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笫17次研讨会发言之十七
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 不要生产力社会主义
——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主流观点商榷
征汉文
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本质,[1]而“社会主义本质是公有制……”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它们是不同事物的本质。可是,目前的高校教科书[2]用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观点取代、否定社会主义本质是公有制的观点。为什么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而是正如某些智襄人物所说,要转向生产力社会主义吗?本文从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开始,谈几点浅见,敬请指教。
一、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本质
(一)如何看“事物”?
事物,我国的《辞海》中没有这个概念。
事物,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是联系与区别的统一,是一与多的统一,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任何不同的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若干不同的事物由于相互联系就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而成为一个事物;任何一个整体的事物都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任何一个整体事物的不同部分由于相互区别,又都可以成为若干不同的事物。
事物,用系统论的观点看,既指作为整体的系统,也指作为任何组成部分的子系统。
事物,作为哲学的概念,“对象即是事物”,“作为确定性的认识对象,都可以称为事物”。[3]
事物,一般地说,作为认识对象,既指事或物的个体,又指一定事或物的集合体,也指事物的总体。
事物,具体地说,是事与物的统称。事,指事情、事件;物,指物体,包括自然之物(如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亮等)、社会之物(如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等)、思维之物(如诗词歌赋、论文、著作等)。
(二)如何看“事物”与“本质”的关系?
(1)本质总是指具体事物的本质。它是对具体、各别事物属性中的本质属性、特征中的基本特征的反映。(2)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本质。事物是多样的,本质也是多个的;本质与事物又总是逐一对应的。(3)事物的本质,如果简明地说,就是对该事物下“定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否深刻、正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对该事物所下的定义是否准确。
(三)如何看“本质”与现象、属性、特征等的关系?
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现象相联系,与事物的属性、性质、特征等相联系。(1)“特征”既是现象的也是本质的。认为“特征”仅属于“现象”,这是片面的。(2)属性分为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性质分为一般性质和根本性质,特征分为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或者也叫做:根本特征、本质特征等)。一般属性,一般性质,一般特征,又可以分别简称为:属性,性质,特征。(3)属性,既有内在联系的反映,也有外在区别的反映。综合《辞海》中关于“属性”和“本质属性”这两个词条的各自内涵,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识。认为“属性”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而“本质属性”是对事物外部区别的反映,是不正确的。(4)特征、本质特征或基本特征对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外在区别方面,与属性、本质属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作用。认为“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是片面的。[4]
(四)如何看“本质”?
在分别说明了上述各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以后,现在给事物的“本质”下一个定义:本质,总是指具体事物的本质;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根本性质或基本特征的概括,或者也可以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根本性质或基本特征的简称;既是对事物内部根本联系的反映,又是对一事物与它事物根本区别的反映。
主流观点认为,“本质”是对“本质属性”的反映,与“特征”没有关系。可是,在《辞海》中,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内涵是相似的:“本质属性”是“某类对象必须具有并与其他各类对象区别开来的属性”[5]、“某类对象的有决定意义的特有属性”[6],“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7]可见,主流观点与载入《辞海》的关于“本质属性”、“特征”的观点相比有多么地混乱!
二、不同的社会主义有不同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事物,不同的社会主义又是不同的事物。因而,之所以都叫“社会主义”,就因为它有共同的本质;之所以分为不同的社会主义,又因为各自具有不同的本质。
(一)号称“社会主义”者具有共同的本质——批判和变革当时的资本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数十种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的各流派由于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又可以较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产生的社会主义流派。第二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时代产生的社会主义流派。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之所以都叫“社会主义”,是因为他们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二是都主张对当时的资本主义进行变革。
(二)不同的社会主义具有不同的本质——因变革资本主义的手段、方式、目标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封建的社会主义(加上基督教的社会主义)——“控告资产阶级的主要罪状正是在于: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有一个将把整个旧社会制度炸毁的阶级发展起来”;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激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民主社会主义——把民主思想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实现这一目的的政治手段是民主,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亦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主张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并以无产阶级专政、政府主导经济为基本手段,变革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府组织经济则是其两个主要表现。它是研究并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8]其中,所谓“社会的生产”:一是生产资料(生产前提)的社会化。二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三是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其中,所谓“资本主义占有”,包括“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占有”和“生产前提与结果的资本主义占有”两个方面。最后,指出“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9]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表现:“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10]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导致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政府组织经济。“无产阶级革命,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11]
公有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就在于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公有制为主体。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组织公有经济是其主要表现。
本文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容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组织公有经济是其主要表现。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的同时也要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之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要把能不能为无产阶级服务和怎样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问题区分开来。
(2)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公有制,一是指独立的公有制经济体,具体表现为公有制企业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二是指独立的经济体之中的公有部分,如混合经济中的公有部分。股份制不一定是公有制,混合所有制也不一定是公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党的十五大报告有较系统的阐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国有经济对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3)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府组织经济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主要表现。
要实现公有制,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府组织经济;要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府组织经济。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唯一的:不存在像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那样来一个“以无产阶级专政为主”的问题。政府组织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保证。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使我们能够回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3.“以公有制为主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一个发展中的理论。特别是政府要制定一套规范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引领社会发展方面为主体的作用。其中,如何制定公有制企业中的公平分配、遏制腐败等方面的政策,是现阶段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部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本质
“问题”是党的十四大报告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的用法,本文也沿用之。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不同的社会主义“问题”具有不同的本质。
党的十四大报告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个问题,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事物”,所以,它们之中的每一个都有其自己的本质。例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等等。它们的简称应当分别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本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本质,等等。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本质”,是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的本质。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围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分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围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分支中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本质的理论。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本质,它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围内若干具体“问题”中的一个“问题”的本质。应当按党的十四大报告所概括的那样,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讲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论,但它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
至目前,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解读往往都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有观点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含三方面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的教科书是从两个方面解读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为一个方面;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列为另一个方面。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仅仅从文字表面的意义上理解其含义。
其实,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一,在生产力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二,在生产关系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也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告诉我们,邓小平虽然一直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他同时也非常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但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因所涉及的生产关系方面缺少所有制的内容而成为一个不完全的理论。教科书肯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但是它又肯定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它们“又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教科书并且举例说:“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2]因而,教科书已经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不完全性做出补充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尽管它是无意识的。总之,在邓小平自己看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起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或者叫做“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相对照,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相一致的。但是,由于缺少了邓小平自己一再强调的“以公有制占主体”,说这样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不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是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回答了什么问题?教科书既没有说它同时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也没有说它回答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只是说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不是科学的表述。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不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当人们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时,通常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不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等。教科书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解为“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范畴”,[13]是不正确的。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也不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报告一共概括了九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属于其中的第三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虽然,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它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毕竟是不同的问题。
