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际纵横

造假40年!起底日本工业腾飞真相,可恨还是可怜?

社长 · 2024-07-08 · 来源:酷玩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轰轰烈烈的造假事件曝出后,丰田汽车年度股东大会于6月18日照常举行。

  从会长丰田章男,到社长佐藤恒治以及剩下的其他9名董事会成员,无一人职位发生变动,全部正常获得连任。

  平静得仿佛本月初波及整个日本车圈、牵涉38款车型、超500万辆车的大规模造假事件,在丰田汽车内部根本不存在。

  当然,影响也不是完全没有。

  曾掌管丰田汽车达14年、去年初退居二线的“太上皇”丰田章男,被认为应该对此事负责。于是在一些投资者和股东的质疑声中,丰田章男的支持率掉到了历史最低水平——72%。

  (如果跟2022年96%的数据进行对比,丰田章男的支持率的确大幅下滑

  这个对连任根本构不成威胁的数字,简直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篡改测试数据、在碰撞测试中非法加工测试车辆、牵扯进170万辆丰田车、导致3款热销车型已停售的恶性造假事件,丰田掌门人在鞠躬道歉之外,居然不用付出其他任何代价?

  至少从现在来看如此。

  甚至就连道歉,似乎也不是那么诚恳,丰田章男在6月3日的记者会上表示:

  “我认为根除违规是不可能的。当问题发生后,确认事实并不断改正是必要的。”

  看上去,丰田连痛定思痛、日后避免之类的场面话都欠奉,话里话外只有个“这次错了,下次还敢”,透露出十足的不以为意。

  不过事实也确实如此,丰田造假了、大发造假了、高田气囊、三菱电机、小林制药都造假了。但,那又怎样?

  谁能保证现在被爆出来的,就是最后一个造假的日本企业?又有谁会相信,日本高管拍着胸脯的严肃承诺,就真的能阻止造假行为的再次出现?

  当日本制造频频翻车,当“工匠精神”的滤镜化作“躬匠精神”的笑话,一个再也压不下的质疑呈现在世人面前:

  曾经被奉为神话的日本制造,是否真实存在,抑或只是一个被精心编织出来的谎言?

  01. 一桩旧案

  有理由怀疑,丰田章男不说“根除违规”这种话,是真的不敢说。

  现任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的丰田章男,恐怕比谁都清楚日本企业大规模造假的情况有多复杂。

  2009年丰田章男继任丰田汽车会长一职时,丰田在北美正面临“脚垫门”和“踏板门”的负面舆论中。

  以至于刚刚当上一把手的丰田章男,就被迫出席听证会、当众道歉,为此还得了个“鞠躬社长”的名头。

  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2009年8月,美国加州一辆雷克萨斯因突然加速发生事故,导致4人死亡。该事故曝出后,引发了前后多起关于丰田车突然加速引发事故的讨论和诉讼。

  在随后两年时间里,丰田在全球(主要是北美)召回了约1000万辆汽车,并最终于2014年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同意支付12亿美元罚款以实现和解。

  经过多轮调查,美国调查机构对车辆出现意外加速得出的结论,是油门踏板存在机械缺陷,本质上是丰田为节省成本而在材料上减配了,属于零部件质量问题

  按理说,这事属实是可大可小。哪怕波及到了那么多车辆,但只要有心终究是可控的,及时召回更换零部件即可解决问题。

  当年普遍信任日本制造的国内舆论,还主动替丰田找理由,譬如“美国是否刻意打压”、“中国汽车要引以为戒及时应对召回问题”、以及“丰田正专注于全球扩张,质量把控偶有失误也情有可原”等等。

  只有少数一些汽车人,基于丰田强制性降本的措施,去认真质疑了丰田汽车所存在的质量问题,认为丰田在成本控制上做的有些过分了——“丰田提出所有的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30%,零部件成本有多少可以压缩?”

