞的不可知者,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的矛盾作用。”  

这种动力确是以一种非常引人注意的方式来发生作用的。但人们却不免怀疑:某个伟大人物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使他适逢其会地能够成就其伟大的,究竟是什么特殊的因果联系引导到他的(父母双方)的精虫和卵子结合在一起而使之产生出来的呢?假使一个伟大人物既已降生,而又不幸夭亡,那么,在经济生产上又须得有什么样的辩证程序恰好给他找到一个替身呢?在找到了替身以前又需要耽搁多久呢?而在还没找到以前,那急切的社会需要和历史危机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它是否会采取殷勤恳切的态度来迎接这位替身的降临呢?恩格斯一方面在说,经济矛盾的解决,那是历史上的必然;而另一方面又说,精虫和卵子的结合,那是历史上的偶然。那么,历史上的必然又是怎样把它自己转变成为生物学领域内的必然呢?也许有人会完全采取哈姆雷特向他父亲的阴魂呼喊的口吻说:“你干得真好,玄妙的老鼹鼠!你在土里能够干得这么快吗?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开路者!”或者还是恩格斯相信不管任何人都能够起来代替凯撒、奥古斯特、克伦威尔呢?  

新知:强调经济矛盾推动历史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色。问题在于英雄的诞生,固然是时势所造,但也取决于英雄父母偶然的阴阳交合,甚至也取决于当地的天地山川之灵气。并且英雄史观似乎也有部分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英雄也确实造就了时势。如果不是拿破仑上台,换作其他人,必然地整个法国以后的走向肯定将迥然不同,尽管经济形势仍然是同样的状况。老师,你绕了这么多的圈子,躲不掉的呀,该你亮剑了呀。  

清风:还是老生常谈吧。你可曾还记得我们在第二章对佛家业力论的讨论,在此再重新叙述一遍吧。按照已故的旅居美国之著名佛学大师张澄基的说法,可以从六个角度来研讨业力论之思想,即“业力是一种力量,业力是一种神秘,业力意味着命运,业力是一种关系,业力为道德公正律,业力是形成人之气质及品格的一种培养力量。”  

 张澄基 先生说,“每人所做之业,皆产生一种力量,百千人之业就产生百千人之力量,万亿人之业力汇聚起来,就成为一股巨大无匹的力量,即所谓“共业”是也。所以个人之业力名为别业(个别的业力),群众的业力则名为共业(共同的业力)。共业是指许多众生所作之集体行为所汇聚之业力大流,它是推动人生,推动历史和推动宇宙流行之大力。”  

我在他所说的基础上作一点补充就是,实际上佛教的业力论完全可以推而广之,就是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受着业力的支配。就是说业力不仅代表着人的行为的力量,否则如果说产生了人类之后,才有业力的产生的话是不能完全解释得通的,因为业力不可能从天上直接冒出来呀。  

新知:要是不太深入了 解 老师的人,必然认定老师是个宿命论者。当然,我知道老师是

深受全息论影响的缘故,而与庸俗的宿命论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以现代全息论来观之,则实际上可看作显态世界由其背后之永恒之潜态世界来支配与展开,而道与梵、实相、真如等古代圣贤之概念实际上既代表一种全息元又代表了此全息元递次外显的力量也。从时间全息的角度来说,开初必然包含结果,宇宙之生灭画卷是早已绘就了的,作为时间长河中的人类历史就更无非是既定的展示而已。呀,扯得太远了吧。还是拉回到波普尔来吧。

清风:我还以为你忘了呢。波普尔生前拥有极高的声望,被20所大学授予 荣誉 博士学位,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的弟子中有不少都成为了杰出的学者,而他与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哈耶克也被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而更令人吃惊的是传奇金融大亨索罗斯深受波普尔影响,一度甚至想追随其成为哲学家。

新知:还是我来说吧。我看过老师以前出版的证券书中对索罗斯的描述,我知道索罗斯深受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原理影响,创立了量子基金并且在金融市场上所向披靡。波普尔的思想启发了索罗斯认定,人类所有对实际的看法基本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扭曲,而在金融市场上这一点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有缺陷的投资者的观念将导致市场的疯狂,而这正给了如索罗斯这样睿智的人赚取大钱的机会。

清风:好了,等我们谈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那一节时再来展开介绍索罗斯的经济学理论吧。波普尔也没有想到他的理论会“放之金融也皆准”,并且造就出个金融天才索罗斯来吧。波普尔的科学方法第一次独创性地研究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问题,阐发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强调科学发展中否定的重要性,强调科学家要有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等等,这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性。但是片面强调证伪,也就抹杀了科学在正常时期的建设性活动——

科学史上的检验通常不是波普尔所说的意义上的一次性的证伪。每一个重大科学理论在其诞生时期都会遇到许多不可解释的事例,也就是说,都会面临着被证伪的可能。如果科学家们按照波普尔的方法论行事,就会匆匆地放弃这一理论,致使新理论夭折在襁褓里。在实际中,科学家们通常无视事实的证伪,坚持自己的理论,最后成功地把否证这一理论的事例转变成与该理论相符合的事例。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的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而不是波普尔所设想的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证伪假说的过程。  

新知:换言之,在破和立的问题上,波普尔是对“破”有很大的贡献,而对“立”则有所忽略。同样地,他对精神分析法等学说的批判,认为其无法证伪,对我们认识到精神分析法的局限等有一定意义,由此完全加以否定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毕竟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按自然科学同等对待。对历史决定论等的批判,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专制制度等的危害,但是完全否定了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必然因素同样地也是矫枉过正也。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2.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3.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4.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5.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6.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7. 《邓选》学习 (十)
  8.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9.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10. 领导者没有战略眼光,谈啥雄心壮志?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