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五一节”的由来
(人民网资料)
·
2005-05-01
·
来源:本站原创
1886年5月1日 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五一节”的由来 |
: 小 鬼 日期: 2005-05-01 03:40
(人民网资料)
1886年5月1日 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五一节”的由来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节日,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五一”节的由来 2004-4-26 17:06:58
劳动最美丽,劳动是给“五一”节最好的礼物。 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拉文提议:把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了。 为什么要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呢?这还得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工人运动说起。 当时,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说:“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口号,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开始了。工人阶级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罢工运动。 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狠毒的资本家根本不予理睬,这项法律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工人们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倍受资本家的折磨。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将这场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18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一个集会,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下,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处于瘫痪状态,火车变成了僵蛇,商店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仓库也都关门并贴上封条。当时在罢工工人中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 激昂的歌声唱出了工人的心声,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愿望,也感染了广大的群众,他们纷纷声援工人的罢工运动,将罢工运动推向新的高潮。罢工运动所表现的巨大力量使政府当局和资本家极为恐慌,他们不甘心答应工人的条件,便露出他们狰狞的一面。5月3日,芝加哥政府当局终于撕下了“民主”的假面具,用暴力镇压工人。他们组织罢工破坏者在警察的保护下混进工人的罢工队伍,故意制造混乱,以此为借口,当场开枪打死六个工人。这一暴行,激起了全市工人的极大愤慨,他们决心为死难的工人兄弟们报仇! 为纪念美国工人1886年5月11日的罢工运动,为推动整个世界工人阶级的斗争热情,就把这一天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在以后的每年5月1日,各国的工人阶级都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以争取自身的权利。
1924年5月1日孙中山号召工人团结起来
1924年5月1日,广东各界集会游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孙中山到会讲话,号召中国工人“要从今日起立一个志愿,组织一个工人的大团体”,“要担负抬高国家地位的责任”,“把中国变成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 参加大会的有粤汉铁路工会、海员工会、机器工会、工团总会等14个工会团体和其他交通工人、各学校学生、中国国民党各区分部代表,共1万余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劳工部部长廖仲恺为大会主席。孙中山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中最贫最弱的国家,受各国的种种压迫,所处的地位,是奴隶的地位。