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从印度的崛起中学到什么?
英国《金融时报》1月24日文章:中国可以从印度缓慢、悄然的崛起中学到什么?
我和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塔伦康纳在2003年发表的题为《印度能超越中国吗?》一文中认为,由于印度依法治国,建立了民主制度,而且金融体系相对稳健,这让它的国有企业拥有远远大于中国国旗的竞争优势。当时,印度可能比中国更有竞争力这种看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
两年以后,印度似乎已经永久性地打破了不紧不慢的“印度式增长率“--既保持在2%到3%上下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如今,印度的经济表现开始接近东亚水平。从2005年4月到6月,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1%,在上一年同期经济增长率为7%的基础上又有提高。更引人注目的是,印度是在国家对新工厂和设备的投资仅仅有中国的一半、外国直接投资只有中国的10%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果的!虽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过去两年内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数字,但是在2003年后2004年,中国把近5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在了国内工厂的建设和设备的购置上,这基本相当于印度全部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样的投资额据全球之最甚至超过了中国在计划时期的投资水平。从中不难看到:中国的增长是大量资金堆砌出来的,而印度的增长源于不断提高的效率。
微观经济领域的一些迹象也表明印度处于更有利的位置。近年来,印度股市一路飞涨,中国股市则一落千丈。2001年,上海股指达到2200点,到了2005年,一半的财富从股市蒸发。2005年4月,上海股指跌至1135点。股市的这种低迷是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超过9%的情况下出现的。一边是宏观经济的出色表现,另一边却是微观经济的糟糕表现,很难在其他国家看到这种奇怪的组合。宏观经济状况与微观经济状况会逐步靠拢,最终趋于一致,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那末,为何印度会逐渐加强实力?经济学家和分析家总嘲笑印度无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这种只盯住外国直接投资的做法不仅奇怪,也有很大害处。学术研究并未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外国直接投资与负责的经济政策、教育领域的投资以及健全的法律和金融制度相比,是发展经济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相反的例子。巴西在20世纪60年代是外国投资者的宠儿,但是最终巴西的表现令他们失望。日本和韩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很少,但是他们位居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列。
检验经济的试金石并非看这个国家能否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而是看它是否拥有鼓励创业的精神、支持良性竞争以及相对来说不存在粗暴政治干预的商业环境。从这一点上来说,印度比中国做得好。印度涌现了一批世界顶尖的公司,从软件行业的信息系统技术公司、制药领域的兰巴克西公司、经营汽车零部件的巴贾杰公司到汽车装配行业的马亨德拉公司。这绝对不是偶然的现象。
虽然印度的金融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但它不像中国的金融体系那样歧视小型私人企业。信息系统技术公司就从中得到了好处。这家公司是由7名没有什莫政治背景的企业家所创办的,可是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没有太多硬资产的情况下,就从印度的一些银行和股市等筹集到了资金。根本无法想象中国有哪家银行肯向信息系统技术公司这样的企业提供贷款。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那些著名的世界制造企业都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物,而不是中国本土的公司。的确,“中国制造“的标签要比“印度制造“更普遍,但是在中国制造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由中国制造的。过不了多久,“印度制造“将等同于“由印度制造“,而届时,印度人将不仅从全球化中获得工资收益,还要从中获得利润,这与中国的许多情况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对印度抱有的悲观态度经常被证明是错误的。比如,有一种看法认为,印度没有中国那样完善的基础设施,因此无法与中国竞争。这又是一个“中国神话“,即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在基础设施上投入的巨额资金。这种看法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错误解读。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础设施很差,但经济表现非常出色。在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增长而积累料一定财富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中国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奇迹“的出现不是因为它有闪闪发亮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公路,而是因为大胆的经济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引发了竞争和创业精神。
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一心建造世界级基础设施这种做法也有暗藏的负面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它们把更多的钱花在基础设施上,那末用在其他地方的钱就会减少。通常来说,如果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很快能看到实际效果的一些项目上,这样一来,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往往会成为牺牲品。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范过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它建起了许多世界级的设施,但是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却严重不足。一些中国的研究人员透露,有相当一批农村孩子无法完成中学学业,由于缺乏资金,许多农村小学已经关门。然而,印度却在这个时候悄悄地、坚持不懈地加强对教育的,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部门的支持力度。要让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远比实物资本更为重要。看来印度正确地找到了政策上的重点,而中国如果不立刻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它可能会失去真正强于印度的竞争优势,即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熟练的劳动力,正是这支力量让中国在制造领域取得了成绩。
如果中国不着手进行大胆的制度改革,那末在今后的20年里,印度很可能会超过它。不过但愿从印度的崛起中受益最多的会是中国。这会迫使中国思考自身经济模式的不足,打消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自满情绪。现在该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