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上,虽然解决的问题远没有提出的问题多,但在一段时间内目标是明确的。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就远没有这样的清晰和专一。例如中国的情况就是如此。中国的建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搞了20多年,越搞越不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最后弄个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结论,引得多少学者都跟着喊:终于找到社会主义的真谛了。然而,国家目标却是悄悄地转移着,生产力标准也早没有人信了,代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歧义的“现代化”路线。当我最初听说“现代化”这个词的时候,那是70年代,这个词的意义就是指(武器)技术的先进性,例如某军队使用了现代化的武器,或者我军打败了拥有现代化武器的某国军队。“四个现代化”也基本上是这个意思,都是指物质技术方面,作为政治理念的社会制度是跟“现代化”没有什么联系的。但是,自从消解了社会主义原来的含义,“现代化”理论就悄悄地进来填补“新社会主义”在内容上的空白,出现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或者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时候,“现代化”就已经不是单纯地指物质技术方面,而是指社会政治、社会结构和社会目标方面了,其结果是逐步取代了原来关于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含义。在“现代化理论”中,具有政策意义的部分就是社会发展目标方面,即中国只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在社会结构方面逐步逼近西方,发展目标就是西方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状况(当然是被取舍过的)。我们现在已经在各方面感受到这个理论的影响了,例如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就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是现代化的指标之一。在社会结构方面,“中产阶级”就是“现代化社会”的中坚阶级,中产阶级能否出现、能否是社会的主流,是这个现代化理论能否实现的标志。因此,大家能看到不断有关于“中产阶级”是多少的统计数字出现,而伴随每次统计结果的是关于“谁是中产阶级”的无休止的争论。尽管“现代化理论”在国外也不过限于学术意义上,尽管它不能解释西方社会所出现的种种情况,尽管它没有对新情况的任何预见性,但是,这不妨碍它成为中国的国家发展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成了疑问之后,“现代化”就成了显学。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