中国现在所处的这种奴隶地位,比较各国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得多。”“国家的地位既然是很低,我们人们的地位自然也是很低,做工人的地位,当然是更低。”“中国人民就谋生一方面的经济说,完全是处在外国的经济压迫之下。中国国家表面上虽说是独立国,实际成了外国的殖民地。”“现在中国不只工人要受外国资本家的压迫,就是读书的人、耕田的人、做生意的人,都是受外国经济的压迫。”他指出:“俄国工人在几年以前,结成大团体,推倒专制的俄皇,改革政体,弄成工人的独裁政治,无论什么资本家都不许执政权,只有工人才可以管国事”,“英国、俄国的工人,便是中国工人的好榜样”。大会结束后举行游行。游行口号有:“一种产业一个团体”、“学徒不开夜工”、“同业划一工价”、“参加国民革命”等。同日,上海工人两万余人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劳动节春秋 今天是劳动节,美国的国定假日。不过这可不是我们以前年年过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而是每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和九月的第一个周末一起,刚好成为初秋的第一个长周末。这一春一秋两个劳动节,都是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一个世纪过去,再回头看这两个不同版本劳动节的春秋变迁,可谓寓意深长。 春天版的劳动节 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工人,每天要工作10到14小时,生活非常艰辛。1881年成立的最大的工人组织,美加产业和劳动工会联合会(Federation of Organized Trade and Labor Un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即美国劳联的前身)把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作为首要的目标。他们在1885年宣布,八小时工作制将在第二年,1886年的5月1日开始实行。这一号召得到了工人们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当时领导着工人运动的,有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左翼社会主义者。工人运动的中心是芝加哥,工人斗争的主要手段是罢工。在以往的大罢工中,比如1877年的铁路工人罢工中,各州政府却应企业主的请求派出警察、国民兵来打击罢工工人,大企业则出资为这些警察和国民兵购买武器装备对付罢工工人。在那个时代,罢工很容易造成暴力冲突,其原因在于,罢工是工人一方的唯一对话手段,而企业主一方没有接受这种对话的习惯。工人罢工,企业立即可以招收其它人干活,罢工等同于自寻解雇。罢工工人的唯一办法是堵塞工厂入口,阻止别人上班,而这种做法却是非法的,企业方面就可以寻求警察帮助,粉碎罢工工人的纠察线。 到预定的那一天,1886年的5月1日,芝加哥的很多工人迫使雇主让步,争取到了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在更多的工厂里,企业主和罢工工人形成了互不相让的对峙局面。1886年5月3日,工人集会,警民冲突中,警察向麦考米克机器公司的罢工人群开枪,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无政府主义者号召第二天在草集广场(Haymarket Square)集会抗议。 5月4日草集广场的集会一开始是和平的,因为刚好碰上一个下雨天。当最后一个演讲者还在台上的时候,人群已经开始解散,广场上只剩下二百来个人,这时候却开来了180 多个警察,命令集会解散,开始驱赶工人。就在这最后的时刻,不知什么人向警察扔了一颗炸弹,当场炸死一个警察,还有六个警察后来死于医院,有七十多个警察受伤。 警察立即向工人开枪。有多少人被警察的枪弹打死打伤,后来一直没有确切的统计。到底是什么人向警察扔的炸弹,也一直没有查出来。但是,警察随后袭击了工会领导者的家,数以百计的人被逮捕,恐怖一时笼罩芝加哥的工人区。受打击最重的是无政府主义者和左翼社会主义者。 八个最活跃的无政府主义者受到起诉,他们被指控犯下了谋杀罪并被判处死刑。1887年11月7 日,其中的四人被处以绞刑,一人在狱中自杀。当局将这些人的遗体交给他们的亲友安葬。他们的葬礼是芝加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送葬队伍,几十万人列队路旁为草集广场的烈士送葬。在安葬他们的墓地里竖起了纪念碑。 1893年6月26日,伊利诺州州长宣布赦免剩下的三个草集广场事件被告。 这是典型的矛盾循环激化的"革命前夜"的图景。在人类向工业时代迈进的时候,这几乎是各地的普遍景观,因此也产生了顺应时事的革命理论。 所以,对于激进无政府主义者和左翼社会主义者来说,1886年发生在芝加哥草集广场的事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利益和企业主利益的不可调和,它象征着工人阶级除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别无出路,只有这样它才能争取自身的解放,摆脱被奴役被剥削的命运。