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旧改革开放观中,西方思想文化连同西方经济学一起被奉为上宾,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则被主流话语排斥在边缘地带,以至于很多人特别是大部分年轻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渐渐生疏。在反思改革、探索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新改革开放观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反思单一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重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4月17日下午,中华老子研究会的陈光柱老先生在书吧作了一场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老子》对新改革开放观的借鉴意义。下面是这次讲座的简要介绍。
一、“德”“得”之争
老子不是道家,他讲的是教育天子。统治者要受到教育才能很好地统治。
老子讲的“德”,跟我们现在讲的“道德”的“德”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德”最早出现是在金文(刻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里,西周王朝是在建立了“德”字后才建立了王权。那时的统治者没有人在活着时敢自称为有德,其臣下也不敢在其活着时称王者有德,必须在其盖棺定论以后。
为什么周朝以前没有这个“德”字?商晚期只有“得”字。显然,能够说金文的人,都是有权势财产的人,这个“得”字暴露出商晚期贵人追求贪得无厌。谁来反对这个“得”字呢?只有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爷爷。在武夷三年时,他得到了立足之地,以“德”论反对“得”论。结果,古公亶父的“德”是约束自己,民众才能有“得”,统治者不能贪,只能得到该得的。
显然,这两个字是对立的,只有约束自己的“德”,才能保证民“得”的实现。
二、连山文化——西周文化的起源
这个“德”字从前是用甲骨文写的,即写在龟壳、兽骨、人骨上的。能够画符号的人,叫“卜人”;能把符号还原成语言的人,叫“占人”。占卜并不是靠辨认灼烧后的龟壳的裂纹判断吉凶,因为有的甲壳经过灼烧,有的则没有。这没有迷信色彩。天子和天命是后来才出现的,我们以前和天命没有什么关系。
夏王朝时出现了玉,圭,圭上的符号叫卦,这仅是卜的升级,和迷信没有什么关系。青铜器可以刻玉,玉可以长久留下来。
正因为有了玉(的记载),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失传的很好的东西。现在大家回想一下,夏王朝是被商王朝取代的,商开国首脑叫成汤。当时巫风最甚。巫风的内容是什么?沉于歌迷于舞。淫风的内容是贪婪于女色财物游玩田猎。用一个符号。还有一个乱风,不遵祖训,不听禹的话,这是最大的错误,重用奸佞,不尊老爱幼。这三风归结起来就是三个符号,写在三个玉板上。即我成汤早晚要记住,不能违反这个东西,如果我有所违反,那么你作为我的下属,视而不见,不阻止我,当我明白之后,马上罢你的官,施以墨刑。要求下属督促自己,遵守这个禁令。这就是我们有名的连山宝藏。三字经上有这个,但它有错。
正是因为有了成汤的高度自律,显然能够推翻夏,建立商,这是商王朝建立的理论基础。汤刑是比较严酷的。还有一个“挞”刑,特点是儆于有位,即儆管人的人。这些人犯了法,至少“挞”于市。到了他的子孙武丁,他重用了一个人,奴隶付说。促进了甲骨文的发展。我们目前能找到的甲骨文都在武丁以后。甲骨文的发展造就了“贞”人,“卜、占、卦、贞”就是这样出来的。
贞人出来后,出了不少问题,贞人就成了知识分子了,拥有了很大的权力,王离不开他们。在武丁的后期,出现了庞大的贞人集团。后来,武丁的重孙子武邑,对贞人集团简直忍无可忍,把他们拿掉了。只配做小小的公务员,记事去。这就是武邑被后人挖苦的对天不公。正是贞人泛滥后,“得”风才出现。古公亶父是针对“得”风,学习连山的精神。当时连山被放在那里作为治国宝典,但不用。唯有古公亶父在连山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原来只是个儆于有位的禁令,现在则以百姓兴为兴,自己无兴。好静,无事,无为,行为规范的要点集中在“德”字上。当时是周邑地区的“地下理论”。这些东西写在龟甲上。
三、老子——西周意识形态的集大成者
老子显然是周宣王时候的人,他比周宣王大七岁。老子的父亲是个武官,召公下的武官。这个武官经常出入宫殿。而当时还是太子的周宣王在召公府读书,老子的父亲也把他的儿子带到召公府,可以伴读。西周末年,我们能看得到的金文,有很多思想都与老子文章中是一致的。
我们的文献是以后人证后人的观点,而金文是没有受到污染的,看金文很清爽。《老子》这本书承继了连山文化古公亶父的原话。所以你不懂金文,就没有办法读懂老子。比如“往来”,就是典型的甲骨文,它不是现在“往来”的意思。甲骨文“丁丑,王卜(记)贞(人),其整旅,沿过于淤,往来?……王占(阅),曰好” 往来是指战争,有什么算卦、迷信的意思在里面?所以老子在这个基础上,最先也是写在甲骨文上,用了四五年时间,才写出来。他写的简单,原来的为篇,从古公亶父那里抄一遍,加了西周特有的理论阐述。所以老子那本书是集连山、龟藏、老子时代的大成。所以在此后,儒墨道刑名法阴阳家等都是对西周意识形态的反动。
老子的“仁、义、礼、智、学”等,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是一回事。
“仁”字: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亲,有亲就有疏,就有贵贱。在金文中“仁”字绝迹了,只在竹简出土时期中山国冒出来了。小小的壶上,刻有“仁义礼智贤”,此国存只在了十八年。老子“绝仁弃义”是总结了西周的文化。
“礼”字大致是赐酒宴的意思。
“知”字,大多写的是“亡知”,即不要知。
“学”字,有点特别,在西周时候,出现了七例,到东周时候在金文当中就消失了。在许慎《说文解字》里,没有对“学”专门立说。老子“绝学无忧”,是总结了西周的观点。
“贤”字,在老子的文章中与圣贤不沾边,是敛财的意思。“不尚贤,民无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