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群讲座简讯:国土开发与城市化的总体思路
5月23日下午3点,应""书吧之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国土规划专家刘力群老师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M101教室作了题为《国土开发与城市化的总体思路》的讲座。讲台前面的黑板上挂了一幅三四米见方的巨型中国地图,特别引人注目。他先综述了改革前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然后评价了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并指出城市化面临的难以解决的困境,最后他在讲坛前面黑板上挂着的一幅三四米见方的巨型中国地图上展示了他为中国国土开发所设计的宏伟蓝图,移山填海开河供水的大手笔让大家打开眼界,叹为观止。整个讲座"创纪录"地从下午3点一直进行到到晚上8点,令人依然有意犹未尽之感。
刘力群老师首先为我们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目标不明,光在讨论到底是"重结构低增长还是轻结构高增长"的发展战略问题。改革是为了发展,但很多人不知道改革的目标,光知道美国如何如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但是不仅没有吸取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把别人犯过的错误全犯一遍,而且连别人没有犯的错误也都犯了,形象地比作"第一个人偷了牛,第二个人拔了桩,我们只是看了洞,倒让人家一把抓住了"。这就是因为不知道别人的经验在哪里,又不了解中国自己的国情,不了解改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他拿赶车作比方说,首先必须知道去哪,然后才能决定是用胡萝卜还是用鞭子。
这里他举了个具体的例子,改革开放初期说的发展战略目标就提得太随便。先是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赶上美国,但是就有外国记者问了,你是赶上美国的78年还是美国的2000年(78年美国人均10000,2000年上了28000)?口号提出来就没仔细算过,后来让计委算,结果是能源资源都不够,根本实现不了。这时候邓说赶不上,人均1000也行,接着又有人问,你是现价美元还是78年的美元(当时美元比价1:1.7)?到最后1000美元也撑不住了就改口说翻两番吧,还有人问你要不要考虑人民币通货膨胀啊?这些提法都很不客观,光想着自己高增长,把人家都当成零增长,结果认真算过以后才发现,就算美国3%的增长率,中国有9%,也得要145年才能赶上。他把这种改革中的"大跃进"形象地总结为:"目标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
接下去,刘老师比较了计划与市场两种不同的体制模式。他指出中国前三十年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与苏东的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差距。苏东当时已经完成制度化改革,从集中计划型转向集中计划+物质刺激,而中国还未完成制度化,还未完成从自然经济到产品经济的过渡,实行的还是动员机制+战时供给制等超经济强制,存在着"统死放乱"的问题。而后来改革是还没来得及总结原来的经验,就把计划经济全否了,明明是还没有完成重化机电和基础设施建设,就把动员全去掉。计划变胡说,导致了很多重大项目投资的浪费。首先应该是在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业的结构调整,军工转向民用,重工业改为轻工业服务,完成了军重工向民用转型后,充分就业就不难,就可以让人民自由选择,到底要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还是货币化的计划经济,反之军重工垮了,充分就业实现不了,就没有所谓平等自由的市场,如果非要开辟市场,就是剥削,没有对等地位是无法谈判的。
谈到中国要实现赶超发达国家,刘老师坦言高积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的发展战略应该认真做,不能老犯错误。因为美国是在最前头。美国的硅谷可以100个人投资,200个人干活,成功了一个就买走,中国不能这样。前三十年是高积累,但同时也存在着高浪费和低产出的不足。再谈改革战略,要完成革命党到建设党的转变,建设党要用钱买革命党的权。但实际做的是,改革前没干好,改革初始又不想认错承担责任,就拿钱给工人发奖金,给老百姓改善生活。结果是减税让利是下骗上,企业骗国家,个人骗企业,积累变为消费。五年功夫把国民收入占财政40%吃到只占16%。当时农产品为什么能涨价,看那时候城里人怎么吃得就明白,现在都成了糖尿病,脂肪肝了。
世界银行和林毅夫等人提倡放弃以军重工业为主的长、重、大项目建设和高精尖产品研发,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利用比较优势和发达国家进行自由贸易。这种吃老本高消费,借外债高积累,还不了债靠外资的发展战略,破坏了中国原已建成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靠吃老本投产的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借外债高积累的新三件(彩电、洗衣机、电冰箱)都是从短缺到过剩仅五年,以后摩托和电话产量两年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又过剩了。能研制仿制的是神,能复制翻版的是人,而光会装配的就只能算猴了。结果放眼中国大地,整个电信行业除了电线杆子是国产的,其余都是外国的。中国如果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就根本丢了与发达国家商战的实力,和平崛起也就成了空谈。
