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乱暴露出澳大利亚种族歧视严重
戴 军
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发生的种族骚乱已持续近两周,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无平息迹象,反而愈演愈烈。一场不大的治安事件如何演变成了“澳大利亚史无前例的骚乱”?针对中东裔的暴力为何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不禁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在澳大利亚的中东裔,他们在澳大利亚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骚乱充满种族主义色彩
澳大利亚的种族冲突还在蔓延。号召向中东裔发起攻击的手机短信已经扩散到其他州,而中东裔也有发起反攻之势。一些中东裔青年开始结伙报复。有证据显示,白人和中东帮派正在各自暗中串联,准备在本周末再“搞一次大的行动”。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急忙动了真格儿。州长对警方下达了紧急动员令,向事发地区增派了大批警力24小时巡查,并授予警方临时封锁权等几项特别权力,还将扰乱社会治安的刑罚从5年提高到了15年。警方先后拘捕了上百名闹事者,并收缴了大批棍棒、燃烧瓶、石块、铁棍甚至砍刀。
与此同时,当事各方也开始理智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澳穆斯林社区领袖要求本族群年轻人克制守法,呼吁社区联手实施周末“内部宵禁”——父母管住自家的孩子不要上街,社区青年晚间不要外出聚集,以避免引发更大规模骚乱。此外,60个中东社团还联合组成一个“特别工作组”,上街劝阻意欲聚众闹事的中东裔青年。值得称道的是,在克罗纽拉海滩互为对头的两帮年轻人已公开表示握手言和,不再参与冲突骚乱。
《悉尼先驱晨报》对这次骚乱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近30%的人认为此次骚乱有种族主义的因素。骚乱中充斥着煽动性的种族主义言行。一名打扮成“新纳粹”模样的白人青年光着膀子,胸前用粗笔写道:“我们是生在这儿的,你们是飞到这儿的。”一位50多岁的澳籍黎巴嫩人气愤地对记者说:“什么叫‘澳洲是澳洲人的澳洲’?谁不是澳洲人?我入澳籍的时候这些二三十岁的毛头小子还没出生呢!我看他们想说的是‘白人的澳洲’。”
中东裔多生活在社会底层
澳大利亚是个移民国家,上世纪70年代中东战乱时开始吸收中东移民。目前澳大利亚有人口2040万,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有1/50是中东裔。而根据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阿拉伯语在澳大利亚五大社区语言中名列第四,有约28万人讲阿拉伯语,全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有近30万人。
悉尼的阿拉伯社区主要集中在西郊和南郊,大部分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此次冲突最先发起的克罗纽拉海滩对他们而言是最近的、交通最方便和最廉价的消夏海滩,因而成为他们最爱光顾的休闲场所,平常就在这里与当地人磕碰不断。引起了很多白人的不满。一些中东裔青年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无缘跻身主流社会,遂成为社会闲散人员,四处游逛,惹是生非,发泄剩余的精力。2000年悉尼一伙黎巴嫩裔青年做下的恶性团伙轮奸案,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虽然他们只是一小部分,但坏了整个中东社区的名声。
黎巴嫩裔人士在一些娱乐场所通常会被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谢绝入内,而不少夜总会和酒吧则干脆明文禁止黎巴嫩裔入内。曾有报道说几个年轻人结伴去一家夜总会消遣,其中一位黎裔青年被单拎出来不准入内,原因是他的“发型不适宜”。而实际上,同伴中的另一人与他的发型一模一样。
处处感觉是二等公民
另外,“9•11”后,在全球反恐的大气候下,澳洲的政治文化也受到影响。由于世界各地恐怖袭击频发,恐怖分子似乎无处不在、防不胜防,这使得人们潜意识中对中东相貌的人产生了防范与歧视心理。穿着阿拉伯民族服装的和阿拉伯人长相者,经常能感受到周围人的异样眼神;所到之处,所闻所见所遇,时时处处感觉自己似乎是个二等公民。在这种情形下,年轻人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造成恶性循环。
此次骚乱后,也给很多中东裔人士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一名在澳大利亚出生的21岁中东裔女学生说,这次骚乱使她对澳大利亚产生了一种割裂感,她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不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不得不让父亲开车去送她。而另一名黎裔青年说,平日出门想去哪就去哪儿,以后恐怕就得三五成群,事先盘算好,还得想想哪儿能去哪儿不能去。这些中东裔以后将如何在澳大利亚立足,恐怕是他们现在最担心的。
(《环球视野》摘自2005年12月16日《环球时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乌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