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宪兵”是人们对美国四处插手世界事务的讽刺性说法。二战结束后,美国一直以世界大家庭的主人自居,东征西讨,搅得世界到处狼烟四起。在越战中受挫后稍稍有所收敛,但在80年代的里根政府时期再次举起了军事干预的大旗。冷战结束后,美国重新定义以“扩展”和“参与”做伪装的新干涉主义。
随着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一步抬头。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从对付原苏联的全球性挑战转向干预地区危机。为了维护在全球的战略利益,美国频繁在海外用兵。按照美国官方的统计,自1946~1989年的冷战时期,美国对外较大规模军事行动计约125次,平均每年2.8次;而整个90年代,美军平均每年对外用兵5次以上。据美国国防部和参联会有关材料统计,自1990年以来,美国先后40余次对外采取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直接使用武力13次,威胁使用武力5次,空中禁飞行动3次,海上封锁3次,派地空导弹部队协防2次,撤侨行动5次、参加维和行动6次,“人道主义”援助及救灾行动6次,扫毒行动1次。这些行动中,亚洲18次,欧洲14次,拉美5次,非洲8次。
1, 入侵巴拿马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政府以“保护美国侨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借口,出动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2.6万名精锐部队,趁着夜暗对巴拿马实施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的突然袭击,并很快控制了局势,作战行动在48小时内完成,巴拿马国防军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组织有效的抵抗。1990年1月3日,巴军政府首脑诺列加走出梵蒂冈驻巴使馆向美军投降。“正义事业”行动于1月12日结束。在此次行动中,美军首次动用了6架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采用了新的作战方法,战斗中仅死亡23人。1990年1月12日至1991年1月,美军在巴拿马转入“促进自由”行动。美军入侵巴拿马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应。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审议,但由于美、英、法三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未能通过谴责美国武装干涉巴拿马的决议草案。
2,拉美扫毒行动1990年1月5日,美国政府以控制哥伦比亚的毒品通过陆路和海上流入美国为由,派遣“肯尼迪”号航空母舰和“弗吉尼亚”号巡洋舰等10艘舰艇,对哥伦比亚实施海上封锁。哥外交部长当即表示,不能接受美国的军事封锁,要求美国停止这一侵犯哥伦比亚主权的行动。同年3月以及7~8月,美军两次派兵赴玻利维亚分别实施了代号为“魔鬼地区”和“绿色清扫”的扫毒行动。1992年和1993年又出兵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进行空中扫毒巡逻。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美军出动F-15、F-16战斗机在墨西哥执行代号为“带冠夜鹰”的扫毒行动。美军在洪都拉斯扫毒行动迄今已持续14年,目前的兵力已达510人,在拉美地区美军扫毒总兵力达1500人。美军的军事干涉使拉美各国政府在心理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互相协调立场,共同反对美国这种无视别国主权的做法。
3,入侵利比里亚1990年6月3日,美国以利比里亚内战威胁到美国侨民的安全为借口,宣布实施“利刃”行动,派遣一支由4艘战舰、27架作战飞机和2335名作战人员组成的两栖作战大队,从地中海驶抵利比里亚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4日,在利比里亚反政府武装领导人扬言逮捕所有利境内的外国人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从海上和空中侵入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控制了美驻利使馆及周围地区,并开始实施撤侨行动。此次行动一直持续到1991年1月9日,共从利比里亚撤出2600名外国侨民,包括330名美国人。
