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历史观
|
:张海鹏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12-27 4:09:52发布) 阅读775次 |
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 在社会革命实践中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青年毛泽东是一个在近代中国历史巨变中追求进步,追寻新式知识的旧式知识分子。1917年,24岁的青年毛泽东在致密友的信函中描述自己的理想、信念的时候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曾国藩因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又有桐城派后期领袖之虚誉,颇得一般青年士子尤其是湖南青年的尊崇。毛泽东此处表示“独服曾文正”,正是当时一般青年的心理。“独服曾文正”什么?不仅服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而且服其“具有大本大源”。毛泽东认为只有得大本大源,才能动天下之心,根本改变世界。什么人具有大本大源?只有孔孟才具有大本大源,只有孔孟思想才能治理天下,只有孔子才能明贯过去现在未来。这完全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基本思想。有学者把毛泽东追求的大本大源解释为“显然是指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恐怕是误解了毛泽东在这里所说大本大源的含义,不恰当地估计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高度。 在毛泽东所写的《〈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关于“一治即有一乱”的看法,明白地说出了历史循环论的传统思想。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用这种循环论的观点看待历史进程的。毛泽东在1915年9月致友人的信中提出了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寻找到代表那个朝代的“巨夫伟人”,其他不过是其附属品的看法,表现了他的英雄史观。 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的历史观是陈旧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毛泽东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1920年以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认识的基本观念。毛泽东的历史观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他对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坚定信念。他认为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坚信人类历史发展的前途是共产主义,体现了他的明确的历史观念。 歌颂共产主义,并不是要把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阶段加以否定。他说:“现在看来,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不好,其实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比原始公社制度要进步。这些制度开始时是进步的,到后来就不行了,所以就有别的制度来代替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发展的历史观,毛泽东相信:阶级、国家、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等,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这些东西都是要消亡的。但是我们不能坐等它的消亡,共产党人是要为将来消灭这些东西创造条件。正是从这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关键时刻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这个理论指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目的是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创造前提,使中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1944年在延安,毛泽东就强调指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他把是否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看做是老百姓拥护不拥护的政治问题。他还与秦邦宪通信,讨论革命的目的以及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毛泽东说:“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这是非常重要的讨论。从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出发,毛泽东明确认识到:我们现在的革命根据地在农村,这是暂时的现象,我们长远的根据地是在城市,是在工业化,是在现代化。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还预言:“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这是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十分准确的设计和对中国现代化前景的科学的预测。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历史验证了这些预言的正确性。 毛泽东历史观的基本支撑点 支持毛泽东历史观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是阶级斗争史观和人民史观。 毛泽东从接受唯物史观开始,就接受了阶级斗争的观点。他在1941年说过:“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见了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从此以后,他在中国社会实际中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社会现象,看出了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中一系列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存在的现象,由此提出并制定一系列推进中国革命的重大原则和方略。在批判美国白皮书的时候,他写下了如下的名言:“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史观的哲学基础基于他的矛盾论学说。在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阶级对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在社会主义时期,在社会上的主要的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概念,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这是阶级斗争史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运用。由于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各方面的原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矛盾的估计不够客观,由此产生的战略、策略措置失当,形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但它基于矛盾论学说,提出的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概念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在实践上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指南。 关于人民史观,还很少有人提出这个概念。这里提出人民史观,是从毛泽东的历史观的角度提出问题的。阶级斗争和人民两个词汇,是毛泽东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词汇。共产党的纲领、主义、政策、奋斗,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是否为人民所拥护,始终是毛泽东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游行群众“毛主席万岁”的呼声,他总是以“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来应对。这不是谦虚,不是虚应故事,而是他的历史观的真实表现。 毛泽东通过一生的革命实践深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毛泽东的历史观的根本着眼点。 一切从人民出发的人民史观,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是深远的。党的十六大通过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显然是人民史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它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12/25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乌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