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首次代表大会决议,每年的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全世界劳动者庆祝的节日。 此后,全世界几乎所有工业国家的工人,都在这春天的日子里庆祝劳动者的节日。直至今天,很多西欧国家的工人,象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现在年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还要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红旗和国际歌的歌声到处飘扬。 可是,有两个工业化国家是例外,这就是加拿大和美国。北美的工人不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因为这儿已经有了另一个劳动节,一个秋天版的劳动节。 秋天版的劳动节 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个贫穷的爱尔兰移民应征上了前线,他11岁的儿子,彼得·麦克伽尔(Peter McGuire) 为帮助维持一家生计,在纽约街头给人擦皮鞋,做清洁小工。这些移民家庭发现,新大陆的生活并不轻松,很多家庭不论男女老少都得辛勤工作才能维持温饱。他们必须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疲乏生病也必须干活,不干就会被解雇。 彼得17岁的时候,他开始在一家钢琴店学徒。这个工作比较好,他可以学着怎样做买卖,但是还是工作时间长,赚的钱却很少。到晚上,他去开会听课,学习经济学,参加讨论社会问题。工人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工时太长,赚得太少,工人们太苦。他们谈到,工人们要组织起来,成立工会,来改善工人们的处境。1872年,彼得参加了有10万工人的大罢工,上街游行,要求缩短劳动时间。 从此,彼得认识到,组织起来的工人运动对于工人的未来是至关紧要的。以后数年里,他经常在工人集会上演讲,还游说地方政府救济失业工人。在那个时代,彼得走的这条路可不轻松。他被看作是一个捣乱者,常常自己就没有工作。以后,他还到其它城市演讲,鼓动工人组织工会。1881年,他搬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组织召开了芝加哥木工大会,成立了全国木工工会,他成为美国木工兄弟会的总书记。 彼得的木工工会成为一个样板,成立工会的风潮席卷美国。工厂工人,码头工人,到处都组织起来要求保障劳工权利:八小时工作,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职位。彼得和其它工会商议,要设立一个劳工者的节日,这个节日定在七月的独立日和11月的感恩节的中间,让工人们在这四个月的辛劳中多一天休息和娱乐。这就是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1882年9月5日,第一个劳动节大游行在纽约举行。两万工人穿过百老汇大街,他们的旗帜上写着:"劳动创造了所有财富","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娱乐"。游行过后,他们举办野餐,吃喝歌舞。 入夜,他们放了焰火。这样的庆祝活动立即传播到全国。每年到这一天,工人们纷纷用这样的办法来庆祝自己的节日,表达自我觉醒的意识,要求劳工权利。十余年后,1892年,美国联邦国会立法确定,这一天为联邦劳动节。 然而,美国工人为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处境,所走过的道路却远不是一日庆典那样轻而易举。 艰难的起步 美国工人为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他们选择的"解放之路",其核心就是组织起来成立工会,并且以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 早在北美殖民开发时期,有技艺的劳工就在各殖民地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五月花号来到普利茅茨的清教徒中,就有工匠。在詹姆斯河口定居的弗吉尼亚殖民地也曾要求英国多派出工匠。早期殖民地城镇里的铁匠铺常常就是镇民们议事集会的地方。美国的劳工从一开始就有地方事务的主人的意识。独立宣言中宣布的原则,每个人都?quot;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理所当然地包括所有的劳工。 早期北美的劳工又有从欧洲带来的按照行业组织工会的传统,比如木工工会,石工工会,印刷工人工会。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各地工人组织过很多小规模的工会。 到1881年,美加产业和劳动工会联合会建立的时候,埃迪生发明电灯刚两年,第一次电话试验刚五年,社会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技术条件远非今日可比。