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说“红队”是什么?红队是在上海的保卫当时1930年代党中央机关的一支秘密的武装。负责人是顾顺章和陈庚,总负责人周恩来。
由于变节份子白鑫夫妇的出卖,江苏省军委委员彭湃和军委秘书扬阴等同志被捉,国民党反动派严刑逼供,不久被判死刑,周恩来得到内线密函,知道了执行死刑的地点和所要经过的路线,命令顾顺章和陈庚执行营救任务,由于所用的长枪和机枪晚到了所经的地点,行动失败。
《水浒传》中,也有几个劫法场的描写,其中,第一次劫卢俊义法场的情节,我认为是不真实的。比如说,拼命三郎石秀从酒楼上跳下,单刀战众官兵,而他这么一劫,卢俊义就又回到牢中去了,这显然小说的美化写法,在实际中要是有人劫法场,那要犯一定是要被立即处决的,因为这样也就绝了以后还想劫的人的动机。小说这么写是个败笔,说明他只是个文人,并不懂得军事。
红队之所以没有劫成法场是因为红队只有短枪,不利于野战,因为周围的地形不复杂,不利于迅速的完成任务并转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顾顺章没有把准备工作落实,造成了千古遗恨!红队的行动具有突然性,如果不是因为顾顺章没有把准备工作落实是有成功地可能性的,但也只是具有可能性,因为押送这么重要的共产党人物去法场必然是重兵设防,会有一次激烈的战斗,所以没有机关枪和长枪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在《红岩》这部小说中,在最后的情节中也读到了劫牢反狱的情节。在实际中,红岩的革命志士绝大部分被反动派杀害了。红岩的是被家里人用钱赎出来的,别人都死了你们为什么不死,人们一定会提这个问题的,应当讲,如果真有一支游击队在附近活动的话,劫牢反狱是有很大成功的机会的!因为可以有很长的准备时间,这就不是仓卒应战了。
而前面的两个例子是仓卒应战,所以本身成功的机会就不是很多,所以失败也就再所难免了。
在重庆的地下党没有及时的组织一支红队将革命志士从牢中抢出,受到了国民党的屠杀,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而这种失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几百人的生命就这样在烈火中永生了!牢房所在位置不是一天两天了,情况完全可以摸得很清楚,完全可以准备一支红队进行一下劫牢反狱。
井冈山的王佐和袁文才就带领自已的队伍劫了大牢,抢出了7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他俩。
四种情况,四种不同的结局,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完全可以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营救革命同志,这就需要很细致的准备工作,劫牢反狱要具有突然性,否则就有可能失败,把所有的事情都要想周全了才行,把敌我力量要侦查清楚,把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都搞清楚,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