  但事实上,海外媒体的密集报道和广泛关注,已经让丰田面临着史上最大的信誉危机。

  因为海外消费者发现丰田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有大问题。

  首先,因机械缺陷导致安全隐患,这是妥妥的质量问题没得洗,丰田如果真的关心消费者生命安全,就不该降本降到这种地方上;

  其次,是事发的态度问题。丰田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召回,而是“在法律边缘来回试探”,试图逃避责任,这比单纯的质量差更显恶劣。

  英国《卫报》在2010年曾发表过一篇报道:根据一份曝光的内部文件显示,丰田早就知道油门踏板存在质量问题会导致安全隐患(也就是事故中的突然加速)!

  但丰田并没有主动承认问题、及时召回,而是私下里去和美国监管部门协商,在2007年召回了部分存在缺陷的车辆而非全部,从而为公司省下了1亿多美元。

  丰田内部将此视为一场“胜利”,并认为自己“主动规避”省钱的行为非常明智,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操作会为消费者带来生命威胁,并且涉嫌违法!

  我们站在如今的时间线上往回看,丰田“踏板门”之所以闹那么大,丰田汽车与美国监管机构“狼狈为奸”、漠视民众生命安全的“PY交易”,绝对是个不小的影响因素。

  丰田的主动隐瞒行为固然有错,但美国监管机构被游说、被收买的事实,在美国消费者眼中就是一场来自自己人的背刺,无疑更加可恨!

  所以针对丰田汽车的调查过了一轮又一轮,显然带有消费者对企业和监管机构双双失去信心的原因。

  而从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里,带有上帝视角的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此前未曾关注到的盲点:

  丰田对法律和监管的漠视早已有之,零几年的时候丰田敢钻美国法规的空子,隐瞒会导致安全隐患的质量问题,证明此时公司内部对成本控制的要求已经畸形。

  这种局面距离真正篡改数据、欺骗监管机构的造假事件还有多远?而作为日本制造业的领军者,丰田汽车尚且如此,其他日本企业的处境又如何?

  千里之穴,溃于蚁穴。可以想象,丰田在2009-2011年间的大规模召回事件,仅仅是冰山下的一角,日本企业大规模造假的情况远比这更早就存在了。

  02. 一个协议

  这几年被接连曝出的日本企业造假事件,挨个往回推,有很多起止时间30年根本打不住。

  就点几个知名度高的:三菱电机自1985年开始造假,大发汽车自1989年开始造假,小林制药更是被曝出已造假40年,事件在今天仍在发酵!

  上述图片上出现的名字,全都是日本响当当的头部企业,再加上日本制造业的龙头老大丰田汽车,整个日本工业在造假这件事上呈现出典型的群体性、塌方性特征。

  套用一个粗俗但直接的理论,当你发现房子里出现了一只或几只蟑螂,证明这间房子已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要解释清楚,就不得不回到造假最开始的那个时间节点,以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

  简单来说,广场协议的核心就是一句话:美元贬值,日元升值

  根据中学政治课里讲过的知识我们得知,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升值,有利于对外投资、购买海外商品;如果贬值,则有利于本国商品销售到海外。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前,美国经济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与之相对的,是日本经济的繁荣。

  1978年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不仅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还把日本商品铺满美国市场,冲击到了美国本土制造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认为被分走蛋糕的美国本土制造商们,开始宣扬贸易保护主义并鼓吹日本威胁论——“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

  广场协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这里头的逻辑非常简单粗暴,让日元升值,日本商品出口到美国会涨价,买的人会变少,久而久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日本商品出现在美国市场上,美国本土制造商受到的威胁自然就被打断了。

  (美国曾打砸日本收音机)

  比如在汽车领域,广场协议配合此前(1981年)日本主动与美国签订的“自愿出口限额协议”,本就以“便宜省油”为第一标签的日本汽车,在被迫涨价的情况下,还要减少每年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数量。

  这显然是一个让美国汽车制造商非常满意的结果。

  而日本汽车不想就此走下坡路,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大量出口整车这种出海方式。

  对此,日本汽车业选择以产业升级作为应对之法:无法以量取胜,那就以质取胜。

  于是,一批定位高端的日本汽车品牌在80年代集中推出,比如雷克萨斯(1989)、英菲尼迪(1989)、讴歌(1986)。

  这个思路,在其他日本制造业身上也是一样。

  产业升级、产品高端化的方式,挽救了日本商品在美国“倾销”的名声,而日本制造、工匠精神之类的词汇,也开始不断出现在世人眼前。

  仿佛一夜之间,日本制造业便进化到了next level!