4,“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8月6日,美国宣布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向沙特阿拉伯和海湾水域集结大批作战部队,第一批美军部队在48小时之内即抵达沙特,其他国家也陆续派出部队参加联军。截止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联军总兵力67.6万人)、舰艇100余艘(联军共200余艘),飞机1300架(联军共1750架)。1991年1月17日,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境内实施持续了38天的空袭战役,开始实施“沙漠风暴”行动。美军出动飞机94000架次(占联军总出动架次的84%),投弹近9万吨,对伊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标实施了大规模轰炸,基本上摧毁了伊拉克的战略反击能力,使伊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2月24日,以美军为首的11国部队分3个战役方向共10路对伊军发起大规模地面进攻。多国部队利用伊军部署的弱点,以一部兵力从战线西侧迅速插入伊军防御部署的后方,实现了对伊南部和科威特境内伊军的合围,并迅速将其击溃。整个地面战役持续100个小时,歼灭或重创伊军42个师近50万人。2月28日,伊军无条件投降,“沙漠风暴”行动结束。这次行动,美军参战兵力达545万人,坦克2240辆。飞机2080余架,舰船120余艘,美军仅有389人死亡,467人受伤。海湾战争不仅使中东与海湾地区局势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对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5,针对伊拉克的“海上拦截”行动美国海军根据联合国安理会660、661、687、688号决议,为支持联合国制裁伊拉克而在阿拉伯湾、波斯湾、红海海域实施的海上封锁行动。
6,索马里营救行动1991年1月2日,美国借口索马里内战危及美驻索使馆人员和侨民的安全,从海湾地区派 出直升机航母“关岛”号及两栖舰“特伦敦”号载第4陆战队远征旅人员驶抵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附近公海海域。1月5日,停泊索马里沿海水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出动直升机,分几批进入索境内,营救出30个国家的281人,其中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大使。
7、“爱国者”保卫行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从德国派出“爱国者”防空导弹部队去以色列防御伊拉克“飞毛腿”导弹攻击的行动。
8、在伊拉克建立安全保护区和北部禁飞区 1991年4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为保护和援助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库尔德难民,美军派遣以特种部队为骨干的特遣部队,与英法等国的军队一道进入伊拉克境内北纬36度线以北地区,为伊境内的库尔德人建立安全保护区。美军从驻土耳其的部队中抽调了约8300人参加这次行动,美英法军队最多时达到21700人。美空军的作战飞机在伊北部地区上空实施侦察巡逻,迫使伊军撤离该地区。5月3日,伊被迫同联合国的代表签署了一项协议,同意美英等国提出的在伊北部地区部署500人的联合国警察部队。7月15日,美英法等国部队全部离开伊北部地区,撤至土耳其组成多国快速部署部队,并明确宣布:伊拉克军警不得进入北部约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伊拉克飞机亦不得在北纬36度线以北地区上空飞行。美军在伊拉克北部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持续至1996年底。期间,美军共出动飞机3381架次,运送人员2955人次,货物11340吨。1997年1月,以禁飞为主的“北方监视”行动开始实施。美军共出动兵力300人,飞机50架。
9,赴孟加拉救灾行动1991年5月11日,美国政府宣布,应孟加拉国政府的请求,美军派遣4600名海军陆战队和3000名水兵前往该国,为遭受水灾的群众提供援助。5月15日,执行救灾任务的美军部队全部到达救灾地区。完成任务后,6月底全部撤回。1992年11月,美军再次赴孟加拉国执行救灾行动。
10,菲律宾救援行动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期间及“云崖”号台风在菲律宾登陆后,美军在菲实施的“人道主义”援助、救灾和撤运行动。美海军派出17艘舰船及第3陆战队远征部队参加,从菲撤出19000名美海空军人员及家属。
11,在沙特部署“爱国者”导弹1991年9月25日,美国应沙特政府要求,决定将美军第7防空团的两个营部署在沙特境内。该团编制1380人,配备“爱国者”导弹100枚。这是在伊拉克第二次扣留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之后实施的,目的是向伊施加压力。