四、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意味着要搞生产力社会主义
把党的十四大报告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定位于“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弃之一旁,而是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定位于“社会主义制度”层面,这样做,给人们所带来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更多的疑问。
(一)教科书为论证其主张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而提出的前提是值得商榷的。
教科书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的、以解放生产力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代替甚至否定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问题上的、以公有制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两个重要理由:其一,邓小平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并从此才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其言下之意是: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其二,在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不能再有其他“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前一个理由明确载于教科书之中,后一个理由存在于否定公有制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之中。而且,这两个理由贯穿于教科书有关章节的字里行间。[14]
教科书中的这两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对于“其一”,在邓小平以前没有提“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就没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约170年的理论与实践,就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没有提“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因而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对于“其二”,在字面的意义上,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如果深究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本质”只是一个简称,它还有被省略了的具体条件。以公有制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具体条件是“制度”,它的完整的表述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公有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具体条件是“根本任务”,它的完整的表述应当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现在看来,理论上不能再简单地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简称的概念了!
(二)如果执意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取代以公有制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那么就有主张“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倾向。
社会主义本质,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的简称。一提到“社会主义本质”,就会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联系起来。
社会主义本质,只能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的反映,编辑教科书的理论家们也完全深知这一点。对此,教科书使用了“本质属性”、“制度属性”、“特征”等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几个基本范畴。有言为证:过去把“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15]“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人们没有认识到它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范畴”、[16]过去“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17]他们为了论证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正确,也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特征”来阐述。
社会主义本质,既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特征”的反映,那么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区别的反映。我国的《辞海》对“本质属性”与“特征”的解释尽管有片面性,但都将它们解释为是对事物外部区别的反映。[18]然而,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是完全拒绝认同这一点的,否则就会自相矛盾。因为,对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无论是其中的任何一点,还是它们的综合,都不能证明我国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都不能证明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因而它们都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特征”。我国之所以已经是社会主义,她能够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特征”,是教科书认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制度属性”、“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制度属性”、“特征”。[19]
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像教科书那样,坚持使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其具体内容,那么,这样的社会主义,只能被理解为“生产力社会主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特征”来认识,这样做,确实是一种创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这种社会主义的性质,已经由一些智襄人物说了出来,即为“生产力社会主义”。但是,这种生产力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先天的不足,是一个畸形儿。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取代以公有制等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但它又要以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为前提才能实现其本质;其二,它想标新立异出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却又不可能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究竟与资本主义有什么根本区别。或许在他们看来,确立“生产力社会主义”理论,是既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又无需明确说出它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这不是畸形儿又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其具体内容,那么,“社会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不同层次上就都具有其代表了。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代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代表,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代表,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
(三)生产力社会主义是不一定有社会主义前途的。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说成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特征”,是生产力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但是,它就真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特征”?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前进的过程,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如此,其它一切社会都是如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社会主义使它上升到自觉认识的高度,但并不等于它为社会主义所特有。既然它不为社会主义所特有,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特征”。
生产力社会主义前途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被有意无意地导向生产力社会主义吗?就理论上说,所谓生产力社会主义,是不问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它并不能建成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有理论研究者列举邓小平一共讲过十个“……不是社会主义”,以证明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定位为社会主义本质是正确的。其实,这种论证方法是完全错误的。邓小平确实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等,那么请问:富裕了就是社会主义?发展较快了就是社会主义?如果这样,西方许多生产力发达的国家,不是早就成为社会主义了?现实是,西方生产力发达的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我国如果真的搞生产力社会主义,那么其前途就不一定是社会主义,而有可能就是资本主义。
五、小结
综上所述,主要之点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本质与事物是一一对应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就是不同事物,因而它们具有不同本质,它们在各自范围内都是对的,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否定另一个。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本质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
其三,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取代以公有制为主体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特征”,有导向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可能,并且由于不能与资本主义相区别,因而可能是没有社会主义前途的。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为本质的社会主义,而不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本质的社会主义。
其五,“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简称。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以前,“社会主义本质”无异议地仅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以后,又多了一个“根本任务问题上”的“社会主义本质”,因而,“社会主义本质”具有了多种含义。所以,现在不能再简单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简称了。
[1] 对此,党的十四大报告所给予的定位是正确的。
[2] 参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3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3]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第211-212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4] 参见:辞海(1979年版)144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1653页,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5] 辞海(1979年版)124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6]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92页,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7] 参见:辞海(1979年版)144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1653页,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58-75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6-74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5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2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1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4] 参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1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1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2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18] 本文第一部分已经交待清楚。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讲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六点内容,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任务的基本特征”的综合。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29-23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3版。它实际上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任务的本质”的综合。是什么原因使它没有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它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不是“社会主义本质”?或者它认为,已经有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还是它认为,在邓小平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就是没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