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际纵横

美国对外文化战略手段

韩源 · 2014-03-17 · 来源:国家文化安全论
美国真相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美国政府知道,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事实上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战争”,这场“思想战”必须调动国内甚至国际一切可以被利用的“兵种”, 美国还利用自己的理论和文化影响力,垄断国际化规则的制定权。

  虽然美国的文化战略从近代以来就初显端倪,但其主动、积极而完整地展开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归纳起来,美国实施对外文化战略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

  1.对外输出文化产品。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进行文化产业形态的殖民入侵,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追求实现文化蜕变

  美国政府知道,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事实上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战争”,这场“思想战”必须调动国内甚至国际一切可以被利用的“兵种”,诸如新闻、广播、出版、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教育、体育、卫生与科学技术等方面。正如理查德•克罗斯曼所言:“这场战争具有一个庞大的武器库,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音乐会、授奖等。”1961年6月,美国一家著名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兼导演达利尔•柴纳尔在英国《电影及电影制作》发表文章,称好莱坞影片是“铁盒里的大使”。“这些圆盒子里装有卷得很紧的一卷卷印着美国电影制片者思想、想象和创作才能的走遍世界的影片。我相信,美国影片是对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将核心价值观放在大众文化的传播和交往中,凭借强大的经济力和科技力进行输出,以实现价值观念上的传播和渗透,效果明显。

  经贸关系与文化价值观挂钩是美国的一贯做法,将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文化产品的输出连接起来,在经贸产品输出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和观念的自然输出。“文化跟着贸易走”,美国利用技术优势,通过文化产品向其他国家传播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使别国人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文化,对本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发生怀疑和动摇。1958年,美国和波兰签订协定,美国为向波兰出口小麦、棉花等农产品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但波兰必须向美国购买价值100万美元的书刊、影片、唱片和版权等。在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提出要扩大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资本和技术的往来。1989年,美国国会打算孤立中国,从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制裁,并试图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布什总统表示质疑,认为只有与中国保持贸易接触才能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他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发现一种办法,既进口世界的产品和技术,又能够把国外的思想阻止在边界。”近几年来,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是农业和工业产品,而是电影、电视节目、电脑软件和书籍等。这些文化产品不仅为美国带来了高额利润,而且各种文化产品已经超越了其表面价值,成为美国输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工具。

  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出,导致美国文化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美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以及美国的通俗音乐、生活时尚在全球各个角落传播,美国的科学与文化期刊数量与影响力远远超过任何发展中国家。这些充满美国情调的文化产品蜂拥而至那些国门初开或敞开的国家,尽管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但却悄悄地吞噬着那里的民族文化。卡斯特罗说:“这些东西对每个人的灵魂、人们的思想的渗透是难以想象的。”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1996年发表的《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指出:“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人街的形象设计厂和马特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美国制作和美国风格的影片、服装和‘侮辱性的广告’成了从布穹布拉一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全球标准,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国化的最重要因素。”

  2.开展教育交流。通过交换留学生和访学、文化援助等方式对其他国家的青年进行美国价值观的重塑,以此促使“非民主国家”发生变化

  教育交流特别是交换留学生的计划,在美国的对外文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执行工具之一”。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是富布赖特计划。1946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参议员威廉•富布赖特提出的《富布赖特法案》,将在国外出售战时剩余物资所得到的非美元货币用于教育目的,给国外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组织他们来美留学或讲学。“奖学金的重点应放在青年身上,主要用于人文学科方面……外国留学生在美国机构学习时,应加深对民主制度的认识……这种学习应从属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总目的。”他们认为,无论接受者的职业或研究属于哪一个领域,曾经获得富布赖特奖学金这一经历本身,就为其将来成为国家和国际带头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而当富布赖特奖学金资助的毕业生们承担起领导者的职责时,他们会怀着对美国人所信奉的价值观的赞赏而成为美国观念的推崇者和力行者。由于其资助对象主要是所谓文化精英(如大学生、教师、作家或学者等),因而被看做对美国国家长远利益投资的一个典范。

