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施琅的一篇文字,我以为不错。
以下文字茶水斋,出自天涯社区。
为今人,应该怎样看待古人?怎样评价古人?
贴下我这几天在别的论坛谈施琅和清郑谈判问题的两个帖,表达一下与楼主(虽然是“转载”,但为了叙述方便,以下简称楼主)不一样的观点。
一、(这个帖主要讨论怎么看待施琅降清的问题)
伍子胥全家被楚王杀了,他投了外国,带了兵了灭了楚国,鞭了楚王的尸。也没人说他怎样,反而更多的人只当他是吴国的忠臣,与奸细西施坚决斗争到底。
李陵战败投降,那么多给他喊冤的,他投降在先,皇上随后才杀了他全家,还有人骂皇上不厚道。这几年来李陵俨然成了一腔孤愤的悲剧英雄典型。
施琅的爸爸和弟弟被主子杀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自己投敌国报仇,比李陵更恶劣吗?早二千年也是个伍子胥,就算没什么可表彰的,怎么就要被鄙视到这种程度?叹息啊,明清汉满四个字碰不得。
至于他后来灭郑氏、守台湾,反对清廷弃台之议,使台湾一岛留在大一统版图之内,这事情的动机无论出于公还是出于私,结果不好吗?对中国没有利益吗?不是功绩吗?
主旋律电视剧拉古人的虎皮,作现实的大旗,不爱看就不看呗。有必要把什么汪精卫秦桧都扯出来吗?施琅和这两个人是一个性质吗?主旋律片子歌颂施琅就会歌颂汪精卫秦桧吗?见了鬼了。
看一个历史人物,两种看法,客观地看它的历史影响,是一种;主观的看他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客观地看,施琅对中国历史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错。复台守台固台,功极大。而为虎作伥杀戮过抗清人士,不可抹杀,但毕竟是次要的。主观地看,一个封建时代的武将,至亲为主人杀害,愤而孤身立志复仇,可悲但又有什么可鄙的呢?你能为当时的施琅设计出第三条路吗?离开郑家、去大陆找其他抗清的队伍?那是施琅吗?共产党员有几个这样的?把历史人物拖到时代和人情所不允许的道德高度上拷问,过瘾吗?
郑成功他自己跟清廷死磕,还不就是因为他老娘被清人糟蹋了?民族英雄就不能报私仇了?施琅当然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说他是个英雄,伍子胥李陵一样的悲剧英雄,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历史有大功的人。
二、(这个帖谈清郑谈判和对明末清初“台湾问题”的评价)
禽兽你对清郑谈判的过程研究欠少。
清廷最初咬定的三原则:剃发、登岸、称臣。郑经接受了称臣,这是郑森所绝不接受的,所以说郑经之后,就不必说什么郑氏守明正朔。他们后来一口一个“朝廷”,那叫的可不是大明朝。更不用说建政几十年,养了几十个明朝宗室,都没有拥立过任何一个活人,反而奉死人永历的年号二十多年。
随后是清廷在登岸一事上让步。康熙帝诏:“皇帝敕谕明珠,蔡毓荣等:据尔等奏称。遴选地方文武官前往招抚,郑经亦遣使称愿投降,┄┄若郑经等留恋台湾,不忍抛弃,亦可任从其便。”(《明清史料》丁本)此时,清廷唯一坚持的就是剃发,康熙这份晓谕中同时提到:“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因居往台湾,不行剃发,则归顺烟诚,以何为据?”这句话是著名的太监史料,也就是说国内史家引用的时候向来只用后半截,用以说明康熙帝坚持“台湾属于中国”的“严正立场”。而此前郑经曾经说过:“台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且先王在日,亦只差薙髮二字,依朝鮮則可,先王之志不可墜”。这句话因为头一句公然宣扬“台独”,所以经常被拎来与康熙帝的严正立场作逆顺对比。
事到这时,尚可以看作“服色”之争。然而,清廷对于剃发一事,随后也不再坚持。最早在康熙十六年(1677),清大臣康亲王杰书就以同意比照朝鲜例、不剃发、只臣贡为条件与郑方接触。但是郑经却要求沿海郑氏所占岛屿不变,并以福建四府赋税资给粮饷。也就是说不但占了的岛一个不还,还让清廷掏腰包养着。于是又崩了。这还可以看成康亲王自作主张,不能完全代表朝廷意思。但随后康熙十八年,清廷答复郑经的一份谕文就再清楚不过了:
