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战术”是对人民解放军的无耻污蔑
佚名
·
2005-07-27
·
来源:本站原创
看到许多幼稚的右右大谈什么“人海战术”,看后嘿然一笑,右右们大多不懂军事,林冲愿意赐教则个。这个所谓的“人海战术”提出来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是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痛定思痛,开始对“剿匪戡乱”的失败进行反省。那些毕业于黄埔、保定军校或者留过洋的国民党将领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土八路”能够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四百万军队?
其实这个问题很早就有人研究过。1932年,有国军“战略专家”之称的万耀煌(抗战时期担任国民党陆军大学教育长)亲自指挥国民党军第13师参加对黄麻根据地的围剿。在和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数度交手之后,万耀煌感触颇多,他向蒋介石报告他对鄂豫皖苏区作战的体验时说:“共匪是一个有理想、有主义、有一定目标的集团。共产党是统一的,政治上采苏维埃制度,军事指挥也是统一的,领导机构有中央有地方,决不是普通土匪,不能拿剿土匪的办法剿共匪… …匪区好比一个大湖,民众就是湖水,红军是水中之鱼,在水中来去自如。我们剿匪部队是渔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们一网下去虽然能捕捉到水中少数的鱼,但是仍有大多数鱼在湖中… …”
万耀煌还列出一个公式,形象的解析了国民党军与红军的力量对比:红军总力量= 红军+武装民众(赤卫队)+无武装有组织的民众+主义
国军总力量=兵+兵+兵
万耀煌看得很透彻,但国民党内部始终不愿意承认也无法破解这万耀煌列的公式。那些不知 “民心所向”为何物的国民党将领一厢情愿的认为,战争的胜负就是简单的人力与物力算术和(台湾方面现在还热衷的兵棋推演即是如此)。于是,研究国共战争的国民党方面的学者,常常把国民党的失败简单的归结为共军采用“人海战术”,进而推出结论,共军残忍,轻视人命,国军仁厚,不忍杀伤,因此国军的失利并非不会打仗,而是比共军仁义的结果。共军采用人海战术打败了国军的思想,大体是五十年代中期之后,才在台湾学术界沸扬起来,以至于成了经典理论,于是很快共军的形象在国府战略研究中就成了排着队挡枪子的傻大个。国民党对这个 “研究成果”很以为然,而且还广为传播,用来解释共产党军队的一系列军事胜利,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一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台湾理论界崇美,既然连美军都奈何不了,国军打不过共军也就情有可原了嘛!
这个理论很能迷惑一部分对人民解放军不了解、有偏见而且大脑进水的八哥鸟,常常看到有文章说什么共军的“人海战术”如何如何,今天兄弟得闲码一段文字,给这些鸟八哥们上一课。
要说“人海战术”多半和我军惯用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的战术有渊源。国民党方面普遍存在唯武器论调,碰上优势火力的对手害怕,碰上劣势火力的对手则轻视。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将领普遍傲气十足,很看不起与劣势装备的“土八路”,再加上国民党内部派系很复杂,这就往往为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孟良崮战役很能说明问题。张灵甫明知我军合围74师的战术意图,本来有能力突围,却仗着火力强大死守孟良崮,希望“吸引共军主力”,汇合友军与山东共军决战,谁知友军见死不救,张灵甫只落得“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的下场。
细细想想,国共两军交锋,我军在军事方面比国民党军要远远多下功夫,迂回穿插、多路突破、一点两面、堑壕包围战、围点打援等等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而所谓的“集中优势兵力”,也绝不是拿士兵的鲜血开路,而是伴随相对优势火力的集成。如果我军真是所谓不计伤亡的 “人海战术”,面对自动火器充足的敌军,这种打法无异自杀。如果说某一次战役我军使用“人海战术”伤亡惨重取得胜利也许有可能,但如果说我军依靠“人海战术”获得战争的胜利纯粹是鬼话连篇。从红军时代开始,我军长期与优势的敌人作战,处于相对的军事劣势,战场环境往往十分恶劣。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善于从战争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是我军各级指挥员一贯的优良传统。
1947年底,林彪预感到了决战的气息,他非常有远见的在东北野战军开展了军政大练兵运动。林彪深知我军的正规化建设于国民党军有着很大的差距,正规化建设是大练兵运动的重点,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被用9个字概括:“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林彪花大本钱把基层那些李逵式的指挥员们请上来集中学习,让那些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军人们回过头去重新认识战争。林彪跟他们反复讲打仗不能光凭勇敢不怕死、死冲硬打的蛮劲,打仗不仅要拼勇气,更要拼智力。通过学习,东野各级指挥员的军事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让东野官兵在日后的搏杀中受益非浅。也就是这一次大练兵,“一点三面、三三制”等优秀战术开始在东野官兵的头脑中扎下了根,连以战略家而著称的毛泽东也拍电报来要林彪解释“四快一慢”到底是什么。
据说东野在这次大练兵运动中消耗的弹药,不亚于打了一场大战。然而这些代价换来的是官兵们成熟的攻坚战术,是一大批分布在连队中的特等射手和爆破能手,是组建了在战斗中一鸣惊人的强大的炮兵。事实证明这次长达半年的大练兵运动随后的整军运动,使东野官兵及时从过去游击战的方式转变为攻坚战。在后来的辽沈大决战中,这一优势突出地显示出来。其强大的攻坚与防御能力,让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望尘莫及。
|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银湖碧水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