  此外,美国还展开了多项人才交流和培训计划,如“国际访问者项目”、“信息中心项目”、“东西方文化交流项目”等。早在1956年9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提出美苏之间要进行“大规模人民对人民的交流”,鼓励美国公民越洋过海去社会主义国家访问和交流。他在回忆录《白宫岁月》中写道:“到了1958年,我曾研究并草拟了一个建议,要求美苏大批交换留学生--其人数远远超过我们每年通常派出或接受的少数人,其总数可达一万之多。”1999年5月,美国制定了“俄罗斯领导人计划”,把崭露头角的俄罗斯政治精英引进到美国来,让他们亲身体验美国的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2000年,克林顿宣布启动“未来一代的首创精神计划”,接收大批乌克兰青年赴美学习。美国中央情报局也进行了多项知识和文化交流计划,如协助创办文化自由大会,为美国在海外的艺术展、艺术巡演及文化刊物的出版发行提供秘密资助等。美国还开展“和平自愿者项目”等对外文化援助活动,把本国教师、传教士、医生派遣到海外从事志愿工作,向海外赠送图书、杂志、画册、录像带、幻灯片等。此外,美国政府还在夏威夷大学创立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试图通过共同的学习、研究和培训来促进和改善美国与亚太国家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类文化援助,美国的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被传播到海外。曾任负责对外文化关系工作的助理国务卿威廉•本顿直言不讳地表示:“从长远看,培养外国留学生是一种最有前景,一本万利的推销美国思想文化的有效方式。”

  3.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通过新闻、无线电广播、电视转播等传统媒介手段,对外展开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宣传攻势

  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媒体覆盖全球。广播、电视等无线电方式的运用是美国政府擅长的文化渗透手段。1942年2月,广播电台“美国之音”开播,开始了对外无线电广播宣传的尝试。其后,美国政府先后设立了“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1978年,美国国际通讯社创立,卡特总统强调,这个新机构具有双重职责,它“要向世界讲述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特别是我们对文化差异和个人自由的承认”,还要“向我们自己讲述世界,以便于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和使我们有效地处理国际问题”。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加强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的工作。并且在苏联侵略矛盾所指的第三世界的那些地区建立能同苏联宣传直接竞争的类似电台。”20世纪90年代之后,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但美国对外新闻宣传的核心目标没有改变,即“用外国文化所能够信赖和接受的语言解释和宣传美国的诸政策”,它的使命是“了解、告知和影响外国公众,以增加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发达的大众传媒网络传播美国的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其遍布全球的信息传播体系成为推行文化霸权的加速器。资料表明,只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却垄断了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信息总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发布信息量的1000倍。美国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个小时。美国两大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每天使用100多种文字向世界各地的用户发布新闻稿约700万字和大量图片。CNN已经成为最普及的视觉媒体。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成为各国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必订报刊。它们事实上垄断了国际新闻的来源,决定着什么是“新闻”,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从而成为美国对外文化扩张的强力工具。美国政府的海外喉舌“美国之音”电台,使用包括英语在内的52种语言播音,每周播放时间超过1200小时,宣传美国的对外收策和介绍美国的社会文化,“帮助”各国人民“正确理解”美国的价值观。美国政府增设的“自由亚洲电台”1996年3月开播,主要针对中国大陆、缅甸、朝鲜及越南等国家或地区的听众。2000和2001财政年度,美国国会给“自由亚洲电台”的拨款均为3000万美元。美国政府要求这两个电台对中国听众准确地报道美国及其政策的新闻,以及客观权威的报道中国国内及周边地区所发生的事件。这就使得美国传媒舆论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国,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4.通过英语的扩展传播美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历史延续和文化独立的标志。语言虽不直接等于意识形态或国家利益,但是语言优势可以被用来传播价值观念,谋求国家利益。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语言获得一种文化认同感和礼会归属感,所以一个民族的语言对民族性的保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讲,长期学习和使用一门外语,不仅会使母语水平下降,还会使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发生变化,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倾心和迷恋这门外语所承载的文化,被语言文化所俘虏。所以,语言承载着文化,又与政治、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语言从来就是政治、文化斗争的有效工具,是获取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亨廷顿认为:“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和技术强国的美国,倾力向世界推行英语,使英语成为美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为推广英语,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英语教育援助活动。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和私人基金会投入大量资金,派出专家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专门教学。目前美国在50多个国家设立了英语语言教学援助项目,其中70%分布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具有历史和战略地位的地区。这些援助项目涵盖了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到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有人在分析美国对外英语教育“援助”时指出:“最大的成果就是受援国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核心英语国家的限制,这就造成了受援国对核心英语国家的继续依赖。”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使英语扩展如虎添翼,英语几乎独霸了网络用语。“在南非,绝大多数黑人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接受英语教学。”美国人的期望是:“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5.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收集和传播系统,操纵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以此推广美国的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重塑世界文化体系