  前一天还是被打成“倾销”的便宜货,后一天就是“掌握核心科技”的高端货,前后间隔不过短短几年,日本商品形象就来了个华丽大转身。

  这样的转变看起来太过完美、也太过理想,可,真的是这样吗?

  03. 一个神话

  “雷克萨斯发动机会产生20种不同的声音,形成的复杂交响乐,要通过训练有素的耳朵进行必要的微调,类似于乐队的指挥,发动机装配匠人知道曲轴、活塞和凸轮轴工作时听起来完美和谐的嗡嗡声。”

  这一段发言,来自于一名雷克萨斯发动机装配工人。不过,放在前几年,我们可能会用另一个名称来称呼他——仙人

  没错,这类堪称诗意的描述,就是对日本工匠精神的最好阐述。

  而这些甘坐冷板凳、在同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把卖油翁“唯手熟尔”干到新时代登峰造极程度的日本匠人,成了解释日本制造为何极致的标准答案。

  正如这名装配匠人所服务的雷克萨斯品牌,大量零部件共用的“精装丰田”之所以能打下保值率高、质量好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靠更复杂的工序、更多的成本砸出来的。

  雷克萨斯首款车问世之前,每一辆原型车的开发都在遵循公司常规量产车质量检测标准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300道检测工序。按照品牌要求,每辆雷克萨斯出厂前,要对约1800个项目进行严格检查,包括外观、功能、车门的缝隙等等。

  这些额外的工作,本质上花费的就是人工,而且是经验丰富、资格老道的专业产业工人所付出的工时。

  甚至,不止生产制造端的工人,研发端有睡在办公室的工程师、终端有一家家拜访的销售、高层有亲临一线的CEO……在那个经典产品频出的日本,好像没有人不热爱工作、没有人不加班!

  拼命工作的日本人甚至在七八十年代干出了一个新词汇——过劳死。

  以上报道,伴随着“日本小学生冬天短裤跑步”、“日本马桶水可以喝”、“日本餐厅盘子洗7遍”、“寿司仙人捏了多少年大米”等等宣传材料,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塑造出了一个日本人认真、日本人严谨、日本制造可靠的经典形象。

  日本匠人和日本制造之间相辅相成,每一个日本匠人的敬业故事最后都会化作日本制造之所以极致的最好说明:有这样的员工在,怎么能搞不好制造业呢?!

  什么?你问发达国家怎么看?

  宣传效果就差(bu)了(da)一(hao)点(pian)。

  与一众没怎么见过市面的发展中国家不同,欧美老牌发达国家祖上都阔过,讲道理这些地方的消费者都是吃过见过的。

  对于他们来说,远道而来的日本商品从一开始就是粗制滥造的便宜货,在有其他产品做对比的情况下,这些日本货不可能突破既有印象忽然变高端,转而压自己国家的品牌一头。

  事实上,这个转变至今没能完成。

  就像定位豪华汽车品牌的雷克萨斯,并没有干掉BBA。和丰田进入欧美市场的赛道一样,雷克萨斯突出重围的方式还是靠性价比,和BBA相比,它仍旧是个二线豪华品牌。

  所谓日本制造更高级、质量更好的印象,也更多集中在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说白了这是在打信息差,在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市场里抢先制定标准、拿下产品定义权,就能从一开始赢在起跑线。

  然而到了今天,中国制造崛起,优质的中国商品逐渐在本国市场占据上风,中国消费者对日本制造的滤镜也就一步步褪色了。

  2024年了,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认,这些年日本商品的质量原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日本制造最强、日本匠人最牛、日本商品最好这类的“固有认知”,竟然有可能是一种迷信吗?

