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讲座简讯:贫困的制度因素
李昌平先生自从2000年上书总理陈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之后,他就成了农民利益代言人。因此,他备受人们敬仰和关注。此后,他历经坎坷,但是始终坚持他的选择和立场,实践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此,他更加受到人们的敬爱。这些年来,他奋斗在西南抗贫工作第一线,继续为农民的福祉奉献着自己的人生。在跟农民群众的接触中,他感受着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基层的实践工作中,他继续关注着国家涉农政策的变化调整,他继续思考着“三农”问题的出路。趁他来京之时,我们邀请他于2004年10月29日晚上7:30来到清华大学二教401教室发表演讲,将他的最新思考——《贫困的制度因素》告诉关心“三农”中国的朋友们。
活动开始前的空隙,李昌平先生还接受了清华大学校广播电台的同学的采访。这次讲座由书店和清华大学化工系分3班联合举办。分3班本学期开展“责任”为核心主题的系列活动,这次讲座突显了活动主题。“三农”问题成了全国上下都非常关心的话题,李昌平更是成了“三农”的代表人物。所以,这次讲座吸引了几百人参加,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就连教室窗外都围满了听众,在深秋的冷夜里,出现这种局面,实在令人感动。同时,作为主办者,我们也感到十分愧疚,让那么多人受冻,让那么多人来到后看到这种情况被迫离去。今后,我们安排讲座一定考虑好这个问题。
李昌平先生的演讲动情、实在、坦率,妙语连珠,引来掌声阵阵,笑声浪浪。由于内容涉及面很广,这些内容在另文详细刊出,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将李昌平的一些妙语记录如下,跟读者朋友分享。
1、这次来清华大学做讲座,希望清华学子在放眼世界的同时,还要回头望望我们的乡村,向下看看中西部地区的农村。
2、自己从农村考出来上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立志改变父老乡亲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精神在自己身上的体现。
3、80年代从公社团委书记干到乡党委书记,感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群众带来很大收益,自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爱戴,同时自己也慢慢开始发现一些矛盾出现。90年代自己就像酒瓶里的苍蝇一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四处碰壁,没有出路。专家学者、各级领导提出的办法只是加剧矛盾,恶化问题,而没有解决或者缓解问题。自己感到,无论如何,这个乡党委书记也干不到80年代的水平。
4、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感到农民贫困的原因很复杂,不如主流所说:农民素质低,懒惰,愚昧······等等。认为农民贫穷的根源不在于农民自身,而恰恰在于主流人群,在于主流社会的很多不合理的制度设计。他在随后的演讲中列举了18条不合理、不平等的制度。
5、他在贵州看到一个乡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控制权在当地干部,开采权在外地“大老板”,而当地老百姓却只能像牲口一样给人打工,“宁可累死,决不饿死”。他说,当地农民在国民位置中缺席了,他们创造了人均1万的GDP,可是他们的人均收入却不足700元,可见发展不属于当地农民。此外,开采过后,环境遭受破坏,“大老板”走了,干部进城了,当地农民却在威胁中等死。这样的GDP,李昌平斥之为“垃圾GDP”。
6、他在云南看到一个地方90年代国家大砍森林,迫使原来以狩猎为生的当地居民转为农耕生活,而前几年又要“退耕还林”,要当地居民毁田载树,给予5——8年的口粮补贴。他看到这些决策都是从城市的主流人群来考虑,而没有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过了8年之后他们的生存怎么办?
7、有过这些经历,李昌平先生大声质问:城市里呼唤保护动物权益,要献爱心;可是面对那些穷苦的同胞,你们表现得那么冷漠自私,你们的爱心在哪里呢?像你们这样的爱心是不是太虚伪?你们犯了错!