12,海地救援行动1991年11月至1993年4月,海地发生军事政变后美军实施的撤侨行动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代号为“双V”。
13,对前南斯拉夫海上封锁美国参加的北约对前南斯拉夫海上封锁行动。1992年7月16日,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对前南斯拉夫实施海上禁运的决议为名,派出舰艇与其他北约和欧盟国家的军舰一道,开始在亚德里亚海域对前南斯拉夫实施海上封锁。代号为“高度警惕”行动。
14,向原苏联地区运送物资1992年2月,美军与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国际健康协会协作向原苏联地区运粮食、燃料、药品和帐篷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代号为“给予希望”行动。
15,波黑救援行动波黑内战爆发后,1992年7月至1996年3月,美海空军在波黑实施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美空军出动C-17、C-141、C-130型运输机4553架次,运送物资178000吨。美海军先后派出“艾森豪威尔”号、“美国”号、“罗斯福”号航母战斗大队和两栖戒备大队参与该行动。代号是“给予诺言”行动。
16,安哥拉维和行动1992年8月12目至9月7日,美军在安哥拉实施维和行动,共出动运输机326架次、运送人员8805人次,物资265吨。代号:“给予转变”行动。
17,在伊拉克南部建立禁飞区1992年8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为迫使伊拉克遵守海湾战争停火协议,保护伊南部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美国及其盟国决定在伊拉克北纬32度线以南地区上空建立“禁飞区”。8月27日,美军及盟国的作战飞机开始在划定的“禁飞区”巡逻。美军共派出200架作战飞机参加这一行动,其中85架海军飞机部署在位于波斯湾的“独立”号航空母舰上,115架空军飞机部署在沙特境内。同年12月27日,美空军1架F-16战斗机用导弹击落1架进入南部“禁飞区”的伊拉克战斗机。1996年9月,美军空袭伊拉克后决定将禁飞区扩大至北纬33度线。1998年2月,支援“南部监视”行动的美军兵力为28000人,舰船28艘,陆基及舰载机363架。
18,索马里救援行动1992年9月21日至1993年2月28日,美军在索马里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出动飞机3100架次,从肯尼亚向索马里运送物资34400吨。
19,入侵索马里1992年12月4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美国打着“人道主义援助”的旗号,宣布派遣一支28000人的部队,参加在索马里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以确保联合国的救援物资的运送和分发。12月9日,美军第一批部队1800人登陆,并进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尔后约16000名海军陆战队在摩加迪沙登陆,10000人的陆军部队乘飞机抵达拜多阿,向首都周围地区推进,开通向索马里各地运送救援物资的路线。12月底,美军完成了在索马里的军事部署。按照原来计划,美应于1993年1月底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移交控制地区,撤出其紧急干预部队。但是,1993年初,驻索美军开始多次卷入武装冲突。6月5日,索马里维和部队的巴基斯坦士兵遭到伏击,24人死亡。6月12至17日,美军对索马里艾迪德派武装连续发动4次进攻,50多名平民伤亡。6月30日,美军下令悬赏捉拿艾迪德。10月3日,美军士兵与艾迪德派武装发生冲突,美军动用了武装直升机。而艾迪德指挥2000名武装人员,与2万余名维和部队周旋,使美军搜捕行动连连受挫,共有56名维和部队士兵和500多名索马里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美军死亡达18人,损失3架武装直升机和部分军车。1994年3月21日,美军从索马里撤出。此次行动,美军已经超出了维和行动的目的和范围,插手索马里内部事务。这次行动的代号为“恢复希望”,美军在这次行动中吃了哑巴亏。