  信息革命从根本上变革了通信工具和交流手段,开辟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来临之际,美国拥有的巨大信息收集和信息传播能力对世界文化传播格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它利用其在国际商业和信息网络中的优势地位,使美国文化同信息、知识画上了等号。1996年,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约瑟夫•奈和前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威廉•欧文斯联合撰文指出,能够领导信息革命的国家将会比任何国家都更强大,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国家就是美国”。美国不仅在“军事力量和经济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收集、取舍、制作和传播信息能力方面”占有优势。美国的确充分利用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现代大众传媒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渗透。这种信息时代的文化霸权主义比过去的文化殖民主义更隐蔽和快捷。通过占统治地位的信息网络,使以美国语境为基调的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弥漫,使美国价值观不仅充斥在可触摸的物质空间,而且也充斥在人类的精神空间和交流空间。

  美国以其资金、技术上的巨大优势掌握着“第四媒体”建设及信息发送的主导权。目前,美国文化占据了全球网上信息资源的90%。人们一进入互联网,就等于进入了美国文化的环境之中。美国在互联网上扮演着信息输出者的角色,这些信息的“单向”流动不仅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而且严重地冲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目前,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而不受美国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万分之一。美国率先提出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其初衷是通过实现高度信息化,扩大市场,刺激经济增长,但它客观上为美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世界上几乎每个同家都感到美国文化所带来的强大“冲击”。日本学者大沼保昭指出:“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21世纪的所谓现代化就是‘自由化’和‘民主化’,就是同国际网络联系在一起的信息化。因此,欧美尤其是具有压倒一切影响力的美国价值观已超越国界传播并渗透到世界各地。”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普夫在谈到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整合时指出:“对美国来说,信息时代对外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必须是在世界的信息传播战中取得胜利,像英国一度在海上居支配地位那样支配电波。”

  6.通过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输出,占领文化制高点,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重建和模式选择,吸引人才资源并操纵对国际规则的制定

  文化或意识形态之争,其实反映了对世界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解释方式,是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干扰,打乱了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既定步骤,也导致发展路径选择的困境,这是后发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构建符合国情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解释力的理论言说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国家发展的路径选择,就成为一种迫切的理论需要。美国针对“新兴”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需要,展开以“现代化理论”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用以影响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国家道路选择。在一些美国学者看来,这种对“真理”的建构并不是大家所共同寻求的知识产品,而是“我们的武器”。国家安全需求“向学术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它要拿出对实际政治有用的知识--关于世界的知识,关于如何使美国直接促进和控制世界上发生的社会变迁的知识”。而通过以美国社会科学为理论制高点的知识渗透,发展中国家的道路选择就嵌入了美国价值观的背景,有意无意间成为以西方为模本的发展道路。这样一来,美国的道路就成了所有希望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美国的模式也就成了所有国家的模式,美国的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也就成了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

  同时,美国还利用这种价值文化的吸引力,争夺人才资源。布热津斯基指出:“美国的民族文化绝无仅有地适宜经济增长。这种文化吸引和很快同化了来自海外的最有才能的人,从而促进了国家力量的发展。”于是,美国成为那些寻求高等教育的人的圣地,有近50万名外国学生涌向美国,其中很多最有能力的学生永不再回故国。在世界各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内阁中都能找到美国大学的毕业生,通过这些文化精英的行为辐射,使美国文化体系变成了一种最具吸引力的文化体系。

  此外,美国还利用自己的理论和文化影响力,垄断国际化规则的制定权。目前很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都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宰下建立起来的,带有明显的美国和欧洲文化的特性,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控制。比如,美国控制着国际政治和安全机构,在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把体现西方利益的决定当成世界大家庭的愿望向世界提出。联合国所采取的某些行动有时也蜕变成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的工具。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6.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9.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0.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5.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6.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7. 朝鲜领导落泪
  8.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9.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