  04. 一场泡沫

  其实一个最朴实无华的逻辑关系是:如果日本制造业成功进入了next level,为什么日本经济没有继续腾飞,而是出现了“衰落的三十年”?

  答案只有两种,日本制造业牛逼大发了,那日本经济不会停滞;但日本经济出现了“衰落的三十年”,所以日本制造业根本没有“那么”牛逼。

  再换句话说,日本制造业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确实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没有走完。

  上文我们提到,广场协议的核心是美元贬值、日元升值。日元升值带来的坏处已经介绍过了,但日元升值也有好处,就是利于日本资方海外投资。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把日本经济下行的锅都甩到美国头上,并不太合适,日本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忽视。

  签订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配套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维持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这极大刺激了投资,连日本的家庭主妇都不甘示弱,挥舞起家庭资产搞起来了海外投资。

  (她们甚至一度占据了日本外汇保证金市场仅三分之一的成交量,在国际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为自己搏出了一个江湖称号——“渡边太太”)

  日本企业和日本银行业在这其中也不甘示弱,一大笔热钱随之流入日本乃至全球市场,炒出了个“东京的地价足够买下整个美国”的结果,炒出了泡沫经济

  但泡沫注定会破,泡沫经济带来的影响却没那么容易被消解。

  放在日本制造业身上就是,没钱了。

  1990年前后泡沫经济崩溃,很多企业和个人破产,日本银行随之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因而企业很难再贷出钱来、面临破产,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倒下的日本企业暂且不提,没倒下的那些,需要应对这样的现状:

  如何在没钱买新设备、没钱大手笔搞研发、同时大批量裁员的情况下,继续维持产品的高质量?

  一个合理的答案是,吃老本

  毕竟,研发是具有前瞻性的、制度是可以沿用的、员工是可以苦一苦的。

  马自达靠转子发动机的修修补补活了几十年,丰田“精益生产”今天还在被人学习,而坚持终身雇佣制的日本企业,也学会用劳务派遣员工取代正式员工来降低成本了。

  老话说“破船还能有三斤钉”,大企业的老本啃一啃属实能续不少。

  比如那家主业做味精的公司味之素,研发出来的味之素ABF材料应用到芯片封装上,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良率,这种材料1999年首次被应用,到疫情期间还能在全球缺芯潮卡一下全世界的脖子。

  直到今天,各行各业都有不少老牌日本公司在吃以前的老底。

  可这些企业就像今天的味之素,在各自领域上又作出了什么革命性的新成就呢?

  当老本吃完,就只能减配了。

  强如丰田,产品质量的高峰期也没坚持太久。

  尽管“脚踏门”发生在2009年丰田章男的任上,但丰田汽车前任社长渡边捷昭(2005年继任)就以“成本杀手”的名头闻名于车圈,其最著名的理论是“拧干毛巾里的最后一滴水”。

  他推动执行的CCC21成本削减计划,为丰田节省了大约100亿美元零部件采购成本。但与此同时,因为质量缺陷,丰田汽车在美国的召回数量成倍增加。

  渡边捷昭留下一句名言,“把成本降低30%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尽一切可能来降低成本。目标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降低50%,目的就是确保20%~30%的利润。”

  这是一个极其离谱的要求,既要压缩成本、还要确保利润,在没有实现生产力变革的前提下,那就不可能保住质量。

  (丰田的降本很多都是通过减少浪费、以及压缩零件选配项)

  但大企业的傲慢不会主动承认这一点,在公众面前的嘴硬会化作压在供应商身上沉重的负担,不肯适时而变却高高在上的标准,逐渐会变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层层应付,层层隐瞒。

  有可能发现问题的个人在一声声“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退至集体身后,全行业公开的秘密魔鬼掩藏在“仙人”的神话之下降临。

  造假,出现了。

  05. 写在最后:

  一道该被打破的光环

  日本企业大规模造假之所以能激起极大反响,造假持续时间过长、动辄以十年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这直接造成了一个疑问:在日本企业造假的20年、30年之中,为什么没有吹哨人站出来?

