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苏联解体15周年,而当年的八九月份恰恰是苏联前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的高潮。最近两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庆祝了本国的第15个独立日。那么,曾经的“苏联人”是如何看待那个渐渐远去的帝国,苏联留给他们的痕迹如今又保留了多少呢?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了《国家主权宣言》,因此,6月12日被定为全民节日。2002年之后,6月12日被更名为“俄罗斯日”,成为法定国庆日。但俄列瓦达调查中心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近3/4的俄罗斯人不知道6月12日是国庆日。
十多年来,大部分俄罗斯人不认同这个节日,有人将这天称为“民族耻辱日”,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的一些议员甚至提出将其废除。在俄罗斯人的脑海中,最值得自豪的是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的5月9日,它既是胜利日也是真正的“独立日”。
近年来,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俄罗斯人对苏联的追忆越来越多。4月26日,一列“纪念列车”从莫斯科出发,驶往德国柏林。车上是70名参加过二战的苏军老战士,包括苏联英雄和柏林战役的参与者。同时还有175名儿童、青少年社会团体代表和大学生随行。他们要去感受先辈们缔造的辉煌。
此外,俄罗斯还出现了一批“斯大林博物馆”、“苏联生活用品博物馆”等民间收藏展览机构。几年前,很少有人这么做,媒体也不会报道,现在则完全不同了。据《俄罗斯报》报道,根据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提供的民调结果,66%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其中有74%的人认为,1991年12月“一个伟大的国家”毁灭了;57%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数据反映出的不仅是俄罗斯人对苏联的简单怀念。在政治上,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俄将地方行政长官选举制改为任命制,相关措施虽有较强的苏联痕迹,但却得到了拥护;在经济上,俄现政权强调对经济的强势控制,这种作法建立在俄传统道德的基础上──财产平均主义,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化之后,仍有将近2/3的俄罗斯人是经济平均主义的支持者,这充分反映了俄罗斯民众的心声;
在军事上,俄罗斯继承了苏联重视军事的传统,1年有36个军事节日。这些都说明苏联在俄罗斯留下的痕迹很深,但这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回归,而是俄罗斯人对苏联的社会记忆。
在苏联的前加盟共和国中,白俄罗斯是除俄罗斯外,苏联痕迹最重的国家。1990年7月27日,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了《白俄罗斯主权宣言》,并确定这一天为国家独立日。但1996年,白俄罗斯通过全民公决将独立日改为7月3日,这一天是卫国战争中苏军解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日子。
《环球时报》记者此前在白俄罗斯采访时发现,当地的政府机构仍保留着苏联时期的名称,总理依然叫部长会议主席,州长、市长和区长叫州、市和区执行委员会主席。漫步明斯克街头,以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青团、游击队等命名的街道路牌不时映入眼帘。列宁、斯大林、捷尔任斯基以及一些苏联元帅的雕像,依旧矗立在名为“十月”、“革命”和“胜利”的广场上。
此外,白俄罗斯在分配制度上延续了苏联时期的社会福利体系。公民不仅享受免费医疗和教育,就连住房也仍由国家分配,这点令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百姓尤为羡慕。一位当地学者对本报记者说,白俄罗斯并没有彻底否定历史,而是有选择地保留了苏联时期的做法,减少了社会和经济的动荡,这也是白俄罗斯经济水平目前在独联体地区居于前列的原因之一。老百姓都觉得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人民现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对自己目前的生活都挺满意。
15年前,苏联解体后产生了一个过渡性组织──独联体。现在,很多人认为,有两个国家要结束过渡时代,彻底与苏联说“永别”。这两个国家就是乌克兰和格鲁吉亚。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因此,每年的8月24日也被定为乌克兰的独立日。今年的8月22日,乌克兰境内发生了俄罗斯客机坠毁事件,乌政府于是决定将今年的庆祝活动推迟到26日。