可是,在英国工会运动的影响下,美国劳工踏上了全国性组织的道路。1886年,美国劳联诞生,彼得·麦克伽尔担任书记。劳联号召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且特别注意到要发动女工参与工会运动。 有30万会员的劳联发动过几次罢工,有时失败,有些则成功地争取到了八小时工作的条件。劳联发动的这些罢工都是和平斗争。尽管在那个时代,多数企业主还没有意识到有必要和工会谈判,有必要作出让步,工会的每一次成就都来之不易,但是工人的自我意识却在一步一步的觉醒。 非常难得的是,在一个矛盾冲突紧张的年代,却在对立的双方,都有人意识到,激化矛盾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人们必须有理智和智慧地处理自己遇降奈侍狻?/p> 1893年6月26日,伊利诺州州长宣布赦免剩下的三个草集广场事件被告。他说,这三个人被赦免,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受够了罪,而是因为他相信他们是无辜的,而那已经被处死的人,是歇斯底里和司法不公的牺牲品。 而劳联主席贡佩斯(Gompers)也曾经清醒地说,"那个炸弹不仅炸死了警察,也炸死了我们后来几年的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运动。" 他把草集广场个别人对警察的暴力事件,并不看作是"革命的正确途径",而是刚起来的工会运动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在美国工会运动早期,人们就逐渐意识到,在劳资冲突中,政府的干预,立法和司法给各方留下的活动空间,对冲突的结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争取妥协,争取双嬴,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唯一对所有的人都有利的结果。一方全嬴,一方全输,长远来看,没有胜利者。 但是,走出一个双赢结果,还是需要双方的反思,首先是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产生。这条道路依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草集广场以后的二十来年里,工会和企业主有过几次罢工对抗。工人们生活艰辛,自顾不暇,工会势单力薄,而企业主一方不仅有强大的财力,而且往往得到政府的支持,运用法律来限制和击败工会。1892年的钢铁工人大罢工,1894年的铁路工会大罢工,最终都在政府的武力干预下失败。在铁路工人大罢工时,克里夫兰总统甚至派出了联邦国民兵,尽管伊利诺的州长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因此,在这个时候,强势一方缓解矛盾的"双赢思维"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 1902年,宾夕法尼亚的10万煤矿工人从5月12 日起罢工,使煤矿关闭了一整个夏天。工人们拒绝调解,形成僵局。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从10月初开始干预,他指派了一个调解委员会,作为中间者和双方展开谈判。五天以后,矿工们开始上班。五个月以后,总统调解委员会做到了所有工人提高工资百分之十,并缩短了工作时间。这一结果虽然没有达到工会在罢工开始时的要求,却使这次罢工成为和平而有成就的罢工。 丹伯里制帽工人案 美国人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通过司法途径寻求解决的传统,也在一个看上去非常容易失控的工人"民众运动"中,注入了理性的规范。第一个走上法庭的著名罢工案件,是丹伯里(Danbury)制帽工人案。 1902年,康尼迪格州丹伯里的一家公司提出民事诉讼,告工人妨碍贸易,违反了反垄断法律,因为美国劳联的制帽工人工会组织工人抵制这家公司,原因是这家公司不许工人组织工会。 这个案子用了几年时间在联邦法院里一级一级上诉。1908年,联邦最高法院以5比4作出了对工人不利的裁决。这个裁决的意思是,工人可以作为劳动者或消费者对某公司实?quot;直接抵制",比如不买这个公司的产品,或者罢工,或不为这个公司雇佣,这种直接抵制是完全合法的。但是,工人不可以强迫其它的公司不买这个公司的产品,或者强迫别人不和这个公司合作(例如罢工期间不准其他人上班),这样的"二次抵制"是非法的。也就是说,你自己可以抵制,但是不能强迫别人和你一样去抵制。法庭对丹伯里的184 名制帽工人作出25万美元的罚款。在最高法院裁决以后,全美劳联发起募捐,为184名制帽工人偿付罚款,以免他们的房子财产被没收。 这个裁决发出了两个信息,第一,司法诉讼有可能成为解决劳资冲突的途径,工会一方和雇主一方都有可能利用这样的途径,也都有必要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第二,工会对公司的抵制,只能?quot;直接抵制"的范围里进行。1947年,塔夫特-哈特利法案(Taft-Hartley Act)明确规定二次抵制非法,从此以后,类似的二次抵制在美国工会运动中就消失了。