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了很多小故事,讲了投行、固收、PE、量化,大家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
今天从统计角度看一下,讲讲银行,这样理解会更深刻,更理性。
80年代中后期,我国金融资本复活。1998年之后,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这主要由于:(a)房地产快速发展,形成巨大的开发贷、按揭贷需求。(b)土地财政时期,特别是2009年后,大量资金涌向城投形成庞大的地方债。(c)产能快速扩张时期,企业形成的大量贷款。(d)其他原因。比如证券市场等。
在此过程中,我国实体部门(居民,主要是房贷;政府,主要是城投和地方债,很多用于基建;非金融企业,各种企业贷款)杠杆率(负债/GDP)不断上升。
杠杆率提高,金融部门利息收入就会增加。比如城投公司借贷搞基建,基建周期完结后,项目一般都没有收益,因此无法还上贷款,只能不断展期,因此也就会不断支付利息。再比如房地产,房地产贷开发贷+按揭贷占人民币贷款超过25%,大量的房贷利息和开发贷利息流入金融企业。
这形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金融资本侵占实体经济的利润。下表显示,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合计净利润为3.89万亿,工农中建四大行净利润合计就有0.98万亿,超过中国制造业500强利润总和。而十家最大的金融集团(中、农、工、建、交、平安、邮储、招商、兴业、浦发),净利润合集1.48万亿,是500家制造业企业(最大的500家)利润合集的1.5倍。2020年情况大致类似。
随着杠杆率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支付的利息也会更多,寄生性的金融行业侵占生产性实体经济的利润也会更严重,这个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深。
2016年底,人民大学发布经济分析报告,其中第四部分第三小节题为《债务危机是否能够引发中国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这个小节的第二条标题为《投机性及庞氏融资占比高,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这一部分中,人大用2015年4161家非金融企业(发债企业)的数据做了测试,结论是:
(1)EBITDA/短期债务比值大于1的,不到2%。EBITDA是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这个比值大于1可大致理解为能够覆盖本息。也就是说,对冲性融资不到2%。
(2)利息保障倍数小于1的约9%。也就是说,约有9%的企业收益都不够还利息,必须借钱去还,即属于庞氏融资。
(3)剩下9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新还旧,属于投机性融资。
我之前大致算了一下,融资规模用社融数据,债务存量用GDP*杠杆率,利率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如此算出来利息/融资规模的数据,2015至今基本都在45%以上(2020、2017除外),也就是说每借100元钱,有超过45元是用来换利息的。
我用的利率是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这个利率是比较低的。比如,人大上述报告测算2015年全社会融资用于还利息的比例是60%左右,我的测算仅53.49%。因此,真实情况应该比我这个表格测算的再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
这意味着我们全社会向金融机构借的钱中,有50%以上是去还上期利息的,真正拿来干事的钱,不到一半。
欠债是要还钱的。明斯基将借钱(融资)分成三类:第一类叫做对冲性融资,借钱的人有足够的收益(比如工资或者经营利润)能够还本付息。第二类叫做投机性融资,债务人的收益不能覆盖本息,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新还旧,但是整体而言,债务人的收益还是能覆盖当期利息。第三类叫做庞氏融资,债务人的收益不仅不能还本,甚至都不够支付利息。债务人必须依靠不断上涨的资产抵押,借新还息,或者变卖资产还债(导致资产价格崩盘,触发危机)。
当你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于你连利息都还不上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就会崩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