20,空袭伊拉克。1993年1月,美国在英、法的配合下,以伊拉克违反南部“禁飞区”的有关规定和围剿什叶派穆斯林为由,对伊实施空袭。1月13日,美、英、法三国分别从位于波斯湾的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和驻沙特的空军基地出动攻击机80架,支援飞机30架,对伊拉克南部“禁飞区”内塔利尔、萨马瓦、纳贾夫和阿马拉等地的防空导弹阵地、雷达设施和指挥中心等进行空袭,持续约3个小时,击中伊军2个防空导弹阵地、4个雷达阵地和指挥中心,伊军有34人死亡。1月17日,美从停泊在波斯湾和红海海域的军舰上共发射45枚“战斧”巡航导弹,对位于巴格达市东南21公里处的伊核工厂进行攻击,持续约30分钟,厂区内18个建筑物中的16个被摧毁,巴格达市的一家饭店和一个新闻中心被击中。造成4人死亡,31人受伤。伊防空部队击落1枚巡航导弹。1月18日,美、英、法再次出动75架作战飞机,对伊拉克南部萨马瓦、塔利尔等地进行空袭,历时约3个小时,21人丧生。伊拉克用防空导弹进行了还击。1月19日,美空军1架战斗机在伊北部“安全区”上空,使用“哈姆”反雷达导弹等攻击了对其进行跟踪的伊拉克雷达设施和1个导弹阵地。约3个小时后,美空军2架F-16战斗机在伊北部“安全区”遭到伊地面防空火力的攻击时,当即用集束炸弹轰炸了伊拉克高炮阵地。
21,以维和名义在波黑实施“禁飞”行动军队以联合国维和行动名义开始在波黑执行“禁飞区”任务,监视联合国保护区,防止冲突各方(主要是塞族)使用空中力量相互残杀,必要时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紧急空中支援。该行动由北约南欧盟军司令指挥,持续983天。期间,出动飞机100420架次,其中美空军出动各型飞机24201架次。美海军先后派出“艾森豪威尔”号、“美国”号、“罗斯福”号航母战斗大队和两栖戒备大队参与该行动。1996年以后“禁飞”行动改为“决定性优势”行动,1996年12月又改为“审慎看护”行动。
22,空袭伊拉克情报中心1993年6月27日凌晨,美国以伊拉克策划暗杀美前总统布什为由,从位于海湾的军舰上向巴格达市区的伊拉克情报中心发射了2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20枚命中目标,造成伊拉克情报中心2座大楼严重受损,18人死亡。此次空袭与1993年1月打击方式相似,但目标有限,动作迅速。伊方仅进行了象征性的还击。袭击发生后,世界舆论哗然,第三世界国家一片谴责声。
23对南斯拉夫的系列军事行动美海军及北约其他国家海军部队在亚德里亚海为执行联合国对前南斯拉夫制裁进行的海上封锁行动。1993年6月~1995年12月,对前南斯拉夫制裁进行海上封锁,代号为“严密看护”行动;1995年12月~1996年12月,实施“决定性加强”行动;1996年12月至今,进行“决定性努力”行动。共查询了海上船只73000艘次,海上登船检查5800艘次,使约1400船只改变航向并在港内接受检查。
24,波黑维和行动1993年7月12日,美军参加的联合国维和行动,监督并报告马其顿、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边界军事动态,防止马其顿被拖入波黑内战。美军有380人参加,该行动于1998年结束。代号为“能干哨兵”。
25,武装干涉海地1991年9月30日,海地发生军事政变,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被推翻后逃亡美国。在美洲国家组织和联合国的斡旋下,海地军政府与逃亡总统于1993年7月3日达成协议,要求联合国派遣军政人员协助海地恢复秩序,训练和组建治安和警察部队,为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作准备。1993年9月23日,安理会通过第867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海地特派团”。但海地军政府未能履行协议,10月12日,美海军坦克登陆舰“哈伦县”号运载200名美、加军人(联合国先遣部队)前往海地,因遭到海地人民抗议未能在太子港登陆,被迫返回。
1993年10月美国积极支持对海地使用武力实施石油和武器禁运,并伙同英、法、加等国派海军兵力实施海上封锁。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派出6艘海军舰艇对海地封锁。1994年6~7月间,大批海地难民乘船涌向美国。美借海地军人政府驱逐联合国民事调查团之机,促使安理会在7月31日通过第940号决议,决定组建以美军为首的1.5万人的多国部队,采取一切手段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以确保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8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海地军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并命令美军部队准备出兵海地。9月18日,在美国大军压境情况下,海地军政府与美国达成了一项协议,规定1.5万名以美为首的多国部队从9月19日开始进驻海地,实施“坚持民主”行动,塞德拉斯等3名海地军事领导人在10月15日前下台,海地议会将对上述3名领导人实行大赦。19日,当首批美军士兵在太子港登陆时,海地军队与示威群众发生了小规模冲突。20日,冲突再次发生,造成1人死亡。24日,美军巡逻士兵与当地警察局的武装人员交火,造成10名海地警察伤亡,1名美军士兵受伤。30日,阿里斯蒂德的支持者与军政府的支持者在太子港发生冲突,死亡3人,伤11人。驻海地美军兵力一度达2万人。1995年3月,美军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移交任务,1996年4月美军全部撤出。