结合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刘老师指出中国在再增3亿人口达到16亿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0美元的现代化目标,需要建立在城市化80%的基础上。接着他引用国内外众多数据,重点论证了中国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对适用土地资源的需求。中国如今仍处在极为耗能的"盖房子"阶段,对照现有的居民点占用地(包括住宅、工矿、交通、基建等)以及耕地(包括谷物粮田、牧场、林区等)的现状以及发展态势,他指出光靠节约,无论是技术性节能、管理型节能还是结构性节能,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比"节流"更重要的是"开源"。这里的"开源"与无中生有的技术突破不同,而是对现有环境的改造,即需要大规模的国土开发和整治。
他一再强调,环境恶化是自然趋势不可逆转,不能总是要人去适应环境,那样就是要人都退化成猴,而应该主动苦干去改造环境。在详细阐述国土开发规划之前,他首先对比了一系列城市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大城市圈(实际是加上周边的贫民窟)、老城扩建、高层蜡烛式建筑、占用城市周围良田、铁路公路运输能耗费用高等等的批判,他提出了自己认为理想的城市化模式:他主张通过移山平地、移山填海,改造不适宜建设的用地,通过开河建库、导渠调水,建立一整套节能的水运体系,沿着整个水运系统建设中小规模的新城市,走开发国土节约能源的道路。
最后,刘老师带大家来到了本次讲座最精彩的部分--在中国地图上勾勒出他国土开发的宏伟蓝图。首先,他指出只有南水北调,移民开发荒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资源短缺的问题。他认为现有的东、中两线调水计划主要是为了满足北京天津等几个大城市的消费要求,没有必要分成两条,应舍东线,扩中线,从从三峡经宜昌、丹江口北上到洛阳,再分两支,一支入黄河,往东到东堤头再分两支,代替东线供水,一支继续往北供应北京、天津、秦皇岛。而西线则应走川西从西南调水往北,过分水岭腊子口后再分两支,一支往西沿河西走廊进新疆到喀什,一支沿黄土高原脊线往北,在喇嘛湾过黄河到浑善达克。在东北的松辽流域以及华南等地同样有水系改造计划,同时伴随的是国土整治,改造东北过度砍伐的林地和南部崎岖的山地。与水利部为了发电一贯追求的大落差不同,刘老师的整个水系改造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是低落差,为了行船。所以整个南水北调计划就不仅仅解决了水资源的分布不均问题,而且实际上同时建成了一张庞大的运河网,通过航运能够大大降低各地物资运输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其他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通过西线,山西的煤和西南的有色金属可以钟摆运输)。伴随着整个水系网的建成,将进行西北荒漠戈壁的改造以及东南部的填海造地;伴随着东部浅水港的改造,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将向沿海转移,以便更经济地利用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的铁矿砂等资源。
刘老师的规划不仅是全局性的,而且对其中的细节也了如指掌,可以看出他对整个中国大地的气候地理都了然于胸。在整个讲述,他不时地提到在那个水域应该调多少的水量,分别调往何处,能实现什么样的效果;他同时指出关键地点的海拔高度以及在什么地方应该建造多高的大坝,从而蓄积多少水量;每个河段的长度落差地形土质,沿线建设多少城市安置多少人口等等都心中有数。他甚至考虑到了与中国北部蒙古俄罗斯等国将来可能实现的能源方面的战略合作,国土开发水系调整对江南梅雨气候的影响,以及南北极冰川消融东南沿海城市应有的对策等等,让在座的听众叹为观止,无不为之折服。正当大家听得入神之际,他笑道:"不讲了,我实在饿得不行了!"这时已经将近晚上8点,本次讲座持续了将近5个小时,堪称是书吧"史无前例"的一次。
刘力群老师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引用国内外相关数据如数家珍;语言幽默睿智又不失深刻,信手拈来的笑话民谚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问题的深层。尤其是最后展示的与大自然战天斗地的宏伟蓝图,不仅仅是让大家大开眼界,而且也为未来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指出了一条道路。关于整个计划的具体实施的可行性,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不是问题,而且一旦实施还可以充分就业;资金也不是问题,他举例中央电视台建一座楼就投资50亿,要是换成工程机械车辆可以有数万之多,同样的例子还有国家大剧院,以及各地无数的楼堂馆所和生猛海鲜。那到底什么是此项浩大工程的最大障碍呢?他没有说明。但是我想,大概是需要一个英明果敢为国为民的中央政府,以及广大无私无畏不计名利的劳动人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号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吧。
这次讲座的启发意义,实在是值得每一位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仁人志士思考、借鉴,并奋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