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4年9月5日
主题:评述“郎咸平”事件
嘉宾:高梁,杨帆
地点:书吧
下面是高梁先生的主题发言,由其本人提供发言稿。
治理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深化改革
高梁
8月底以来由香港学者郎咸平引发的关于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大讨论,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尽管媒体做了冷处理,但从对新浪网友讨论的情况看,可以说这次已经构成一次包括600-800人参加的社会调查,其中90%以上的意见,表示了对郎咸平的支持,和对当前种种腐败现象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揭露和愤慨心情。这说明,讨论已经超出了纯学术范畴,触及到社会舆论的敏感点,也说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涉及到千家万户,引起广大群众不满的一个焦点问题。我们不能再以“群众对改革不理解”“警惕仇富心态、民粹倾向抬头”作为理由,对这一重大问题视而不见了。早在年初人代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对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提出质询,但未见下文。同一时期,某省以政府文件形式公开提出了对所谓“原罪”给予原谅的内容。种种现象说明,政府有必要对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的有关政策,给以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一、对国企改革的基本看法
2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20年来,为解决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和预算软约束等制度弊病,整体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6大和16届3中全对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明确以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壮大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一决定是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命脉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基干力量,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障经济安全和稳定运行的骨干力量。特别是中央级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为了巩固国家命脉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地位,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而不是单纯地“国退民进”。
二、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种种
早在80年代改革初期,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在转轨过程中防止“寻租”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寻租现象”即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现象,愈演愈烈,反映在改革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员与国企领导相互勾结,以改革为名,侵吞国有资产,即所谓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特别在基层,这一现象愈益普遍,手法也愈益多样化,早已不能用“支流”来形容,成为广大群众不满的的主要问题。
关于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的估价问题。笔者到基层访谈,据各方面反映,在地方政府纵容下,将国有企业资产贱卖给企业领导人,甚至转让价格低于地皮价格,比比皆是,早已不是个别现象。
又如,国有独资企业引入民营资本,多位实物投资,有意低估国有资本,高估民营资本,开空头支票,一纸卖身契,一夜实现“两个置换”。
有人说,因为“买卖都是双方同意”、所以不存在“低估国有资本”问题。这些个案无法查对,多数是无头公案,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既然个案无从对证,这次网上关于“郎咸平事件”大讨论所反映的民意,总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形势估计了吧?
笔者刚从吉林省调研归来,地方所反映的情况说明,在一些老工业城市,现在多数国有企业确实早已资不抵债,剩下的厂房设备,也值不了几个钱,就是贴钱卖出,都有困难。但人们往往没有深入考虑,那些原来十分辉煌的国有企业,在20年的改革中,怎么会随着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反而“一年不如一年”,最后搞垮的?怎样才能防止现有的国家级大型国有企业重蹈覆辙?多数调研的案例说明,仅仅用企业“国有体制”这一原因,往往说明不了问题,任何企业的兴衰,直接原因都取决于经营管理。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经营管理的水准和绩效,这才是应该努力考察的“真问题”。
2.、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原因的分析
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一般的原因,无非是几种可能:(1)大的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巨额负债无法翻身;(2)市场变化,企业未能及时调整;(3)企业管理水平差,成本高居不下,导致连年亏损。国企因体制的缺陷,企业负责人能力太强的被调走,调来能力差的经理没有长远打算,是经常发生的现象。更严重的是,近10多年来,地方的国企负责人素质低下,不仅缺乏责任感,甚至有的就是成心要乘机“捞一把”,这种现象在地方国企越来越普遍。在企业经营困难、欠发职工工资的情况下大肆挥霍,开假票、拿回扣,甚至吃里扒外,通过关联交易将企业的收入通过高进低出等方式,转入亲属的私人企业名下。这早已是商界人所共知、见怪不怪的现象。