8、关于产权制度,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属于谁所有?农民是国民,可是他们的权益却得不到保障,可见农民在国家中缺位。
9、关于财政制度,中国的财政制度是城市财政制度,欠农民太多,而且剥夺农民。
10、关于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城市里部分居民的保障制度,根本不覆盖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群众。
11、关于金融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中的“人民”大概不包括农民,国家金融退出农村,又不允许民间金融存在。农民贷款只能是高利贷,利率比城市高2倍,而且还必须当年还清,且不能像城里人一样可以自己身份、房产做抵押贷款。
12、关于税收制度,前些年不说超标部分,就是正常的税收水平也是过分的,农民不管种地赚钱赔钱也都必须纳税,而城市人做生意赔钱就不纳税,外资进入中国就是赚钱也可以不纳税或低税,这是多么大的不平等啊!这些年取消农业税后有好转。
13、关于资源配置制度,以国家扶贫款的配置为例,现在主要是权力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权力配置就是“跑部钱进”,自下而上,层层送礼,而后自上而下,层层截留,雁过拔毛,最后实际可用的扶贫款少得可怜,而且还是当地干部决定如何使用扶贫款,当地穷苦老百姓没有任何参与权。这种配置方式效率极端低下。另外的市场配置,就是所谓招标制度,问题也不少。总之,现在是有权的人推崇权力配置资源,有钱的人推崇市场配置资源。而农民既无权,也无钱,他们只有劳动力。李昌平说,谁能找到一条有效地组织配置农村劳动力的办法,谁就能找到一条建设新乡村的路子。他所推崇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民间组织配置资源,这样才能小钱办大事,而不象政府招标那样大钱办小事甚至花钱不办事。他在扶贫工作中发现,同样修一公里的公路,政府招标要花8万,而他们来做,只要不到1万。
14、关于教育和医疗制度,两者情况基本一样。现在是穷苦的农民支付教育成本,而城市享受教育收益。
15、关于工资制度,这是最大的抽水机。农民工的处境远不如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工厂中的工人,那时的资本主义下的工人还能获得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劳动力价值,而我们的农民工像鲁迅笔下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他们连基本的维持简单再生产都不能保证。
16、关于干部制度,现在农村的民主变成了“口袋民主”,农民群众发现自己只是选举产生增加自己负担的主子,就不再陪乡镇干部玩了,不如外出打工。
17、关于法律制度,李昌平认为农民收入不够打官司,这就使得法律对大多数人成了奢侈品,它变成了少数人欺负多数人的工具。
18、关于科技推广制度,李昌平说改革后,农民所需要的科技、人才、资本资源被推向了市场,通过市场来配置这些资源,其结果是这些资源远离了农村。他所经历的历次乡镇体制改革,都是凡是农民不要的都得到了加强如工商税务,凡是农民需要的如科技医疗都推向了市场。
19、关于市场主体制度,李昌平认为前些年农民还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因为他们没有根据市场情况选择退出市场的权利,而是不管赚钱赔钱都必须种,而且还要纳税。现在,农民面对大市场,处于极端的弱势地位,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应对大市场,跟大资本竞争。可是,我们现在允许成立商会,却不允许成立农会。
20、关于招标制度,李昌平认为实际中它已经演变成了极少数人合谋的游戏,把相关利益主体的绝大多数人排斥在外。
21、关于监督制度,李昌平认为现在的思路是少数有权者打着为多数人利益的名义来监督少数有权者,而监督的成本却要大多数人来支付,结果演变成他们少数有权者的合谋。
22、关于代表制度,他说30多个农民才抵得上1个城市居民的代表权利,这个制度本身决定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失语。
23、关于对主流视野的批评,主流社会的人自以为是,对问题的认识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上,而没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视角。
24、一个小故事: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碰到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在卖北大文凭,便对小伙子说:你这样做是违法的。小伙子说:老师,您不知道,现在是合法的不赚钱,赚钱的不合法。再说,你们学校国家每年给几个亿,你们不也就是发文凭嘛?我发文凭,不要国家一分钱。而且,你们学校是给美国培养人才,而我都是给咱们国家培养人才,他们都在国内工作。(句句引来哄堂大笑)
25、他在演讲结束时坦率地说,他的演讲带有片面性,不是真理,他是从占人口70%的农民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这些问题的。但是,他同时也希望掌握话语权的主流学者在发表观点时能够坦率承认自己是为自己的利益说话的,不要再蒙骗我们说他是代表天下人说话的。
活动结束后,他跟分3班同学合影留念。而后,离开了清华大学,将责任和思考留给了清华学子,留给了与会的朋友,留给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主流人群。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