26,军事干预朝鲜核问题1993年11月,美国以朝鲜拒绝核核查并在三八线以北集结重兵为由,向朝鲜半岛增兵。1994年春,美宣布正寻求联合国对朝实施经济制裁,并向韩国增派“爱国者”防空导弹部队。1994年7月,美军紧急从印度洋调“小鹰”号航母编队抵韩国海域对朝实施威慑。西太平洋及驻韩美军进入临战状态,并举行各类针对朝鲜的实战演习。美国以军事为后盾,配合政治、外交、经济手段,化解了朝鲜核核查危机。
27,打击波黑塞族部队1994年2月28日,北约战机在波黑上空击落了4架违反联合国“禁飞区”规定的波黑塞族飞机。北约声明说,两架美国F-16战斗机上午在波黑西北部城市巴尼亚卢卡上空击落塞族武装的4架“海鸥”式固定翼飞机。美军以保护驻波黑格拉代地区联合国观察员为名,于1994年4月10日、11日和16日,向塞军阵地实施了三轮空中打击。8月5日。北约空军(美、英、法、荷)作战飞机应联合国维和部队请求,对萨拉热窝周围的波黑塞军阵地进行轰炸,逼迫塞军交回抢走的重武器。1994年9月22~23日,美、法、英、荷四国出动飞机20余架次对波黑塞族防空导弹部队和坦克部队再次进行打击。此次行动,是北约成立45年来采取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军事行动。
28,卢旺达援助行动美军在卢旺达及附近地区实施“人道主义”援助行动。1994年7月,美军出兵2100人前往卢旺达,实施“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到9月,美军已共出动运输机700架次,运送人员11000人次,物资23000吨。代号为“支援希望”行动。
29,增兵海湾行动1994年伊拉克在伊科边境地区集结2个共和国卫队师。美军以保护和支援盟国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为由,迅速向海湾出兵,共集结兵力2.9万人(其中陆军7800人、海军陆战队2000人),舰艇17艘,作战飞机270架。在美军的威胁逼迫下,伊拉克从边界撤军。这次行动代号“警惕勇士”。
30,空袭克罗地亚塞族武装根据联合国安理会958号决议,1994年11月21日,39架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飞机从意大利起飞,对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内塞族武装控制的乌德比纳机场进行了长达45分钟的轰炸,炸毁了机场跑道、地面指挥系统及附近民用设施和民房,造成部分人员伤亡。
31,再次空袭波黑塞族1995年5月25~26日,北约以报复塞族炮轰联合国安全区为由,连续出动飞机空袭波黑塞族阵地,摧毁萨拉热窝西南一座塞军弹药库。
32,向波黑及克罗地亚运送快速反应部队1995年6~8月,美军为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动用海空军兵力向波黑及克罗地亚运送快速反应部队,仅美空军就出动C-5、C-141大型运输机80架次,运送人员4742人次、物资1504吨。代号是“快速输送”行动。
33,再次打击克罗地亚塞族武装1995年8月4日,美海军的2架EA-6B电子作战飞机和2架F/A-18C战斗攻击机向克罗地亚克拉伊纳塞族首府克宁附近的一个塞军导弹基地发射AGM-88反雷达导弹。美国飞机是在发现它们被塞军雷达盯踪后“为了自卫”而发射空对地导弹的。飞机安全返回停泊在亚得里亚海上的美国“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北约官员说,北约是因当天克拉伊纳地区局势紧张而派飞机前往巡逻的。
34,对波黑塞族武装进行大规模空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波黑塞族武装的大规模空袭行动。为削弱波黑塞族的军事实力,迫其接受美国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北约以保卫萨拉热窝等联合国“安全区”为由,以美国海空军为主的北约部队,于1994年8月30及9月20日连续两周出动大批飞机对波黑塞族军事目标及部分民用设施进行猛烈轰炸。9月10日,美海军导弹巡洋舰“诺曼底”号向波黑东北部的塞族防空设施发射了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此次北约用于空袭的飞机约170架,其中美国约87架,主要有F-15E、F/A-18D、F-16C/D战斗机、A-10攻击机、EC-130指挥机,EA-6B、EF-111A电子作战飞机等。行动代号为“审慎力量”。