“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睠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期間乎?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識時,必不復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能保境息兵,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薙髮,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入貢亦可也。已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市之日本,於世無患,於人無爭,而沿海生靈永息塗炭,惟足下圖之。」(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之諭文)”
这份谕文的背景是三藩之乱未熄,郑经反攻大陆,清廷用兵捉襟见肘。于是乎,“台湾本非中国版籍”也说了,“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也认了,甚至“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入贡亦可也”,你郑家作朝鲜也行,作日本也行,只要“与世无患、与人无争”,退出大陆沿海,就得了。
这是清郑谈判的最后机会,在清廷看来,也是最应该成功的一次。我已经全面接受你的条件,甚至给得更多,只求一个息事宁人,你可满意了吧?如果郑经稍微有点策略头脑,见好就收,那么和谈将成,从此中国是中国,台湾是台湾。清廷覆灭,郑家回归民国也可能,继续独立成为朝鲜、越南也可能,最大的可能则是早已经被近代化强国日本一口吃进,变为冲绳第二——因为没有了清治台湾的历史履历,中国在二战胜利后也无可能提出要台湾的要求,49年蒋介石一定早覆灭在缅甸或者跑到美国组建流亡政府,没有了他的“复兴基地”,也没有了现在的这个关系民族感情和大义的什么“台湾问题”。时在西元1679年,历史演进到了这一步,最合乎逻辑也最具有可能性的发展就是如此。
然而,猪油蒙了心的郑经居然仍不同意,坚称要保留海澄作为厦门的门户!海澄,确实是福建省内的一个战略要地,然而,从大战略的角度考虑,它根本就是个废子,郑经集团就为了这么一个废子,居然把他们10年来顽强谈判、所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成果,弃之不顾。清廷终于丧失了耐心。第二年,三藩之乱形势已经铁定是清廷胜局,郑军也被从福建和沿海逐出,那些废子不废子一股脑儿的丢了干净。郑经从此龟缩台澎心灰意冷。等他一死,清军水师席卷海上,台湾自兹归入大一统版图!
(接前)
所以说,什么是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就是:清廷想的是处理榻侧之患,郑氏想的是自立王国。第一,没有“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理想,因为那是扯淡,台湾本岛在郑氏驱逐荷兰人建政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中国政权管辖过,明清之际无论是汉人还是满人,都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观念。郑森驱逐荷兰现在成了“民族英雄”,可当时在民族英雄张煌言眼里,他就是撂下中国的事不管了跑到海外去当海大王,是可鄙视的。第二,也没有坚持正朔、坚持气节的海外孤忠。郑经之后,这个集团就从来没有想过复明,而在谈判对他们不利的时候,他们也早就坦然向满清称臣,而且还一度接受过剃发的条件。两方在谈判中争执的三原则,其实都只是筹码,没有一个是不能“灵活掌握”的。而最终导致的局面,理性的逻辑下,对双方都可接受的,就应该是台湾郑氏变成朝鲜、日本。郑氏驱逐荷兰建政台湾的历史,将成为台湾国的建国史,而不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事迹。
恰恰是因为有一方实在是欠缺点儿理性,糊里糊涂的、愚蠢的、却根本的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台湾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成为了现在时空下不可更改的一项历史事实,而这项对中国而言可谓有大幸的历史事实,说白了就是笨人臭棋的结果。
不是想知道历史事实吗?那么好,这就是历史事实。这样的历史事实能用来拍电视剧吗?不要说主旋律,在台湾问题没有解决的今天,除了作为历史研究的一部分进行客观陈述外,可以在任何一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忠于历史”吗?你是忠于历史了,现实影响又该怎么办?