不过,最高法院在同一案中也裁定,根据宪法的言论自由条款,工会可以在商家门口树立宣传标语和宣传员,告知民众,他们要抵制的某公司的某产品是"不公平的",号召民众"不要购买",这是合法的,但是不能说这些卖商品的商家也是"不公平"的,不能号召民众不去购买这些商家的所有商品。后面这种做法就?quot;二次抵制",就是非法的了。 在这里,美国司法独立和司法系统在建立"公正"信誉的努力,首先建立起了美国民众的法律文化,这对事态发展走向良性循环起了极大作用。假如没有这一条,法院无理偏袒政府或企业,工人不服就冲击法院,那就真正是乱成一团,没有解药了。 1909年,两万制衣厂工人,大多是女工,而且几乎都是东欧新移民,在制衣女工工会的旗帜下,发动罢工,她们得到了广泛的公众支持,最终争取到了每周52小时工作和增加工资的条件。1910年,五万制衣工人在纽约罢工。他们请出了著名律师路易斯·布兰迪斯来谈判。在他的努力下,这次罢工取得了重要的结果,不仅为工人争取到了有利的报酬条件,而且开创了和平谈判的范例。布兰迪斯后来还担任了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从"黄狗契约"到民权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的二十年,是美国工会运动的不稳定时期。战争期间,工人运动常常被诬蔑为不爱国的叛国活动,是反对美国的非法的阴谋活动。企业在雇佣工人的时候,常常要求工人在雇佣合约中签字保证不参加工会。这样的契约被叫做"黄狗契约"。 但是美国工会仍然存在,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工会就成为政治家们不可忽略的力量。到1919年,全美劳联仍然有四百万成员。在1924年大选的时候,全美劳联号召工人既不要把票投给共和党的候选人,也不要给民主党的候选人,而是投给第三党进步党的候选人,一个对工人和农夫比较友好的参议员,结果进步党在大选中得到百分之十七的可观票数,从此令政治家刮目相待。 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美国民众进入了现代史上生活最艰苦的年代,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率高达四分之一。也就是在这大萧条的年代里,联邦政府开始了一系列干预劳资关系的立法。这一过程一波三折,由此奠定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基调。 1932年,福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1933年三月,罗斯福开始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养活失业工人,恢复全国信心的计划。在他的敦促下,国会立法建立全国恢复管理局(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这个局的7a分部专门管工会的登记,负责保证工会的合法存在并以工会集体的力量和雇主谈判。尽管7a分部并没什么实权,它的建立却被千百万工人看成是,政府为工人参加工会打开了绿灯。 全美劳联立即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发展会员, 他们的传单上写着:"罗斯福总统要你加入工会"! 可是,不久,由于联邦政府的全国恢复管理局过度干预私营经济,最高法院在一次裁决中宣布,全国恢复管理局是违宪的,不再存在,7a分部也自然消失。然而,这个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治家认识到立法干预劳资关系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经济平稳的时期,还是在经济萧条的困难时期,劳工和资本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对抗而寻求双嬴的关系,力量和利益必须在困难的协调下达到平衡,而政府必须在这样的平衡过程中起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思想,在以往政府不干预经济的传统中是没有的。 在纽约州的联邦参议员罗伯特·瓦格纳的领导下,国会在1936年通过了国家劳动关系法,即瓦格纳法。这是美国劳资关系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立法。 瓦格纳法的作用超出了当年的7a分部,为工会的存在奠定了牢靠的合法性基础,明确规定工会有权代表工人和雇主展开集体谈判。从此,这样的集体谈判是法律所要求的一项国家政策,雇主拒绝谈判就是非法的。这项法案还提供保证,让工人无记名投票选举工会领袖,保护工会成员不受雇主的威胁利诱。 1947年,塔夫特-哈特利法案对瓦格纳法作出了修正。1959年,兰德伦·格列芬法案(Landrum Griffin Act)对此又作出了修正。至今,这些法案仍旧制约和协调着美国工人运动和劳资关系。从此以后,罢工不再是美国工人和企业主对话的唯一手段,甚至不再是主要的手段。劳资对话开始从罢工示威现场转向谈判桌,而政府,特别是联邦劳动部,有时候甚至是总统,成为劳资谈判桌上的对话媒介和协调人。 此刻,美国工人终于意识到,在美国这样一个民主化的法治国家里,工人最强有力的武器,其实就是手里的那张选票。就是这张选票,迫使政治家不敢轻视工人的利益和呼声,从而立法来保障工人的应有权益。