北约空袭初期的主要目标是设在波黑的联合国“安全区”萨拉热窝图兹拉和戈拉日代周围的塞族防空导弹和雷达基地、火炮阵地、弹药库、指挥所和通讯设施。9月9日后,又将空袭范围扩大到波黑塞族控制区腹地巴尼亚卢卡周围的塞族军事目标。此外,北约还轰炸了道路、桥梁等民用目标。在为期两周的空袭中,北约飞机共出动约3400架次(其中约850架次执行轰炸任务,投掷各类弹药1000吨),摧毁塞族56个重要目标。塞族60~70%的防空设施和作战指挥设施被摧毁或陷入瘫痪状态,近30~40%的弹药库被炸毁,2~5%的重武器遭到破坏。塞族最后被迫接受了北约提出的停止轰炸的条件,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了300件重武器,北约仅1架飞机被击落。
35,在西奈执行维和任务美军在西奈半岛监督埃及与以色列戴维营和约执行情况的多国维和行动。1998年初,美军兵力为1000人。
36,波黑”维和“行动美军参加北约在波黑的维和行动。美军地面主力部队于1995年12月开始进驻波黑,监督代顿协议的实施,1996年2月进驻完毕。这次行动代号为“联合努力”行动。截止1996年5月10日,美军出动飞机2783架次,其中,E-8A型飞机监视飞行97架次,运输机1535架次,运送兵员10933人次,物资20791吨。1996年12月,“联合努力”行动改为“联合看护”行动,“北约实施部队”改为“北约稳定部队”。1998年夏“北约稳定部队”从波黑撤出后,美军参加“北约后续部队”。目前,在巴尔干地区“北约稳定部队”为32000人,其中美军12000人(8500人在波黑,3500人在邻近国家)。
37,台湾海峡“灵活威慑选择”行动1996年3月,中国在东南沿海举行“联合96”演习。美军以防止台湾海峡发生“不测事件”为借口,在台湾附近海域集结海空兵力,其中包括2个航母战斗大队,2.1万人,作战飞机160架,各型舰船17艘。“独立”号航母战斗大队下属导弹巡洋舰“邦克山”号抵高雄外海我弹着区附近长时间活动,多次针对我导弹发射进行模拟拦截。其中,美军共出动各型陆基侦察机90架次对我沿海实施高强度侦察。这是越南战争结束以来,美军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一次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
38,利比里亚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1996年4~8月,美海军“关岛”号两栖戒备大队、第2陆战队远征部队、第22陆战队远征小队及空军部分单位参加,从战乱中的利比里亚撤出数百名侨民和使馆人员。代号为“有保证的反应”行动。
39,中非共和国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1996年5~8月,美军在中非共和国实施的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美海军“关岛”号两栖戒备大队、第2陆战队远征部队、第22陆战队远征小队及空军部分单位参加,从中非撤出侨民和使馆人员。代号为“迅速反应”行动。
40,对伊拉克实施“沙漠打击”行动1996年9月3日和4日,美国以伊拉克政府军出兵北部镇压库尔德反政府武装违反“安全区”规定为由,对伊实施军事打击。9月3日,位于波斯湾军舰及由关岛远程奔袭而至的2架B-52战略轰炸机,分别向伊拉克南部4个地区的15个军事目标发射了31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13枚AGM-86C型巡航导弹,袭击防空指挥中心、雷达系统和防空导弹阵地,摧毁或重创了15个预定目标,造成伊方30余人伤亡。伊方基本没有还击。随后,美政府宣布将1991年海湾战争后设立的伊拉克南部“禁飞区”由原来的北纬32度线扩大至北纬33度线。9月13日,美以伊军向“禁飞区”上空巡逻的美机开火为由,宣布向海湾培派海空军兵力,包括1艘航母和52架空军作战飞机,同时又把4架B-52H战略轰炸机从关岛转移至迪戈加西亚;9月18日开始从美本土胡德堡调一重型旅前往海湾,仅96小时,3500人全部部署至科威特,以加强对伊拉克的威慑。
41,秘鲁和厄瓜多尔“安全边界”行动1995年初,秘鲁和厄瓜多尔发生边境冲突。美军为协助解决两国之间冲突,派出支援人员、直升机以及军事观察人员。
42突袭苏丹和阿富汗1998年8月20日,美国为了报复恐怖分子对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美大使馆的炸弹袭击,分别命令游弋在红海和阿拉伯海上的作战舰艇,用“战斧”巡航导弹同时袭击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目标。此次打击,不仅对苏丹希法制药厂造成巨大破坏,而且也使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的营地遭到重大损失。但是,美国以导弹报复恐怖活动引起世界关注。普遍认为,用国家恐怖来对付集团或个人恐怖,只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恐怖和混乱。
43,准备对伊拉克实施“沙漠雷霆”行动1997年9月,伊朗空军进入伊拉克南部“禁飞区”轰炸伊拉克支持的伊朗反政府武装基地,美军立即取消了航母“尼米兹”号等7艘作战舰艇访问新加坡的计划,令其迅速前往海湾。美警告称,不管伊朗还是伊拉克只要违反禁飞规定,美军将予以打击。1998年1月,美国以伊拉克拒绝联合国武器核查为由,迅速向海湾地区增兵,截止2月20日,美军在该地区集结的总兵力达3.5万人,舰艇40余艘,作战和支援飞机400余架,准备对伊拉克实施代号为“沙漠雷霆”的军事打击行动,后因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平斡旋成功而搁浅。