最后要说的是:赞美清廷“维护统一”的,还有点儿谱,但是它追求的是中国既有领土的统一,台湾可不在内。如果那上面没有一群叛逆盘踞着威胁它,估计有清二百多年一个清兵都不会踏上台湾岛。至于说郑经“一国两制”的,那是扯淡。比朝鲜、日本例和中国那叫“一国”吗?至于说郑经“台独”的,这话没错,他是台独。但问题是那时候的台独跟现在的台独可不是一个概念。现在那是要分割中国固有领土,是分裂国家,是罪人。那时候的台独有啥错?就像清朝最后说的:“足下父子自闢荊榛”,郑家开辟海外领土,就好像华人在东南亚建立兰芳共和国,人家用本不属于你中国的地方独立,干中国底事?所以说,现在不是骂“台独”就是骂“满胡”,骂来骂去,有资格骂吗?有资格说三道四吗?我们现在能说的就是:这件事的结果绝对是中国的大幸运,得了一个重要的外岛,而且避免了在这个岛上出现一个可能敌对的势力。在航运尚未成为全球战略性资源的时代,这是无所谓的问题,但到了今天,那就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不论是由于谁的愚蠢还是什么,中国就是幸运的在这之前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现在后人无能又该了一屁股债)。所以说,古人无错,错在后人一厢情愿。台湾变成现在这样子,不得不拉来古人的虎皮扯我们的大旗,是我们对不起开拓台湾的郑家、对不起兼并台湾的康熙帝和施琅。不是他们对不起我们,更不是他们谁对不起这个中国!而我之所以说施琅是有大功的,就恰恰是因为在那个中国人(无论满人汉人)都还意识不到这个岛的战略价值的时候,他却能以一个海洋人的敏锐,坚持固台守台,而且居然使得弓马骑射起家不知海为何物的满族皇帝也能意识到这一点,作出了这项开千秋万代之利的决策。纵观明末清初的这一段历史,郑森开辟于先、施琅收束于后,两人虽为宿仇死敌,却是真正有大功绩的人!把施琅树个劳模典型,有啥不可以?
既然是谈历史,有一点就必须要随时自己警惕,那就是:永远不要以因为后生了几百年的“后知后觉”去扣古人的帽子,那很愚蠢。
引完这两个帖,谈一下与楼主不同的观点:
1、认为台湾不属于中国,因此可以别立乾坤。这最早不是清朝的意见,而是郑经集团的意见。相反地,清朝最初认为台湾这个地方虽然古来不属于中国,但郑家这一帮人却都是中国人,所以不能与朝鲜、日本比。两家为了这个吵了10年,最后以清朝妥协,全面承认郑经集团的立场而妥协。
2、清郑谈判的最后失败是由于海澄问题,这是对的。但是说郑经集团不放弃海澄是心系祖国、粉碎清朝“分裂阴谋”,这是无稽之谈,是一种没有历史学根据的拔高。事实上,郑氏集团自芝龙以来发家海上,福建是他们的根本之地,他们在福建和沿海有着巨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开辟了台湾,要让他们完全放弃在福建和大陆沿海的利益,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郑经集团不肯完全退出福建,其心结在此。一个屡次说出过“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东宁偏隅,远在海外,与版图渺不相涉!”,反复强调台湾(东宁)与大陆的区别的政治势力,从史料出发客观的分析,只能得出他们希望在台湾自立为王的结论。
3、清朝视台湾为化外,乃至欲弃之,现在看当然是愚蠢的,但请把这种观点放在农业自然经济、传统大陆国家的角度上去考虑,那么就知道这在当时而言是非常正常的、简直无可指责的观点。不光是满清,即使是汉族士大夫,也不会有人认为台湾是需要坚守的“祖宗之地”,原因就如我在主帖中所说:郑氏建政之前,台湾本岛从来不是中国的传统疆域。固然那上面已经有了大陆的移民,但从封建王朝的视角而言,这并非九州之域。
4、同样的,郑氏希望在台湾独立建国,这种“台独”与今日的“台独”是根本不同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主帖说的比较具体了,不复述。
5、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古人?我们可以批评郑氏独立于台湾可能给日后中国历史带来的危害,我们也可以批评清朝对台湾的不重视的短见与愚蠢。这很容易。但是,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这种优越感,来自于后生几百年的“后知后觉”。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说古人“狭隘”“愚蠢”,更没有理由从道德上否定他们,飞什么“分裂祖国”“抗拒统一”之类的大帽子。但同样的,也不应该脱离历史实际的拔高他们,什么清廷“维护统一”,或者郑氏“心系祖国”。不苛责、不溢美,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古人所处的时空下去考量,这在历史研究中是最难的,但却是必须的。
6、电视剧是文艺作品、也可以成为宣传品,是承载娱乐、宣教的功能的。电视剧不同于历史研究。为了宣传和娱乐的目的,改造历史、改造历史人物,只要不背离道德底线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都是应当允许的。电视剧中是允许借古讽今,甚至把今人的思想代入古人,借古人之口表达的。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借古人之口说话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走向共和”的评价,与借古人之口宣传国家统一思想的“施琅大将军”的评价,就要悬殊到这种地步?如果说是艺术水平上的差距,可是又不见批评的人中有几个是从文艺批评的角度出发。
但是,历史研究应该尊重历史。不应该把我们的思想强加给他们。不应该把我们现实时空中的价值观、是非观去作为拷打他们的鞭子!请尊重历史的同时也尊重那些历史人物,尊重我们的祖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