26日当天,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了独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乐队表演,32支军乐队在三军仪仗队带领下通过市中心的独立广场。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从13 世纪中叶基辅罗斯衰亡后,乌克兰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从没成为过统一独立的国家。苏联解体后,欢呼独立的乌克兰人民经历了持续5年的制宪危机,近10 年的经济倒退,银行储蓄瞬间变为废纸,代用货币库邦4年贬值700倍。尽管如此,乌克兰记者网近期一项民调显示,如果现在就独立宣言再次进行全民公决, 76%的民众仍支持独立。
如今,在乌克兰除了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列宁雕像外,很难再找到苏联的遗迹。乌克兰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历史学家格鲁舍夫斯基、作家伊万·弗兰科等被推崇为民族魂的塑造者,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地方、建筑物比比皆是。这些名人共同的特点就是用乌克兰语进行写作,为争取乌克兰独立做出过突出贡献。
“橙色革命”后,乌克兰官方尤其重视大饥荒的纪念活动。记者日前到乌克兰西部采访,几位当地居民竟主动上前滔滔不绝地讲述苏联时期,乌克兰在大饥荒和“大清洗”运动中所遭受的苦难。在他们眼中,苏联史已异化为乌克兰的受难史。
与乌克兰等国相比,格鲁吉亚的独立日非常早,是每年的5月26日。因为1918年的这一天,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成立。今年的5月26日,格政府在首都第比利斯的议会大楼前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格总统萨卡什维利发表了题为《格军有能力捍卫国家利益》的讲话。
同一天,格鲁吉亚国家历史博物馆开设了名为“苏联占领格鲁吉亚展览”的展厅,总统亲自参加相关仪式并发表讲话。没过多久,格鲁吉亚又对留有苏联色彩的红皮身份证进行强制更换,持此证的多为退休老人,约有7万人。更换期过后,老证件将不能再继续作为领取退休金和免费读物的凭证。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是“颜色革命”后才出现的。苏联解体后,带有苏联象征的雕像、建筑陆续被拆除,剩下的已经寥寥无几。现在的格议会大楼原是马列主义学院,建筑顶端原来有斯大林雕像和革命内容的浮雕,斯大林的像已经被削去,那些浮雕则引起了好几次争论,很多人试图把它毁掉,但终因怕破坏整个建筑的风格而保留至今。
在现实社会中,格鲁吉亚的年轻人喜欢学习英文、德文、法文和中文,俄文已无人问津,30岁以下的年轻人懂俄文的已经不多。对于如何看待苏联,一部分人认为,苏联时期成年人都有活干,食品供应也比较丰富,且价格便宜。现在人们是享有充分的自由了,但有了自由生活水平却下降了,大多数老百姓感到今不如昔。另一部分人认为,格鲁吉亚脱离苏联并不是什么坏事。那时,人们精神上比较压抑,生活是比现在好些,但却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现在,苏联的不少原加盟共和国既没有浓厚的“苏联情结”,也没有浓厚的“反苏联情结”。在时间的反复冲刷下,它们的苏联痕迹逐渐模糊,乌兹别克斯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年9月1日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15个独立日。乌全国各地举行了音乐会和民族舞蹈表演。
本报记者在乌首都塔什干采访的一个深切感受是,苏联痕迹虽未远去,但已降格为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城市中,一些高级宾馆饭店是苏联时期留下来的,但也有美欧等国投资建设的喜来登酒店、洲际饭店等星级酒店。此外,由于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所以在塔什干市区的雕像大多是那些民族英雄。对于苏联,不同年龄的人显然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位60多岁的退休老人和记者谈到苏联时,提到的是他与美丽的俄罗斯族姑娘相识相恋、结婚生子的往事。而一位叫阿瑟丽的乌兹别克族姑娘则对记者说,她对苏联没有太多印象,也不愿意回到从前,但她非常尊重那段历史。
在塔什干,商店的招牌几乎全部使用英语,但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仍主要使用俄语,政府机关办事也用俄语,连乌兹别克风味的传统餐厅,菜单也是俄式的“第一道菜、第二道菜”的顺序。虽然吃的东西不一样了,但程序还一样,这也许是苏联在乌兹别克斯坦留下的另一种痕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