多年来大量见于媒体的报道,其实只是冰山的一角。早在1996年,就有媒体报道,据测算全国每天国有资产流失1亿;某省辖市的一份调查说明国有企业破产或濒于垮台的案例中,70%属于人为因素。近几年,这一趋势并未见有所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去年中国改革报因揭露广州市某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中营私舞弊问题而被起诉,说明地方上这一哄抢国有资产的歪风邪气到了何等猖獗的地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应该看到,这些现象,其实在民营企业中也大量存在。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制建设滞后,再加上一批私人企业家的创业本来就不光明磊落,造成整个市场秩序的不规范,商业文化缺乏诚信。这对我国市场秩序建设带来极大隐患。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公司法”,明确了国企改革要以产权改革作为重点,但国有资产管理立法和监管长期滞后,缺乏章法导致操作没有规范,造成了相当的混乱。
有一种意见认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民营企业受歧视,发展迟缓。其实这并没有见到事物的全貌。从这次大讨论的情况可以认为: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势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问题,至少和发展民营企业问题同等重要。媒体不断揭露的政府工作人员陷入经济犯罪泥潭,和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监管不力,是同一事务的两个方面。对此我们不能再掉以轻心了。
自80年代改革以来,国有企业产供销,人财物,价格,投资等事权、财权,已经基本上放开了。但是,一方面给了企业自主权,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约束并没有相应地得到加强。在企业的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是以企业内治理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形式实现的。而我们的国有企业由于对人事的管理缺乏有效的责任制和监督机制,致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始终不能有效提高。
从这个观点看,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直接原因,不是企业层次的管理体制不顺,也不是产权的问题,而是“用人不当”。其背后的制度原因是人事体制的弊端,当今大量存在的组织腐败、司法腐败问题,则起到了极其恶劣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侵吞国有资产现象不加以有力制止,至少是造成地方国企大量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3.国有资产流失不是改革,而是败坏改革声誉
面对这一重大问题,某些人不是去研究如何在改革中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混乱的奇谈怪论。
一是国企失败主义。不去追究国有资产流失的真正原因,只是一言以蔽之曰“国有企业就是搞不好”,既然国有企业反正搞不好,就只能破罐破摔,让他烂掉。所谓“冰棍理论”。
二是既然私人经济比国有经济效率高,国有资产流失到私人手中,一定会提高效率。有人公开声言所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推进改革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按这一逻辑,所谓产权改革就是国有改革的全部内容,而所谓产权改革的全部内涵就是私有化。在这一逻辑下,搞好国有企业无功,搞坏国有企业有理——企业垮台,破产,正好转到厂长名下。在这一逻辑下,损公肥私、损害职工群众的坏人,成了改革家;职工们捍卫公共财产的正义行为,反成为“改革的障碍”。对这种理论的混乱,确实到了不辩不明的时候了。
对国有企业“一卖了之”的效果,既然没有做过统计分析,目前不能简单下结论。
三是东欧俄国通过快速的私有化,使转轨一步到位。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俄国“休克疗法”后经济多年停滞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了。东欧的国有企业一步私有化,几经转手最终大部被跨国公司控股。他们作为小国,已经把自己国家的安全托付给了北约,不用自己考虑国家安全战略。而我国今天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的国家战略。改革必须为国家安全服务,命脉产业,战略产业是不能允许跨国公司控股的。技术独立、经济独立,是国家独立的支柱,是全体人民福祉之所在。可惜的是,很多搞改革的理论家,看不到改革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这一前提。
四是转轨时期,国资流失、职工大量下岗,是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们承认,为了效率的提高,转轨过程中会带来下岗、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代价,但当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情况下,社会付出的代价应该作全面估计。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如果对这种歪风邪气不加以整肃,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成为腐败的、缺乏诚信的市场经济,拉美式的市场经济。这样的市场经济不能促使真正有进取心的企业家阶层的成长。而如果企业没有长远打算,不是致力于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力。要看到,经过20年的改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必须赋予新的意义,即必须把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放到首要位置。
其次,伴随大量的官员和国企领导的腐败现象,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和极度的社会不公。早有多项研究说明,我国的吉尼系数已经进入世界上分配最不公平之列。国家如果对这种现象不给以道义的严厉谴责和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的行政效能并将受到侵蚀和损害。而政府执政的道德水准,是治国的根本。我们切不可动摇这个根本。