美国工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育工人方面,教育他们理解工人的利益所在,鼓励工人登记选举,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官员的选举。 六十年代民权运动中,联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大幅度地偏向社会弱势群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实现了美国工人百年来梦想和争取的目标。1963年,联邦立法规定男女同工同酬,禁止性别歧视。五年后,反年龄歧视法案通过,有效阻止雇主解雇和歧视40岁以上的工人。最重要的是1964年的民权法,由约翰逊总统在白宫签字生效。约翰逊总统在签字仪式上特地提到,这个历史性的法案,如果没有工人和工会的长期努力,是不可想象的。这个法案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美劳联的主席说服罗斯福总统发布行政命令建立联邦公平就业委员会。
在以后的年代里,美国完善了一系列保障劳工利益的法律,如最低工资法。联邦政府建立了公平就业机会办公室,来负责监督和实施联邦公平就业法。美国的工会也走上了和平斗争、谈判妥协这样寻求双嬴的道路,在发生劳资利益冲突的时候,各方都意识到必须和政府合作,在法律的制约下寻找出路。每年劳联产联的大会,总统出席讲话,已经成为一个传统。 这几年,美国发生过几次大罢工,比如联合包裹公司UPS的罢工。这些罢工最终都是谈判妥协的,这些罢工都没有对经济、对民众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二次抵制"是非法的,因此,过去以罢工作为唯一手段的工人,是处于弱势的;今天,在立法的支持,工会组织的强大,政府的中立协调,利用法律保护等手段下,人们大多把今天的罢工看作一种要求的姿态,一种工人力量和诉求的象征,人们都明白,真正重要的是在谈判桌上进行的较量,谈判和双方的协调退让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一百年前美国的紧绷着的劳资张力被缓解了,一个双赢局面在双方的努力下逐步建立。 如果你生而是一个工人 记得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我就听说了这样的说法:"劳工神圣"!劳工怎样神圣呢?我却没有去细想。我的前半辈子,在很长的时间里,不是农民,就是工人。当农民尚且不提,即使是当一个工人,拿着最低时一天七角人民币,最高时一个月36元人民币,我并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选择做哪一种工作的权利,因此那几十年的日子里,我从来也没有再去想过,劳工是否神圣,劳工怎样神圣。 到了美国以后,我还是工人,干的是没有什么技术的粗体力活。在劳动节放假以前,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我们以前的春天的劳动节,这是秋天。我问了跟我一起干活的年轻的工友们,"知道五一国际劳动节(May Day)吗"? 答案是,没有一个人知道。这真是不可思议。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学里出纪念红五月的黑板报,我曾写了一首赞颂五一节的诗,那里面就有一句,"芝加哥工人大罢工"。现在来到了这五一节的发源地,人家居然一脸茫然,一丝一毫都不知道。 我又问,"会唱国际歌吗"?答案是,没有一个人听说过。 以后,我逢人便问,终于问到了一个知道五一节也会唱国际歌的女士,不过她是德国移民,来自马克思的故乡。可是,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人生活还很艰难的日子里,很多大工业城市的工人是会唱国际歌的,那悲壮的战斗的歌声曾经在工人的集会上响起过。 春天的劳动节和悲壮的国际歌在美国的淡出,说明了什么呢? 我只想过,人生就是含辛茹苦,辛勤谋生是最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只有当我在这块土地上身为一个工人,学着用我的美国工人朋友的思路看待生活的时候,我才理解,如果生而是一个工人,我们要的是什么?劳工神圣,因为劳工和别人一样,是平等的,既不低人一头,也不高人一等。劳工不能让人贬低,也不必受人赞美。劳工的利益在于,他们有权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尊严和福利,不能少也不必多。他们还有权得到法律给予所有人的同样的保护,劳工的权利第一条,就是他们有权组织起来成立真正代表他们自己利益的工会,当他们组织起来,能够理直气壮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们才不再是可怜的弱者。 所以,在这初秋的日子里,在劳动节,美国的劳工或出门度假,野餐,或休闲,聚会,这是他们的一个轻松的日子。春天的劳动节和悲壮的国际歌声就这样被淡忘了。 (人民网资料) | |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yzx2004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