  造假产品集中在日本本土销售是一个原因。

  日本全球公司在海外都有建厂,如丰田汽车本次造假事件,就反复表示不会牵涉到中国,官方声称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以及进口雷克萨斯,都接受国内监管体系的监督。

  理论上日本企业在本国的造假行为,确实影响不到在海外生产、接手海外质检的产品,尤其是在被狠锤过的欧美市场上。

  用户被“捂嘴”又是一个原因。

  丰田当年敢游说美国监管机构,为什么有人认为日本企业就是只会被美国政府打压的纯洁白莲花?

  提高质量的几十亿美元是需要被优化掉的成本,但几亿都不到的公关费用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必须投入。这笔账,日本人是会算的。

  至于日本国内,显然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心照不宣。

  在采取终身雇佣制的日本企业,可以说员工和企业就是货真价实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尤其经历过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老员工,他们给公司卖命,公司真养他们全家!

  当公司利益被员工内化为个人最大追求的时候,很难想象会有人站出来和公司做对。

  于是只有等这批真的亲身践行“工匠精神”、将公司荣誉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的匠人老去、死去,新一代不同观念的年轻人挑起大梁。

  他们可能苦于一个个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可能没法逃脱良心的责罚,也可能身边就曾有亲人饱受造假之害,于是鼓起勇气站出来举报,真相才会有从内部重见天日的机会。

  (大发造假据说是源自员工举报)

  当然,“自己人看不下去”的情况终究只会是少数,外部的监督才是能持续发挥力量的长效机制。

  造假的味道就像吸食毒品,一旦尝试就再也难以回头。毕竟,如果只是修改几个数字、在实验之前动一下手脚,就省去那么多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为何还要辛辛苦苦走正道呢?

  谁又能想到,多年把持标准制定的大企业,居然无耻到大规模造假且面不改色?

  指望企业自觉保住自己的底线,无异痴人说梦。

  曝光后不痛不痒的自罚三杯,也不可能打消后来者蠢蠢欲动的心。

  日本制造的光环是时候被打破了,很遗憾,不是用一种理想的方式。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克言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关于“阶级斗争”九问
  2. 好消息
  3. 大是大非面前,多暴露一些隐患并非坏事
  4. 谈谈“能不能批评毛主席?”
  5. 《邓选》学习(二十四) 穷了几千年(1)
  6. 男子在派出所被拖进厕所殴打的事,揭露了一大堆问题
  7. 俄乌战争,谁是正义的?应该支持谁?之一
  8. 金融人就是不一样,跳个楼还能上热搜
  9. 欧洲金靴|金融之乱,百乱之首
  10. 司马南|歹心,邪念,屠刀悉从一本旧书来
  1. 陈曾明:李尚福给谁送钱?
  2. 对毛主席的十大抹黑
  3. ​郭松民 | 谈谈纪念建党的影视剧
  4. 杀猪
  5. 已经到了,做最坏打算的时候
  6. 司马南|魏凤和李尚福禹作敏,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7. 卢大使的一句话,让蔡正元彻底破防,气急败坏、原形毕露了
  8. 不装了,他们连脸都不要了
  9. 郝贵生|腐败本质是“权力滥用”还是“阶级斗争”?
  10. 贱人就是矫情
  1. 毛远新|关于“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的说法
  2. 郝贵生再发旧文:能够把《决议》作为评价“文革”的标准吗?
  3. 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写在邓小平出生120周年之际
  4. 陈曾明:李尚福给谁送钱?
  5. 形势会急转直下吗?
  6. 多个部门因姜萍事件丢尽老脸,一个草台班子造神闹剧
  7. 合纵还是连横?
  8. 美国让震住了没有,台独让吓住了没有?
  9. 皇帝的新衣终于露馅了?
  10. 小岗村的这故事编得也真的有点太离谱了
  1. 美国历史教科书是怎么评论朝鲜战争的?
  2. 日本这波,崩的够彻底
  3. 钱学森谈“摸石头”,振聋发聩!
  4. 俄乌战争,谁是正义的?应该支持谁?之一
  5. 陈曾明:李尚福给谁送钱?
  6. 不装了,他们连脸都不要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