44,对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1998年12月17日凌晨,美国以伊拉克破坏核查为由,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这是继“沙漠风暴”行动和1991年、1993年和1994年三次袭击之后,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空袭行动。在空袭行动中,美国海军出动“企业”号和“卡尔·文森”号两个航母编队共41艘舰艇和171架飞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投入兵力20288人。此外,还有空军的飞机参战。在空袭中,美国空军的B-1B轰炸机首次在海湾亮相,并在作战中使用了大量新研制和改进的高技术武器。空袭行动持续70小时,于12月20日结束。美国的打击目标由伊拉克的军事和安全设施扩大到电视发射台、油库等民用目标,给伊拉克造成了重大损失。
“沙漠之狐”行动是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美国伙同英国擅自发动的一场战争行动,其目的是摧毁伊拉克的若干重要目标,继续保持对伊拉克的军事压力,促使伊政权产生内部分化,拔除萨达姆政权这个“钉子”。随后,美英又在未经联合国认可的“禁飞区”攻击伊境内的目标,持续1个多月。美英未经联合国授权公然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战争行动,在国际关系中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对国际安全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这种行径得不到有效制止,将对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45,美国及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大规模空袭行动1999年3月24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为借口,进行代号为“联盟力量”的作战行动,出动大规模海空军力量,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军事打击,使持续了一个时期以来的危机转化成了公开的战争行动。科索沃战争,开创了自二战以来一个军事集团公开武装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先例。最为严重的是,美国于5月8日悍然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死亡,多人受伤,馆舍严重被毁。这种无法理解的暴行充分暴露出美国的霸权心态和强盗行径,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强烈,但美国人至今仍百般遮掩,蒙骗世人。
1999年6月20日,南联盟军队被迫撤出科索沃地区,北约随即宣布停止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以美国为首北约对南联盟的战争行动持续了78天,9月16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在布鲁塞尔公布了一项关于科索沃空袭效果的评估报告,承认空袭期间公布的一些数字不够准确。克拉克说,北约的科索沃空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长达78天的空袭行动中,北约战机在科索沃击中了南联盟军队约三分之一的武器和车辆,其中包括93辆坦克、153辆装甲车、339辆军用车辆、389门大炮和迫击炮。同时,78天的空袭,造成6000平民伤亡,50多座桥梁被毁,公路、铁路、机场、电站损失殆尽,损失达2000亿美元,百万人颠沛流。1999年6月10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244号决议,科索沃国际部队由北约成员国和非北约成员国组成。除了北约成员国之外,俄罗斯、乌克兰、奥地利、芬兰、瑞典、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12个国家也表示派兵参加科索沃国际部队。这样科索沃国际部队总数达到6万人,其中德国派出8000人,是二战后德国第一次在国外部署的军队。英国军队主要部署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地区,负责组建国际部队指挥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