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是如何打造农村的
李水山
………………………………………………………………………………………………
编者按:城乡差别是“三大差别”之一,是世界性的难题。加强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是新中国五十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在这方面如同其他方面一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并不否认,在“三农”问题上,我们还有这样那样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奋斗。本刊转载的《韩国人如何打造农村的》这篇文章,作为它山之石,是可以为我们“攻玉”借鉴的。韩国这些年的农村建设,只所以取得不小的成就,并不是因为韩国的私有制度有什么优越性,而是它们依靠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进行扶持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和农村的发达,而妄自菲薄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而那些主张新自由主义的人,那些主张走“美国化”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正是利用这些外国的“发达”情况来攻击与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
………………………………………………………………………………………………………
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工农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韩国政府加强了对农村的扶持。
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
韩国政府自1962年至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的差距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根据这种实际情况,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进行家乡建设活动。这一运动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
每村300袋水泥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1971~1973年为基础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的所有农村免费平均提供了300袋水泥,并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
1974~1976年为扩散阶段,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丰收。
1977~1980年为充实和提高阶段,在这一期间,社区经济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1981~1988年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
新村运动的成就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广大农户告别了苫有稻草的茅草屋,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家电得到了普及,1993年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农民喝上了自来水,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农户的实际收入大大提高,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农协组织迅速发展,在金融业、流通、物资采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村民会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农民亲身体会到了民主决策和管理的真谛,也学会了与各级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环球视野》摘自2005年第12期《半月谈内部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