最后,对对通过歪门邪道致富的邪气客观上的纵容,就是对社会道德的极大损害。勤勉、敬业、诚信、助人为乐的美德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容易重建难。如果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政府公信力、社会管理效能和道德基础,不尽快着手巩固和重建,我国的经济就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社会就会涣散。而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社会,就无法经受历史风浪的考验。
结论: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改成腐败的,官商勾结的,依附型的资本主义。更不能允许借改革之名,拿全民财产私相授受。这种用改革名义挖国有墙角之风,放任下去,那是在败坏改革的声誉。我们不能把中国的市场经济,演变称腐败的、没有信用的市场经济,因为那将是一个一盘散沙的社会和没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
可见,说广大群众短视的人,自己才是真正的短视。
三、对国有企业改革基本的看法:
1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要让改革在健康的道路上前进。
国企改革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产权明晰不等于私有化;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私人资本进入国企,不等于把国有企业、国有资产送给私人。
2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如前所述,苏联,东欧的休克疗法,一夜私有化、托管制等等,这些经验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国有资本要退出竞争领域,这种提法的问题是,忘记了改革必须服从国家的根本战略,改革是为了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都不强,面临全球化竞争的全面挑战。在经济发展面临整体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找到一条既能发挥民营企业微观活力、又能发挥国有企业的支柱作用的产业竞争格局。单线的“私有化、自由化”,必然导致分散化,可能最终被跨国公司全面控制。特别是在骨干产业、战略产业的企业,被挤垮控股,那是违背国家利益的。
改革必须兼顾社会稳定。应该说,目前的现状,使我们正在触及社会稳定的底线。特别是在原国有经济占优势、或经济欠发达的东北、中西部地区,尤其要注意。必须按照16届3中全会所提出的“五统筹”原则,重新审视。
3理论上要正本清源。
国有总体企业竞争力不强,不等于国有企业一定搞不好;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国企改革更不等于全盘私有化,不是“一私就灵”。
要理直气壮地捍卫国有资产。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仅牵涉到社会公平问题,国有资产本身是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国家需要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保留主导权。
关于企业的制度因素和人的因素。西方在产权理论的同时,也发展起了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后者的基本理论根据是,现代经济是由组织和信用维系的。不论私营企业还是公营企业,决定企业竞争力的直接的、最后的因素是管理这一要素。股东会、董事会的职能,还是“出主意,用干部”。所以“选人机制”是否合理,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它的作用绝不比产权制度的作用小。
一个组织要运转顺畅,要有效率,一定要有管理制度和文化来维系。私营就算你产权清晰,但很多长不大,就是在管理上,用人不当,做不到公正廉明。所以,企业一把手的责任心,事业心,是搞好企业的首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不论是哈飞的崔学文,还是吉利的李书福,还是奇瑞的詹夏来,都应该一视同仁地受到尊敬,他们都是我们改革应该依靠的基本力量。
四、建议
1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有关改革方针,全面贯彻16大报告和16届3中全会的决议。
2加快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立法,要尽快拿出国企产权改革规范。当前,地县以下的国有企业或者实现了产权改革,或者成了空壳企业。中央和省级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加强监管和规范。
要制止各地不规范的、损害群众利益的产权改革,对地方政府动用暴力压制群众合理要求的,要追究政府责任。
3国有企业负责人备案制,问责制。国有企业搞好给以重奖,搞糟的重罚,政府主管部门有连带责任。把国有企业搞垮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是成功的企业家,都没有资格自称企业家。都要审计,向上级,向员工和社会,说清楚原因。道歉,引咎辞职。更无权购买这个企业。贪污盗窃国家财产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搞垮国有企业,不是为改革作贡献,是个人事业的失败,是奇耻大辱。没有脸再在“职业经理”圈子里混。
4整肃政府作风,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廉政,敬业,公务员要有职业道德,全社会才会跟着学。
5.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现在,私有企业信贷困难,但偷漏税、行贿等现象较普遍;国有企业靠国家信贷过日子,但体制负担重,办社会负担重,税重。外资企业尽管抱怨没有国民待遇,但享受种种税收和地方收费优惠,得便宜卖乖。这一切说明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离规范有序还差得远。这样对国企改革不利,对所有企业的竞争力也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必须加快市场规范的建设。建议尽快改变以所有制制定优惠政策的状况,要以产业目标制定优惠政策。
总结:我们理想中的改革,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实现平稳的体制转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一个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社会,创新型学习型社会。和谐的,互信的,政治清明廉洁的社会。对外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对内让最大多数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享受到改革的实际成果。
(此为2004年9月5日在“”论坛的发言,略有改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