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日本心灵反思文明发展模式
2008年1月17日
【明报专讯】07年12月31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一篇评论。文章引用中国古典《庄子》中的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挖了一口井灌田。孔子的徒弟子贡路过,看见农夫用一个桶从井中提水,非常不解,问道:「你为什么不用吊杆?那会比较省力,而且能够做更多的工作」。农夫答道,「我知道它省力,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才不用它。我怕用了这个机关,人心就会变得像机械」。
人是目的,还是工具。过去一年来,面对结构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阵痛,日本社会正逐渐逼进这一问题。
其实日本也很左
不少人常说日本右倾化。从外交防卫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读或许有点道理。但如果说是社会民生,日本其实很左。
众所周知,传统日本式的组织文化以「人本主义」为特色,强调「年功序列」、「终生雇用」和「集团主义」。这一理念注重对人本身的磨练和培养。个人为了所属组织的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勤奋工作。同时,企业也在财政乃至生活上关心员工,保障下属,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工作本身成为了生活的目的,而非手段。公司遇到经济困难就裁员,在日本人看来是抛弃弱者、没有人性的做法。
「人本主义」,被认为是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保持稳定的基石。但在西方看来,这种方式是封闭、养懒人,压制创意,效率低下的保护主义。2001年小泉纯一郎上台,在日本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构造改革」,改的就是这一体制。小泉阵营的基本理念是,未来日本要想在全球竞争下生存,就必须改革过去那种建基在「感情」上的僵化政治经济体制,走「小政府」和「自由竞争路线」,释放个人创造力和资金,提升日本的竞争力。
过去5年,感性且富有同情弱者倾向的日本民众支持了小泉。然而,小泉退任后,「格差问题」浮出水面,成为了当前日本国民最为担忧的问题。所谓「格差」,在中文里就是贫富悬殊问题。根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近年来终生雇用性质的「正社员」人数持续下降,而合约性质的「派遣社员」人数正不断上升。「网吧难民」,在2007年成为了日本贫困问题的代名词。
走进书店,有关「格差问题」的书籍铺天盖地,被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三浦展的《下流社会》出了续集,这次开讲贫富扩大下的男女关系;近期在日本最热销的是一本叫《没有家的中学生》。田中裕是位搞笑艺人,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中学时代在公园的露宿经历,短短几个月就卖了150万本,排名畅销书榜首。
反思现今人类发展模式
日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以图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主流接轨。然而,不少日本人发现和国际接轨反而令社会不稳,人心恐慌,看不到未来。有人质疑,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人们何来创意,经济何以发展。《朝日新闻》的年末反思文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最近250多年的事。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在百年间得到惊人改善,但也造成了人心物质欲望的无限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甘地说,地球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却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欲望。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自由主义全球化,日本社会质疑当前以利益和效率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重提人的主体性和个人心灵发展的重要性,值得深思。
是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